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
摘 要:數十年來我國國民教育特別是有關生命德育、生命倫理教育嚴重缺失。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很多實踐,初步摸索將生命倫理教育與初中生物教學有機融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對大自然、對生命產生一種敬畏感,真切地認識到生命的美好,重塑初中生日益崩塌的生命倫理觀。
關鍵詞:生命倫理教育;初中生物教學;融合;珍愛生命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1996年“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該報告提出教育應該以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學會生存為支柱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我國自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其核心是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當前義務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素質教育即綜合培養學生接受知識、拓展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領悟人文關懷的教育。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和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在第二屆“北京教育論壇”上,專家表示,時代變了,要求變了,呼喚核心素養的出現。人文底蘊是9大核心素養之一,包括人文積淀和人文情懷。人文情懷重點是以人為本,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我國關于中學基礎教育的這一系列的變革顯示初中生物教學不再是僅僅傳授知識,生命倫理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當前在中國由于經濟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加,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等媒體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信息,人們的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無論是現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教學,還是中小學政治課與德育課教學,都很少結合我國社會實際,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有關人生意義、生命價值與尊嚴、生命德育、生命倫理等方面的教育,從而導致有的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不同程度扭曲,缺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既不懂得珍愛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初中學生對世界的感受和認知能力有限,分辨是非能力較差,得不到正確的指引,就有可能走向極端。更需要家庭和學校積極正面的引導。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既要指導學生學習生命的起源、進化、結構、功能等基礎知識,更要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大自然、對生命產生一種敬畏感,真切地認識到生命的美好,如此才能重塑初中生日益崩塌的生命倫理觀。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很多實踐,初步摸索將生命倫理教育與初中生物教學有機融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我們采取的途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在課堂上,將課堂內容與生命倫理教育相融合,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
在學習北師大版初中生物第15章、第16章、第17章時,每一章的第一個課時上課之前我們會給學生布置課前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預備鈴響后和正式上課鈴聲之間的時間講述一個自己和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的故事。每次由一個學習小組負責。這樣既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
情,無形中給學生種下關愛動物的種子,從而從根本上遏制學生拋棄或者虐待動物的可能性。很多分析都曾指出,拋棄動物或者虐待動物本身反映出的是潛藏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暴力傾向,如果這種扭曲心理不能及時得到有效醫治,便很有可能滋生成為暴力行為,危及他人和社會的安全。
在學習第19章第1節人的生殖和發育時,提前一周我們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每個學生回家跟父母聊聊從母親懷孕到把自己養育到這么大都經歷了什么,然后選一個小組負責利用預備鈴響后和正式上課的鈴聲之間的時間給大家講講自己跟父母聊過之后有什么感觸。然后教師再指導大家從理論上認識“自己”是如何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原來自己的出生是如此的神奇,母親是如此的偉大,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應該好好珍惜生命,好好報答父母。數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精子能夠“突出重圍”,與卵細胞結合,從而讓學生理解每個人的生命的誕生都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人的生命的誕生是如此的神奇,又是如此的不易,人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呢?另外,我們在講課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了解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和付出,懂得感激母親的生育之恩,從而引導學生不但要珍愛自己的生命,也要關愛父母等其他人的生命。
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第21章是關于生命的發生和發展,我們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誕生和進化的,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逐漸認識到生命的起源是如此的漫長、如此的神奇。在地球幾十億年漫長的生命進化史中,很多生物出現過,又逐漸或者突然的完全滅絕了,地球上的生命進化了三十多億年才進化出了人類,人類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生命呢?
二、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大自然的美妙,認識生命的美好
在學習植物的類群這部分內容時,我們會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去校園(包括學校內的生物園)內尋找相關植物,并在此過程中填寫教師事先做好的調查表。在本節課內容結束后,我們會找一個天氣適宜的周末帶領學生去湛江市南國熱帶植物園去認識更多的植物,特別是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珍稀植物。學生對這些活動非常感興趣,在活動的過程中時不時聽到學生發出驚嘆:“哇,老師,這是什么植物?好漂亮啊!我看它的葉脈是網狀的,應該是雙子葉植物。”“老師,好神奇啊,這個仙人掌長得比我還高!”“老師,這是扶桑花啊,湛江很多街道兩邊都有啊,我以前一點都沒注意過,下周和爸爸出來玩我一定告訴他!”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悅洋溢在臉上,從此以后他們會發現原來植物就在自己身邊,原來植物是如此美麗,有了這些植物,人類生活也變得更美好!
三、利用學生在家里的時間,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付出,以實際行動感恩父母
社會語言家陳原曾說過:“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復雜的,為適應這種復雜局面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工具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通常的場合,每日每時大量使用的交際工具是語言。”語言所爆發出的力量也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消極的語言,會粉碎我們內心美好的夢想和希望。我們要聽積極向上充滿力量的話語,因為所有我們聽到或讀到的話語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因此,在學習了第19章之后,我們引導學生在平時就要注意表達出對父母的感恩,經常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您辛苦了!”“爸爸媽媽謝謝您為我做的一切!”等等,潛移默化中加深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
當然不光是在語言上,我們還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行動上體現出自己的感恩和孝心。引導學生在父母晚上下班時及時給父母端上一杯溫水;在課余時間經常幫父母做做家務活,比如洗洗碗、拖拖地等;在寒冷的冬天,父母疲勞時端上一盆熱水,給父母洗洗腳。我們選取一些典型代表把他們給父母洗腳的照片拍下來,做成宣傳欄,張貼在校園中,把生命倫理教育向全校師生輻射。
通過我們課上課下雙管齊下,使得生命倫理教育與我們的教學有機融合,水乳交融,學生對生命的本質有了更深的感悟,更加珍愛自己,珍愛父母,珍愛我們這個美麗世界的一草一木。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3]郝銘智.語言的魅力[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