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艷
摘 要:近些年來,素質教育不斷推進,新課程標準不斷實施,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顯露出來,那么在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呢?教師又應該如何來改善這些現狀呢?如何才能保證初中英語的課堂更高效呢?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現狀;改善
一、現階段初中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
1.教師一味地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思想
在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的方法,他們習慣于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知識都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接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得不到開發,他們也就成了學習的機器,而不是學習的主宰。這種教育思想下的英語教學毫無生機可言。
2.英語教學氛圍沉悶
現階段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教師是課堂的中心,他們習慣于作為課堂的領導者,學生只是追隨者,英語教學也就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這種教學的形式,課堂沒有絲毫生機,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這也是現階段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
3.不能因材施教
在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采取的是統一目標、統一方法的教學形式,教師對所有學生采取的是相同的教學方式,殊不知有的學生本身英語學習能力較強,任務完成得要快一些,而有的學生英語學習能力較弱,他們即使很努力也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英語知識的學習,這是當前教學中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改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的方法
1.不斷學習新課改思想,以更新的理念來要求自己
新課改實施以來,初中英語教學在教學理念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填鴨式教學的弊病已經顯露出來,因此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新課改的思想,以更嚴格的要求來對待英語教學。首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不要把閱讀的翻譯、重要詞句全都告知學生,可以根據閱讀的內容設置幾個問題來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
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自己有責任學習好英語知識;其
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平等對待學生,不能總是把自己置身于高學生一等的位置來要求學生,這樣會讓學生產生反感心理,因此教師一定要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
學習,這樣的教學才能更有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新課改的思想,以更新的教育理念來要求自己,提升英語教學的質量。
2.利用多種教學形式切實改善教學氛圍
針對英語教學氛圍比較沉悶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活躍課堂氛圍。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創建教學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興趣,近幾年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在了各科教學過程中,它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興趣,例如,在進行“Can you play the guitar”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網絡上搜集一些各種樂器演奏的小視頻,例如,“彈吉他、彈古箏、架子鼓”等等,教師在教學之前先把這些小視頻播放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去猜想這一節課的授課內容是什么,這樣學生的興趣肯定會更濃烈一些,課堂氛圍也會更活躍;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合作教學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興趣,無論是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還是新課改實施之后的課堂教學,小組合作的模式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既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進入討論的過程中,活躍課堂的氛圍,提升班級的凝聚力。所以,從這兩點來講,教師可以借助多種形式活躍課堂的氛圍,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眾所周知,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同樣的教學任務有的學生很輕松就可以完成,而有的學生花費的時間、經歷則要更多一些,甚至有的學生如果沒有別人幫助的話就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模式來進行教學,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和要求。舉例而言,在進行“Id like
some noodles”的教學時,對于英語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完成整篇課文的學習并探究出至少六種食物的英文翻譯,利用這種形式不斷提升他們的英文學習水平;對于英語學習能力相對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設置相對簡單的要求,要求他們能夠準確理解“Id like some noodles”的含義以及課文主要表達的內容,對于這一部分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進行合作學習,互相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改善自身的學習模式;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不做要求,并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重點觀察、引導,保證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獲。分層教學的方式尊重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對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總之,今天我們就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相信我們的英語教學會越來越高效。
參考文獻:
[1]耿兵.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角色轉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臧淑梅.新課改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