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作為整個農村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農業、農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部分農村信用社忽視成本——效益的恰當配比,造成成本費用觀念淡漠,農村信用社的管理狀況已越來越不適應改革與發展的需要。而管理會計作為提高管理科學化與效率化的方法和理念,對農村信用社改善經營管理、提升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篇文章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對農村信用社實施管理會計的必要性進行了剖析,闡述了實施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并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研究
農村信用社是支持“三農”發展的金融主力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但同時也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最薄弱環節。長期以來,在特有的運行機制下,很多農信社形成了重業務指標、輕內部管理,重數量增長、輕質量提高,成本費用觀念淡漠,忽視成本——效益權衡的粗放經營模式。在肩負支持“三農” 發展任務日益繁重、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壓力日漸加大的情形下,農村信用社需要我們運用以管理會計核算方法為重要手段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法,推進決策的科學化、程序化和民主化,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改善經營狀況。
一、農村信用社實施管理會計的必要性分析
(一)農村信用社自身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指出:長期困擾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風險、體制、機制和隊伍建設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整體風險狀況仍然十分突出,人才儲備不足,服務手段單一落后,制約了農村合作金融加強和改善支農服務建設的發展。在農村信用社幾十年的制度變遷和發展歷程中,不論從合作制的宗旨與原則來衡量,還是從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體制中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長期以來內控制度不健全,經營和業務運作決策缺乏透明度,加上行政干預、行社分家、剝離不良資產等多種因素,造成了內在行為和外部干預隨意性大,致使農村信用社的貸款質量差、經營負擔沉重、資本金嚴重不足,風險隱患較大,嚴重阻礙了自身的發展和合作功能的正常發揮。在這一過程中,先進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是必然的選擇。
(二)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提高綜合競爭力
目前,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其生存和發展面臨著來自多方的競爭壓力。各家銀行均以技術支撐為業務發展的根本,十分重視產品開發和創新,形成了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兩方面的強大隊伍和經驗積累。尤其是隨著城市中區功能的日趨完善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進步加快,一些大中城市正在著手強化邊緣集團、衛星城、小城鎮的開發建設,這就加速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以及郊區經濟的發展,因此,市郊金融市場逐漸成為各家銀行竟爭的新戰場。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客觀上要求農村信用社完善和發展成本管理模式,把成本管理的重點放在成本預測、成本決策與成本動態監控上,最大限度地規避成本風險,保證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發展,不斷地創新管理方式才能增強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才能增強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的適應能力。
(三)規避傳統會計成本管理方法的缺陷
目前,在當前農村信用社的會計工作中,會計僅行使了基本的核算職能,對會計管理、監督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記賬、算賬和報賬”的水平,對核算事項的合規性、合法性不加考慮,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對經營效益關注的多,對制度落實重視的少,對業務發展關注的多,對會計基礎工作重視的少,沒有真正樹立起制度先行、內控優先的思想。為此,農村信用社必須把會計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來抓,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金融業在經營管理上的先進理念,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借助本量利分析、全面預算、成本管理、責任會計等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論,全面管理分析成本、收益狀況,這已經成為了我國農村信用社現階段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四)實現成本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的必然選擇
與國內外商業銀行完善的成本管理體系相比,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成本管理卻不盡人意,主要表現為:產權不明晰,責任難劃清,關系難理順,工作難拓展,經營難奏效等。當前從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思想、資產質量、經營成果看,仍處在粗放經營階段,未能明確成本費用的使用部門、管理部門及決策部門各自的職責,隔斷了成本運動與經營管理過程的依存關系。伴隨著經濟金融化、虛擬化、全球化與網絡化的發展,世界經濟擺脫了時空限制,信息、知識、價值、虛擬資源這些新興的成本要素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使傳統的資源成本概念顯得如此被動。因此,農村信用社必須意識到成本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正確處理組織存款與發放貸款,盤活存量與優化增量、加強管理與搞活經營及安全性與效益性的關系,健全機制、完善制度、逐步實現管理上的制度化、規范化,逐步建立高度發達、細致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統,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
二、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
依據管理會計在制造業中實施的基本內容,基于農村信用社的行業特征和法人治理機制,筆者構筑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如下:
(一)成本習性與本量利分析
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的變動與業務量之間的依存關系。按成本變動與業務量之間的依存關系可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農村信用社的成本范圍主要包括存款利息支出、金融機構往來支出、各種綜合費用、其他營業支出等。其中:手續費支出、營業支出、匯兌損失等都屬于固定成本,它們不隨業務量或資金量的變化而變化;而存款利息支出、金融機構往來支出,稱之為資金成本,資金成本屬于變動成本。因此,要加強農村信用社成本管理,既要從嚴控制固定成本如營業費用的支出,又要在農村信用社資金組織中注意優化負債結構,增加低成本資金比重,把工作重點放在加強資金來源結構與信貸資產質量結構的動態管理上,努力追求最佳負債結構和提高信貸資產的質量,以此降低資金成本和增加貸款利息收入。
(二)全面預算endprint
所謂全面預算就是采用貨幣計量的方法,把農村信用社全部經濟活動過程的正式計劃,用數量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出來。實際上,編制全面預算就是財務管理部門根據農村信用社擁有的全部資產、負債情況,把涉及農村信用社戰略目標(目標利潤)的所有經濟活動聯結在一起,并規定如何去完成的方法,使農村信用社內部各職能部門和管理人員能夠清楚在計劃期間應做些什么,以及怎樣去做,從而使農村信用社按照預算體系,進行科學的經營管理,用來代替“長官意志”和主觀臆測,保證農村信用社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三)項目投資決策與盈利評價分析
農村信用社資本性支出項目數量繁多,比如營業網點投入、科技開發投入、新產品開發等。綜合應用凈現值法、投資回收期、內部報酬率法等,分析資本性支出計劃,是管理會計在農村信用社運用的一個重要內容。農村信用社內部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辦法以確保能夠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能給農村信用社帶來最大的經濟利益項目上。在農村信用社的盈利評價分析方面,應分別按分支機構、部門、產品、客戶等全方位評價要素的盈利性和經營業績,評價其對其整體績效的貢獻程度。
(四)責任會計
責任會計包含的內容涉及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授權經營機制的確立、責任中心的劃分(包括責權利的明確界定)、責任指標的設計、確定資金價格,實行內部資金有償使用、責任預算的編制與實施及責任考評等。建立責任會計制度,是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的重要方面,它以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把農村信用社內部的權、責、利有機地結合起來,圍繞會計責任將會計信息與經濟責任、會計控制同業績考核相結合,形成農村信用社內部嚴密的會計責任體系。責任會計管理體制的建立,有利于核算范圍相對縮小,便于成本資料的歸集分析,也便于經濟責任的區分和經營成果的考核。同時,這些相對獨立而又內部統一的會計責任制度,也有利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確定,從而有利于整個農村信用社系統內部轉移定價機制的形成和完善。
三、促進農村信用社實施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議對策
構建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體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簇而就,這一過程除了要受資金、技術的限制外,更主要的會受農村信用社管理基礎的制約,因此,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系統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管理基礎的建設,尤其是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建設。
(一)盡快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管理會計理論框架體系
就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當前情況而言,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的內容基本上遵循了一般管理會計理論的框架體系,理論上的貧乏導致農村信用社對管理會計的應用仍處于“零打碎敲”的狀態,為此,農村信用社應將國內應用管理會計的成功經驗上升到理論的層次上,借鑒西方管理會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吸取經驗教訓,建立具有農村信用社特色的現代管理會計理論結構,完善理論體系,以更好地指導、評價、開拓、完善和發展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實踐。因此,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是農村信用社推廣與發展管理會計的根本途徑。筆者認為,構建具有農村信用社特色的管理會計研究方法應該是:深入農村信用社實地,將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以實證分析檢驗規范研究的有效性,用規范研究對實證研究的結果加以解釋和升華,即經驗—規范—經驗模式。它彌補了我國傳統的規范研究方法因缺乏經驗檢驗而實踐性差的缺陷,也彌補了目前西方受實用主義影響重經驗研究而不重規范研究,從而導致的案例研究難以推廣的不足,綜合了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各自的長處。
(二)構建獨立的、有效的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領導和組織體系
目前,農村信用社會計工作重財務管理輕會計管理、重成本核算輕質量管理、重經營效益輕會計監督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少從農村信用社經營戰略目標的高度去研究和重用管理會計,嚴重影響了管理會計工作的權威性和獨立性。而管理會計是一項應用性很強的工作,必須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責任人員去承擔才能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來。筆者認為,在組織結構方面,與管理會計相關的職能部門,應該單獨設立,最好統一由分管財務的總社主任分管,便于部門之間的聯系和協調。另外必須有專業的職能部門負責管理會計的應用和推廣,它的主要職責應包括:一是為管理層提供有效的信息,提高決策效率;二是充分發揮管理會計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反饋的職能,提高經營效益。三是為其它部門提供經營咨詢,便于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整體利益最大化。
(三)培訓和輔導專職人員,建立一支高素質會計隊伍
與傳統核算型會計人才相比,管理型會計人才無論就其思維方式還是知識面來說,都要求處于更高的層面。對于農村信用社內部從事管理會計的人員,不僅要精通財務會計的原理、方法及相關的政策法規,而且也要全面掌握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因此,為了適應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的更高要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招收專業人才,優化員工隊伍結構,培養和選拔一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懂經營、會管理、具備一定財會專業知識的人才充實到各業務部門領導崗位,增強業務一線的管理能力。二是通過在崗培訓、集中學習、行際交流等方式,提高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逐步將懂業務、會核算、善管理的會計骨干充實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三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員工實行差別激勵機制,按行領導、中層干部、普通員工的不同級次,制定不同的激勵機制,滿足他們不同層次的需要,使其在工作中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
(四)以信息系統為支撐,加強和改進農村信用社會計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對計算機技術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的實施更離不開電子計算機。但現在大部分農村信用社只是利用了計算機代替手工記賬、算賬和編制報表的功能,利用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參與管理還沒有引起領導的足夠重視。如果會計電算化工作一直停留在會計核算子系統之中而不涉足于財務規劃及預測決策、企業經濟活動與效益的評估、會計分析、內部責任會計等內容,那么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就受到了限制。另外,隨著交易的發展和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簡單的、小區域內的存貸業務已不能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跨地區、大范圍內資金結算、匯兌的客觀需求日益突出。然而,作為“三農”資金的主要提供者,大部分農村信用社目前最多只能實現縣(市)內的系統通存、通兌,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農村信用社因此失去了一批優良的客戶,網絡結算問題成為制約農村信用社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各基層對建立網絡結算的呼聲越來越高。由此看來,農村信用社建立完備的信息系統和網絡結算系統迫在眉睫。
(五)轉變經營理念,培植永久性的企業文化
管理會計涉及到農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滲透到內部各層次各環節,各崗位以及每個干部職工,要讓每一位員工真正認識到:管理會計不僅僅是財務部門或某些管理者的事,而且是與員工自身利益休戚相關的事,因此需要各個責任部門和全體干部職工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只有這樣,農村信用社管理工作才會深入人心,才能使每一位員工自覺地支持、參與和維護各項管理工作,為推行管理會計的實施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另外,在轉變觀念的同時,也需要將現代管理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和實際經營管理工作中,將管理會計的理念與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創新、團結實干、廉潔高效、爭創一流”企業文化相結合,以影響每個員工按照管理會計的要求去規劃約束自己工作,達到改善經營成果,提高經營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宋輝艷.農村信用社實施管理會計問題研究[D].山東:山東經濟學院,2010.
[2]丁建中.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現狀及發展研究[D].安徽:安徽農業大學,2001.
[3]崔錫斌.從管理會計的特性看管理會計應用[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8.
[4]柯丹.加快構建完備的商業銀行管理會計體系[J].北京:銀行家,2005(7).
[5]王明順.運用管理會計提高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水平[J].陜西:西安金融,2004(2).
[6]楊楓.加強農村信用社會計管理[J].江西:審計與理財,2007(5).
(作者單位:濟南農村商業銀行長清支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