杜漢冬
摘 要:高效利用微課資源,輔助課堂教育教學工作,幫助學生自學,提高學生的自學效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進行高效的輔導。
關鍵詞:微課;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自主探究;教師指導
現如今,信息及通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的拘束,人們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選擇自己需要的內容進行學習,人們相互之間可以進行高效的交流與溝通。
現代社會,互聯網及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安徽省基礎教育應用平臺等各級各類網站提供大量教育教學資源使得教育共享成為可能;班班通、人人通,使得教育更加公平、更加關注每位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應運而生。
我們應大力提倡教師制作微課,利用微課資源輔助教育教
學。如果廣大一線教師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將各個知識點系統地制作成微課學習材料放到各種信息共享平臺上,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選擇自己的薄弱點通過微課自主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時解決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各種困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將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微課輔助教育教學的必要性
學生的個體特征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特征有助于我們對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指導,促進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形成和發展,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恰當地進行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班級授課制因為有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教學任務的限制,所以教師不得不采取所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個體的發展在遵循人類發展規律的同時,又有其獨特性。學生學習中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學習能力差異、學習方式差異、認知方式差異、性別差異等。每個學生的特質及潛能,先前的群體學習經驗都會影響認知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部分學生有可能跟不上教師的節奏,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個別差異的關注度不夠。內容活潑生動、結構短小精悍的微課資源應運而生,微課教學模式在改變學習者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一線教育教學工作,成為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微課的本質還是一種教學方式,除了視頻之外,還要有相關的教學設計、課件、進階練習等,便于學生學習的同時也促進教學的改革。其中微課視頻的特點是“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對重點、難點、疑點的理解存在不足,微課往往針對某個知識點,主題鮮明,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對薄弱點、盲點的理解及應用。
二、微課輔助教育教學的便捷性
現階段,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非常高,移動終端設備種類繁多,為微課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并下載一些微課視頻,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暫停或者回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零散時間。學生在微課視頻學習完成后,可以完成與微課知識點相關的進階練習,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進階練習的完成情況及在練習過程中出現的情況進行有效的分析及調整,找到應對的策略。微課可以讓學生反復揣摩、領會。學生對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解決問題便得心應手了。
三、微課在物理教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實例
微課在物理教學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課下自主學習階段和課上答疑解惑階段。微課學習材料制作完成后,通過互聯網發布,可以以QQ群、微信群、博客等為載體,便于學生下載或在線觀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及時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問題與疑惑。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和疑惑進行及時的整理,使教師的備課更具針對性,更高效。微課內容可以是對教材的深度解讀、可以是典型題型精講、也可以是對熱點考點歸納、總結,也可以是學習方法介紹、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知識的講解和展示。每個班的學情,每個人的學情都存在差異,在課上答疑解惑階段,可以先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與討論,從而合作學習,注重教師引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造高效課堂。
以慣性的教學為例,在課前我通過互聯網發布慣性學習資
料,通過微課視頻介紹日常生活中的慣性事例,通過個人講解,加深學生對慣性的理解。什么是慣性?這個問題對于初中生來說是理解的難點,我通過一些具體事例加以總結說明:“慣性大小反映了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我在微課視頻里面列舉了:戰斗機在飛行過程中拋掉副油箱,減小自身質量,減小慣性大小,使戰斗機更加靈活。另外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也是理解的難點,我通過一個實驗視頻,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實驗是這樣的,兩輛玩具小車,質量不同,且差異較大,將兩車擠壓,并將兩車之間用細線拴緊,用剪刀將細線剪斷,我們發現兩車受到大小相同的作用力,但質量小的小車運動狀態改變明顯,質量大的小車運動狀態改變不明顯。我還設計了進階練習,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善于總結,透過現象看本質,與學生共同探討物理本質的東西。
在學習機械效率時,學生也會產生很多困惑。為此我也制作了一個微視頻,首先介紹了我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其中有用功的理解,我是這么突破的:不使用機械,為了達成目標所必須做的功。接下來我通過幾道典型的例題講解,幫助學生突破有用功判斷的難點,學生在學習微視頻之后普遍加深了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處理問題也變得更加從容。有的學生通過反復觀看視頻,最終也解決了這部分內容的困惑。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要做演示實驗,有些實驗現象并不是特別明顯,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是比較難看清講臺前做實驗的老師的具體操作及實驗現象的;有些實驗不適宜在課堂上直接演示,如:托里拆利實驗等;有些實驗操作難度較大,容易出現失誤。如果能把老師做實驗的過程做成微課,將實驗的關鍵步驟分解,關鍵點使用微課的放大功能,就可以使每位學生很輕松地看到實驗的整個過程,同時也能關注到實驗的細節,真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
微課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通過自身學習、觀察與思考,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形式也變得更加靈活,不再是傳統的講授式,課堂分組交流甚至是爭辯,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讓教師輕松指導,讓學生輕松掌握。
四、微課在物理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微課教學在實際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如:微課內容的選擇問題,如何選擇微課的內容?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微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可能不一樣。教師如何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既然利用了微課教學,那么教師該如何合理利用課堂節約下來的時間?微視頻中的教師講解是否到位?教師是否具備視頻后期的剪輯、制作能力,能否利用技術手段將自己想表達的很好地展示出來?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面對的學科多,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學生可能早就習慣了被動式的學習方式,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們能不能很好地掌握?
網上有海量的微課教育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提前甄別,挑選,分類整理,便于學生自學。
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正確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解決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是每位教師的追求。我們在注重教學內容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學形式的進步與突破,讓微課教學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姜勇.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7:112.
[2]李廣,楊宏麗.上好課應知應會[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5:15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