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照臣
摘 要:教學內容是學與教在相互作用中傳遞的主要信息,一般由課程標準、教材、課程組成。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在生成性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以高中政治為研究對象,簡略分析教材、課標、高考及學考試題之間的關系,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建議對策。
關鍵詞:高考;政治;教學
高考及學考試題與課標、教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如果教師可以發現這層關系,那教師就可以從更高的層次看待知識,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命題方式、特點,進而科學使用教材和各種教輔資料,從而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政治學科的學習,為教師的日常教學特別是高三的政治備考工作提供依據。
一、高考及學考試題、課標、教材之間的關系
1.高中政治課程標準與現行教材的關系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編寫者必須領會和掌握本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內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體現。通過將高中政治課程標準與現行教材進行對比,可發現它們具有指導與體現的關系。
例如,在必修四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中,共包含三個課程,即美好生活的向導、百舸爭流的思想、時代精神的精華。其中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包含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的精華以及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這是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內容,而課標對第三課的要求是分析實例,說明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以及明確馬克思主義在人類認識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過對比,我們發現,第三課的教材編寫完全是按照課標進行的,而課標的內容也在教材中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2.高考高頻考點與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及教材的關系
為了分析高考高頻考點與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及教材之間的關系,我們進行了實際調查分析。通過梳理近三年高考高頻考點與課標的關系,研究考什么、怎么考,并分析出了備考期間存在的問題,在提出建議的基礎上,更好地服務學生。
例如,2017年全國Ⅱ卷的第39題“概括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分析當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特點”。通過該題,我們可以得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政府是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對人民負責的結論。通過與課標和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該題考查的是必修二中我國國體、政體、政府觀以及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的相關知識點。說明課標和教材是高考出題點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注意平時課程的教學,緊緊圍繞課程標準進行教學。
二、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策略
1.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依據課程標準教學
教學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向。高中政治課程被賦予了這樣的定義:這是一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思想為前提的學科,包含了政治、物質、經濟、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新課程的教材打破了傳統的知識結構,構建了以生活為主的學科體系。回歸生活成為了新課標的重點,這就要求政治課的教學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在跟隨時代的腳步基礎上,將時代精神引入到教學課堂中。豐富的教學內容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把握高考及學考試題與課標和教材之間的關系
高考及學考試題與課標和教材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教材依據課標進行編寫,課標是教材的體現,而高考及學考試題是課標以及教材的濃縮表現。因此,為了讓學生的考試更加順利,首先教師要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有理有據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強大的專業素質以及洞察力,可以對當前發生的事件進行客觀地分析。
例如,在2017年全國Ⅱ卷的第17題講述的是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這充分體現了政治學科知識性與時政性相結合的特點,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補充時事材料,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政治課堂就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體現較強的時代氣息,與當代的熱點進行聯系。教師就需要及時將時事熱點與教材、課標進行聯系,分析時事中的政治內容,來賦予政治課堂新的活力。在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結合具體的教材知識,將黨中央和政府的重要計劃和決策等及時地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并將具有影響力的社會新聞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了解學校外正在發生什么,也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利用教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的特點,教師應該及時發現高考及學考試題與課標、教材之間的關系,從而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對實際考題和教材、課標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得出要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依據課程標準教學,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雅瓊.能力素養導向的高中政治課程評價體系創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2]管小娟.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編輯 姚曉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