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
【摘要】初中語文自學輔導材料的核心是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調動和發揮初中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激發、促進、鍛煉并提升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把語文學習的優先權交給初中生。本文主要針對這一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時,必須遵循“啟—讀—練—知—結”這五個環節。
【關鍵字】自主輔導;“啟”;藝術性;處理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啟”是首要環節。“啟”在45分鐘的課堂中只占3—5分鐘,但“啟”可以引導學生領會教材的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明確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引起初中生的學習自覺性、興趣,強化主體意識,培養初中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那么如何創造出自學輔導教學一個良好的開端呢?我認為應注重“啟”的藝術性。
一、創境造樂啟動法
創設意境,即帶領初中生來到一種教者設置的與自學輔導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意境。這種意境是教師創設的,因而它體現了教師“啟”的意圖。采用這類方法,重點在于老師要有積極的心態和愉快的心情。而創設情境,就是利用一些教學方法,或用形色具備的圖畫、幻燈,或用音樂、歌曲等。如學習《社戲》一文時,我制作了一幅較長的膠片,膠片上定格一只櫓船和一彎明月,然后抽動膠片,那碧綠的豆麥田地,濃黑的起伏的連山,點點漁火都向船后飛去。同時,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同學們被“春夜行船”美麗的情境所陶醉,學習課文就更積極更主動。我因勢利導,要學生細讀“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兩幅畫面,然后復述,再制成膠片進行比賽,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本文的學習要求。
二、設疑激興啟動法
疑,就是疑難。如第一冊學習古文時,學生顯得很緊張,課堂表現也很拘謹,有的甚至有厭倦情緒。因此,在上文言文之前,我決定先學習王力的《為什么要學習古代漢語》。我是這樣開“啟”的:“新文化運動后,我國廢科舉,倡白話。因為文言詞句艱深晦澀,深奧難懂,而白話文通俗明了,容易上口,但課本上還在選學古代作品,這是不是‘文學返祖?有無必要?請讀課文,看作者王力是怎樣闡述的。”這樣抓住學生心理,提出與他們“共鳴”的疑難,學生就有了強烈的釋疑興趣,也就了解了學習古代漢語的益處和必要性。
三、懸念激興啟動法
懸念,在我國古典小說里叫“扣子”。如在學習《沙漠里的奇怪現象》時,我是這樣“啟”的:“夏天,在沿海一帶,廣闊的海面上會突然出現樓臺、城市或村莊的景物……這種景色,古人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景色。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才發現這實際上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這就是海市蜃樓。海上有如此奇怪的景觀,那沙漠中也有種種比這更奇怪的現象,請同學讀后告訴我。”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讀后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
四、明義誘欲啟動法
所謂義,這里指學習的意義或任務;欲,即求取知識的欲望。明義誘欲,就是通過明白學習的意義或任務,誘發出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如《我為什么特別喜愛唐詩》的學習要求是了解唐詩的好處。我“啟”的環節是這樣設置的:“常言道:‘讀得唐詩三首詩,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有如此神奇的作用,難怪有許多人那么喜愛唐詩,作者也特別喜愛唐詩,他告訴了我們學習唐詩的種種益處,請讀后歸納。”這樣,學生通過閱讀歸納,激發了閱讀唐詩的興趣。
五、啟動課文應注意的問題
語文自學輔導教材“啟”的環節需要創造,既然是“創造,那就靠教師因時因地因人因文恰當地處理了”。要注意設計靈活多變的“啟”的技巧,注意“啟”的語言的優美、得體、簡潔、流暢,還應注意:
(一)把握學生的心態
“啟”要發揮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一定注意把握初中生學習的心態。
初中生好奇心特別強,非常喜歡問為什么呢?我們就一定要把握初中生這種心態,策劃出具有新穎性、啟發性的“啟動語”來。
當然,我們在著重把握初中生正常情況下的學習心態的同時,還一定要著重把握初中生在“啟”之前因情況的轉變而引起的轉變心態,要是遇見別的老師來班級聽課,許多初中生會有一種與平時不一樣的緊張的學習心態;或剛剛看完一場電視劇,初中生還停留在喜、悲的心態之間等。我們就一定要把握這些變化心態,策劃出擁有導向性的“啟動語”,從而快速地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調節初中生的心態,讓初中生可以用心地投入到與教材內容大致相同和教材思想感情相似的日常生活學習中。
(二)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調
文學作品是以情感動人的。作者在寫作時,把自己的情感滲透到作品中,產生了作品的感情基調。這樣,我們在“啟”的同時,要時刻注意與作品的感情基調大致相同。現代初中生情感豐富,我們一定要合理調動,學生的感情就非常容易被觸發。因此,教師首先要把握教材基調,從而進行聲情并茂的表達,給學生以感染,讓學生產生共鳴。
(三)把握學習要求
“啟”要創造出樂學的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誘發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初中生高度注重教材上的“學習要求”,加強本次課的學習目標,這樣就可以達到了教學目的的內部動因,可以使初中生能自覺進行學習。要是“啟”沒具備針對性,那很有可能就會“喧賓奪主”,甚至“天馬行空”,使課堂教學脫離教材;倘若“啟”沒有可接受性,那就可能流于膚淺,或者艱深玄奧,使語文教學離開“學習要求”。
總之,“啟”是教學藝術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只有靈活多變、機動地處理“啟”的藝術,才能使“讀、練、知、結”各大環節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顧艷萍.自主開掘自主探索——淺議初中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6(13).
[2]韋群英.淺談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4(2).
(編輯: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