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今年,廣東省佛山市滄江中學初一新生7班至16班要成為“iPad班”,校方規定每個學生要交4000元錢買iPad,這件事引發了學生家長的爭議。對此,滄江中學校長趙文林表示,之所以讓學生配置iPad,是為了配合該校的一項課改。
在發展的語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資源應該被如何利用,往往取決于哪種方式更有效率。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數字化教學既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也可以提高教學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還可以減輕教育工作者的負擔。從這個意義上說,“iPad班”有著良善的初衷,是工具理性的產物。
對于工具理性,人們往往有著曖昧難清的復雜感受。推崇者認為,工具理性講究效率、追求實用,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反對者認為,對工具理性的過度迷戀,會異化人們的價值觀念,從而浸潤和破壞人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空間。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科技依賴癥”的方興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著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
iPad作為教學用具,也是一把“雙刃劍”。從正功能上看,有助于實時鏡像分享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教學活動的交互性;從負功能上講,缺乏自制能力的初中生,有可能會因為玩游戲影響學習,這也是許多家長反對“iPad班”的重要原因。此外,4000元購買iPad遠超過市場價格,不可避免會觸動學生家長關于利益的敏感神經,引發學生家長的質疑。
在教改的“招牌”背后,是否存在著拿來主義的教育“懶政”,是否存在著腐敗鏈條的利益輸送?只有查明事實、厘清真相,才會消解公眾的曲解與質疑。此外,“iPad班”事先沒有深入地了解實際情況、沒有充分吸納學生及其家長的意見,造成不接地氣,不可避免會成為輿論“靶心”。
現如今,轉型的壓力,創新的挑戰,考驗著每一個教育從業者。教改的初衷是為了激發教育活力,發揮師生的主體性,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受益。如果教改只停留在“換裝備”,卻沒有尊重和回應學生及其家長的利益訴求,教改就會缺乏社會基礎,陷入“自說自話”的尷尬之中。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指出,“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在信息社會,教改固然需要運用多媒體,卻不能陷入對科技產品的路徑依賴,而是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活力,切不可本末倒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