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梅
摘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影響著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時,說是寫的基礎,說與寫有著微妙的聯系,教師如何把握說與寫的關系,有效借助課堂更好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從而實現習作課堂的靈性發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說與寫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習作教學;口頭作文;多種形式;生活素材
一、重視口頭作文 讓說與寫并重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得知,一般人類語言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其中內部語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跳躍性,而外部語言則以口頭和書面語言為主。當人類了解和認識某一事物時無法找到合適的詞語形容,則會出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情況。外部語言就有相應的清晰性和連貫性,所以運用口語闡述寫作思路能使穩定模糊性和跳躍性的內部語言,甚至有了口語表達作為文字和寫作思路的轉換媒介也能降低內部向外部語言轉化難度。
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講解完題目后可給予學生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結合題目構思寫作思路。例如如何選取寫作材料、作文分幾大部分、作文中心是什么、如何開頭結尾,如何保障詳略得當等。教師可在學生的口頭表述中捕捉其思維亮點,并發現學生構思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難,及時糾正學生的思維偏差,由此才能最大限度為學生打開寫作思路。此外,教師還應改變作文評價方式,習作的目的是為了抒發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教師應從多個方面展開評價,調動學生參與習作積極性。口頭評價即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以面對面形式展開交流,也可劃分為個別和集體口頭評價兩種模式。其中集體性評價有利于引導學生對習作目的進行深入理解,避免出現傳統的寫作錯誤情況,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優秀作文,與大家商議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口頭評價則針對部分學生在情感、認知、個性等方面有獨特見解作文進行評價,教師在這個評價過程中則扮演引導角色,使學生在教師在引領下喜歡寫作文,甚至愛上寫作文,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作情感和習作態度,完善心理。
二、運用多種方式 實現以說促寫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十分注重讀寫,教師及時布置課外作業也以默寫背誦為主,聽說則是學生薄弱環節。事實上傾聽是寫作的源泉,很多小學課文都附帶錄音磁帶,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幫助學生領會文章意義和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而朗讀也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化身作者描繪山川美景或講述經歷體驗,積累書面語言。而語文課堂上有多種讀書方式,可以單獨朗讀某一句,也可以齊聲朗讀,最后在讀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向書面語言轉換。
以《燕子》一課為例,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燕子的優美語句,如“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等,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些優美語句用口語表達自己心中燕子的形象,之后將自己描述的詞語和課文對照。為了擴展學生知識面,教師還可在課文結束后讓學生自由討論除燕子之外的其他會飛的鳥兒,口頭講述之后可用文字記錄,由此一來作文課就有效實現說與寫的結合,綜合發展學生語文能力。同時,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運用肢體動作描述課文情節,再配上口語講述,從而極大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如果語文教師經常訓練且組織得當,能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口語表達以及記憶等綜合能力。
三、積累生活素材 提高說寫水平
作文中很多素材都來源于生活,著名教育者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寫自己想說的話,對寫話有興趣。從小學生寫作需求得知,當前寫話訓練需要延伸到整個小學階段,根據年級升高而增加寫話訓練難度。在教學過程中寫話訓練需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只有讓生活恰當地融入作文,讓作文走進學生生活,才能提高寫作質量。
學生可以積累的素材有:1.電視語言。它以文字、聲音、畫面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比單純的人際交流語言更為生動豐富。從表達層面分析,口語化是電視語言顯著特點,雖然不同電視節目口語化程度有不同差異,但正是因為其生動、形象、豐富的語言特點強化新聞語言傳播活力,可以說是學生積累語言素材的良好途徑之一。2.報紙語言。報紙受眾有多種品味,在遣詞造句方面需要滿足不同水平讀者需求。和教材課文相比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和規范性。新聞報道語言多體現在運用新穎獨特的標題吸引讀者眼球,例如某報紙在2014.1.30的新聞報道中就運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的標題,直接概括全文內容,讓讀者快速獲取信息。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觀看新聞,盡可能在作文中模仿新聞語言特點,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師應嘗試改變以往教學方式,重視根據學生認知情況和教學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作文是語文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將教學目光單單集中于寫作方面,需結合口語練習促進學生書面和口語能力的綜合提升,由此才能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