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宏平
小學是習慣養成和能力培養的奠基階段。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習慣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性學習習慣包括質疑問難的習慣,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多角度思考的習慣,整理和構建知識的習慣等,這些習慣的培養,關鍵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著重做到以下幾點。
一、營造激發創新意識的良好氛圍
要培養學生創新性學習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置身于濃厚的氛圍中,注重結合生活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把看似枯燥、抽象的數學問題通過創設情境、變換形式等變得具有趣味性、思考性、應用性和開放性。如教學“年、月、日”的課上,提出問題:“你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一個月有多長?一年有多長嗎?”一般我們會采用數日歷表的方法。似乎沒有新意,但如果能結合知識目標、疑點,創設情境,就會激起學生創新的欲望。如有的說:“爸爸這個月領工資到下次再領工資正好是一個月”,有的說“我今年過生日,到明年再過生日正好是一年”等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活生生地“物化”出來,通過體驗感受,激發學生對知識開放性的認識和理解。
質疑是創新的開始,營造有利于激發創新意識的良好氛圍,更關鍵的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帶動全班學生興奮起來。例如,低年級學習小統計的例1、例2后,引導學生質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還可以表示幾?”全班學生頓時興奮起來,紛紛發表觀點:“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數......”“不可以表示任何數,0和比0小的數就不行。”提得多好啊,在這種濃郁的氛圍下,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創新的靈感被激發,逐步培養了學生敢問、會問、善問的創新思維品質。
二、放手讓學生自主實踐
學生創新性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中離不開一次次的實踐活動,教學時要防止對學生太多的干涉和過早地判斷。學生的創新正是在不斷嘗試、不斷糾正中逐步發展的。如果怕學生犯錯而在教學中小心翼翼地把實踐步驟分得很細,按部就班按教學設計來,勢必會剝奪學生探索的樂趣和嘗試失敗后反思總結的成長體驗,結果只會使學生疏于動手,怯于嘗試,干什么都束手束腳,創新意識從何談起?教學中,應給學生創設一些易“犯錯”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自主地發揮智慧和潛能。如學習“厘米的認識”時,學生學會測量課本上所列舉的物體的長度后,當堂再讓學生在教室里找實物測量,有的量課本封面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度,有的趴在地上量地板的長度……有位學生想量黑板的長度,卻遇到了尺太短的困難,我就發動其他同學一起來想辦法。他們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接起來”“先用短尺量,量好一段做上記號再量”,還有學生想到“解下身上的皮帶,先用皮帶量,再用尺量皮帶”的方法。一時間,孩子們爭先恐后想了許多方法,又有學生想到:到體育室借一把長卷尺,一下子就可以量出黑板的長度了。這時,學生們再次得到啟發,有的說媽媽的軟尺也可以用,出黑板報的米尺也可以用……讓學生們在自己活動的天地里自主參與實踐,不但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也使學生體驗到了嘗試動手的樂趣,培養了他們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精心捕捉創新思維的火花
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閃現出智慧火花和靈感,課上要善于捕捉學生在剎那間閃現出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在數學興趣活動課上,有位老師拿起講臺上的大半瓶墨汁說:這只墨汁瓶,下面是長方體,上面是無名形體,新買時墨汁裝得滿滿的凈重1000克,現在墨汁不滿了,誰能算出剩下的墨汁還有多少克?題目一出現,同學們七嘴八舌議論開了,老師覺得應達成一個共識(1)用秤稱,先連瓶稱,然后把墨汁倒出,稱空瓶子,然后用減法算一算。(2)必須知道現有的墨汁長、寬、高才可以算出。老師暗暗高興,這正是自己課前預設的。課是按正常的順序穩步前進呀!可這時,有位女同學說:“老師,我可以用尺子稱出墨汁的重量”。半路來了個程咬金,這是老師始料未及的。老師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就鼓勵女孩子,讓她上講臺用尺子量,這女孩邊操作邊說:“從瓶底到墨汁的高度為14厘米,接著她放下尺子,用雙手擰緊墨汁瓶蓋,然后就把墨汁瓶倒過來,空缺部分高度為6厘米,可以用算式1000÷(14+6)×14,算出剩下的墨汁還有700克。女同學說完,老師帶頭為其鼓掌,在老師的掌聲下,女孩子大膽說了中間蘊含的道理,以促進生生互動交流的學習方式。
另外,創新性學習習慣和任何習慣的培養一樣,在培養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會受到一些消極因素的牽絆,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經驗、甚至急功近利思想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創新性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雖有創造的天性,但由于年齡小,自制與自律性不足在習慣的養成中具有不穩定性,會有反復。為了較好地消除培養過程中的消極因素,教師應練好內功,及時吸收多方面信息,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