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摘要】本文從外在形式、內在精神兩大板塊對相隔近一個世紀的兩部作品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對已學的知識、技能和情意進行整合遷移,把一座座看似孤島式的作品聯系在一起,這樣不僅能快速地提高閱讀遷移能力,還能把對作品的深入思考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底色,并外化為自己的寫作。寫作與閱讀是密切相關的。提高校園文學創作的水準,絕不可能走閉門造車式的道路,必須要放眼世界,從模仿做起,循序漸進,終將會創作出帶有濃濃的個人色彩的作品。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比較閱讀在校園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
“我手寫我心”,寫作本是一種極具個人色彩的行為,但是課堂上的作文往往是“戴著鐐銬的舞蹈”,束縛相對比較重,絕大多數學生難以完全釋放自己。校園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則是學生可以盡情釋放的園地,在這里,他們可以自由地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但是同為收獲,也有碩果累累與草盛豆苗稀之別。如何切實提高寫作能力,則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而師生之間的媒介則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作品?!霸诮虒W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常常是從示范開始,然后是模仿,最后是在練習中逐步達到熟練掌握的境地?!痹诮虒W中,教師將閱讀鑒賞活動與校園文學創作有效地組織在一起則顯得尤為重要。
二、如何進行比較閱讀教學
(一)獨特的人物視角
中國的歷史雖然也曾有過曲曲折折的變遷,但是內質如磐石般穩固?!拔覀儽愕浇肿吡艘煌?,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么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鐵掌柜是機械司長……”“幾個月前還是鎮食堂管理員的韓大叔,已經是肉類檢疫站的站長了。”與老蘭誓不兩立的姚七轉身就成了老蘭手下的一員得力干將。面對如此禁錮的現實,兩位作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一個非常態的人物為敘述者,借助幾近于“白癡”的“瘋狂者”的價值尺度來評判社會,以期達到“重估一切價值”的社會目的??袢肆_小通的“病態”是他們不必像常人那樣恪守著理性的思維邏輯,也不必像常人那樣遵守社會的清規戒律,像《皇帝的新裝》里的那個孩子一樣,不諳世事地道出了事實的真相。正是由于他們的異質性,他們敢于對現實已有的文明進行懷疑、抗拒,對現存的秩序進行最強有力的顛覆。也只有如此,他們才會看出“你們裝作是人,但我明明在你們的手套下面看見爪子,在你們的帽子下面看見野獸的扁平頭骨”。通過人物的獨特視角看穿虛假的表面,直至內里。發出了“就算我是瘋子,我說的卻是真話?!笔降膽鸾?。
(二)序、跋的遙相呼應
古文文中的序、跋一般情況下都能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魯迅、莫言二人卻反其道而用之,他們的序、跋都與正文有著不同程度的游離。魯迅的《狂人日記》有一個夫子自道式的小序,序本身對于作品的主體就是一種反叛,文言文的小序代表世俗的眼光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瘋言瘋語的白話文日記直接形成對壘,讓人對其合法性不得不產生置疑。他告訴讀者,“以供醫家研究”,試圖遮蓋正文所指的真實性,但是此醫家研究并非真正的醫學界研究,而是“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物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莫言的《四十一炮》則有一個狗尾續貂的“后記”,“訴說就是一切”,作者似乎是在故意淡化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消解”作品的“批判意識”,似乎更愿意讓讀者停留在故事情節本身,而阻止讀者去做進一步思考。而這又恰恰是與他們的初衷相抵觸的,作家們對于現實痛心的程度可見一斑,對于文學這一手段的批判武器的信任程度可窺全豹,對于自己的作品的意義,在字里行間無時無刻不在構筑、消解、重構。魯迅、莫言二位文壇巨擘欲借文學以摧毀鐵屋子。但是面對這一巨大敵手,無數有意無意的幫手,他們又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無力,對啟蒙的作用也倍感懷疑?!爸袊捏巯嫌幸环N‘醉蝦,蝦越鮮活,吃的人便越高興、越暢快。我就是做這醉蝦的幫手,弄清了老實而不幸的青年的腦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覺,使他萬一遭災時來嘗加倍的苦痛……”愿當作醉蝦的幫手,只好一再宣稱“訴說就是目的”,在不經意間讓絕望占據了半壁江山,沒有絲毫廉價的樂觀。序和后記與文本互相背離也是盡在情理之中,但這“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舉很好地揭示了作家的本旨意圖,從反面宣揚了作家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懷。
(三)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
在文本的技術層面上,《狂人日記》和《四十一炮》有很多的可比性,在意義層面上二者亦有諸多的相通性。在比較閱讀教學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無須這樣做,可以選擇最具獨特之處進行比較。這兩部作品的自我批判精神就不失為比較獨到的一個角度。
魯迅從未把自己的人物看作這個世界的無辜的清白的一員,他相信他們早已鑲嵌于歷史的秩序中,并且就是他所憎惡的世界的同謀,躬行他先前所憎惡的?!八那陙頃r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許多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狂人不僅僅是現實社會的批判者,同時也是最深刻的反思者,沒有把自己裝扮成高高在上的精神貴族,他亦不是完人,在無意中也參與了“吃人”秩序的建立,成為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中的一員,并且最終也沒如彗星般躍出冰谷,而是淹沒在黑暗中——赴某地候補,終于未能逃脫被吃的怪圈??袢孙@然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但是仍滿懷著希望,希望救救沒有吃過人的孩子。在《四十一炮》中,羅小通“源于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源于對衰老的恐懼,源于對時間流逝的恐懼”而拒絕長大的異質,他更不是一個純潔高尚的理想人物,他在“正?!睍r出于對肉的渴望,與老蘭狼狽為奸,成為注水車間的主任。拉記者入水,為肉類注水,妙想聯翩,曾一度是老蘭的“老成”的支持者;在陷入“癲狂”時,他又完全成了老蘭的掘墓人,可惜面對有著強大后盾的老蘭他并沒有力量來完成這一使命。和狂人一樣成了“尷尬”的角色。在第四十炮一節中,羅小通也“突然明白了父親手中的斧頭為什么劈進母親額頭的原因了……”對老蘭的那種矛盾心態,他無力化解。正如莫言在與楊揚的訪談中所說的那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人都是害人者,人人都是受害者。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需要痛苦。”魯迅的“救救孩子”的救贖聲到了莫言這里轉化為孩子的求救聲“娘,救救我吧……”渴望回到母親的溫柔的堡壘中??墒乾F實是殘酷的,在大人們放棄救贖孩子后,孩子們也終于被放逐了,羅小通變成了繼發性癲癇病患者,嬌嬌、蘭老大的孩子夭折了。在拒絕崇高的社會中,“食”“色”被發揮到了極致。最終一個成為癲癇病患者,一個跳出塵世落發為僧,雙雙退出了名利場,又在暗示著沒有精神的支撐,物質的世俗的畸形大廈終將倒塌,因為亮色已從暗夜的東方滲了進來?!耙粋€就像剛從浴池里跳出來,身上散發著女人的純粹氣味、五分像野騾子姑姑,另外五分不知道像誰的女人,分撥開那些人,分撥開那些牛,對著我走過來……”經過了二次洗禮的人終將登場,并將占據主導地位。
在照亮黑暗角落的光束中,知識分子的啟蒙之光卻缺席了??袢嗽诓粩嗟嘏υ噲D摧毀鐵屋子,但是最終結果又回到了鐵屋子,去某地候補了。魯迅對知識分子的力量一向是懷有深刻的悲觀主義的懷疑精神,對于鐵屋子這一龐然大物的摧毀,沒有一絲廉價的樂觀。莫言更是借羅小通之口對知識分子的作用進行消解,“混蛋邏輯”更是混跡于社會的良方。正是如此,他們才會不約而同地對作品的意義不停地進行顛覆,對包括他們自身在內的知識分子感到無望,這深深的悲觀絕望彌漫在整部小說中。但不同的是魯迅對鐵屋子的顛覆并不主張采用像莫言筆下的暴力手段,而是通過啟蒙“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可以看作是兩位作家的同中之異。
以上,我從外在形式、內在精神兩大板塊對相隔近一個世紀的兩部作品進行了一下比較。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對已學的知識、技能和情意進行整合遷移,把一座座看似孤島式的作品聯系在一起,這樣不僅能快速地提高閱讀遷移力,還能把對作品的深入思考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底色,并外化為自己的寫作。寫作與閱讀是密切相關的。提高校園文學創作的水準,絕不可能走閉門造車式的道路,必須要放眼世界,從模仿做起,循序漸進,終將會創作出帶有濃濃的個人色彩的作品。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