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志,廖中文,陳述官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系,廣東 廣州 510507)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成長期,新能源汽車代表著產業調整的方向,預計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全年有望達到70萬輛左右,在整個汽車產銷的占比有可能從去年的 1.8%左右提升到今年的 2.4%左右,而且產品的種類更加豐富,水平明顯提升。根據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至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500萬輛,該文件明確指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純電動和插電式新能源銷量突破100萬輛,在國內市場占70%以上;到2025年,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車銷量300萬輛,在國內市場占80%以上。隨著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及汽車后市場等相關專業鏈未來從業人員將有很大缺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指出,牢固樹立人才第一的思想,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加大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
汽車行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新能源汽車技術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規格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己任的職業院校賦予了新的使命。這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技術專業的專業建設,培養和儲備專業技能人才,推動職業教育更好的承擔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更好的滿足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需求。目前,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發展存在著以下問題。
由于各高職院校開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時間較短,專業教師都是之前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等傳統汽車專業轉變過來的。由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涉及知識、技能和課程體系完全不同于傳統汽車,傳統汽車講授是以內燃機作為動力源,而新能源汽車講授是以混合動力、蓄電池、燃料電池等新能源作為動力源,因此在短時間內教師對新能源汽車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和動手操作能力熟練程度還有待加強。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材建設嚴重滯后,大部分教材內容淺顯,只講授新能源汽車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達不到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同時可選用的教材種類較少,在技術上未能緊跟行業的發展。在課程設置上,圍繞課程標準的建設,行業缺乏統一路徑,反映到新能源汽車后市場也是標準缺失,模糊不清,課程標準對接行業標準、課程內容對接工作崗位、實訓內容對接典型工作任務變得模糊不清。由于師資和實訓設備的限制,部分課程的設置只能借鑒汽車電子技術專業,與汽車電子技術專業的課程相同,造成學生的感受就是在學習汽車電子技術,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職業定位和可持續發展。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實訓條件要求相比傳統汽車實訓條件更高,例如混合動力發動機實訓臺、純電動汽車在線檢測實訓設備、純電動汽車電池組試驗臺等實訓設備單價更高,使用維護成本更高。對于部分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高職院校來說,建設新能源汽車實訓室和實訓設備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
根據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當前需求與未來發展,可采用“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通過由淺及深、層層遞進的方式,逐步誘導學生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并激發學生產生提升技能的需求。
根據“遞進式”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生在第一學期,進行入門學習階段,夯實基礎,為后續技能學習做好鋪墊;第二、三學期,學生進入強化學習階段,通過完成各類項目,鞏固專業技能;第四、五學期,學生進入技能提升階段,深入系統的進行專項訓練;第六學期,學生進入頂崗實習階段,通過在汽車維修企業現場鍛煉技能,體驗真實的崗位工作,并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
(1)入門學習階段包含:汽車構造、新能源汽車電子技術、汽車電器、汽車機械基礎、新能源汽車概論、汽車專業英語等專業基礎課程。
(2)強化學習階段包含:混合動力及電動汽車技術、電動汽車構造與檢修、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新能源汽車電機及控制器、汽車底盤構造及維修、汽車電氣系統檢修、汽車保險與理賠等專業強化課程。
(3)技能提升階段包含:驅動電機及控制技術、動力電池管理與維護技術、汽車網絡與電路分析、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技術等技能提升課程。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需要適合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立足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大好局面,面向當前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將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設計構建成一個整體優化、能充分體現“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結構體系。
按照“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路線和職業能力分析結論,根據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體系,形成專業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由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和拓展課程三大類組成。公共課程主要是學校必修課程,其中包含政治、語文、外語、體育、德育、心理健康、就業指導等,主要培養學生職業基礎素質和基本能力。專業課程由專業平臺課和集中實踐課組成,培養學生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素質,為形成專業特長鋪墊基礎,拓寬專業基礎,保障學生就業后專業可持續發展。拓展課程由限選課程組成,是為學生形成特定職業崗位專長技能所設置。
增強教師現代職業教育意識,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打造一支適應“工作室化”教學模式,以名師、高級技師作為專業帶頭人,打造教育理念領先、教學方法先進、 德藝雙馨的“雙師”結構合理的專兼職教學團隊。實施專兼職緊密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工程,聘用來自行業生產崗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新能源汽車維修技師擔任教學工作,直接傳授企業生產技能。
以校企合作為基點,建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研發實訓室和實訓車間,不僅具備培養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功能,而且還具備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實訓車間實施生產的功能,以及為社會鑒定和培訓服務的功能。實訓體系建成后,可全面實施“工作室化”的教學。積極建立和拓展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引導學生從虛擬實訓、生產實訓走向頂崗實習,在真實情景中掌握職業技能,形成集開放性、共享性、效益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為一體的實訓體系。
根據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特點,采購配備新設備,強化對電機控制和動力電池維護綜合運用的訓練,使學生在掌握傳統傳統汽車維修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掌握新能源汽車主流技術以及核心部件的維修保養技能。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是高職院校適應汽車行業發展開設的新專業。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實訓條件四個方面的建設,構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才能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1] 劉福華.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6,03:182-184.
[2] 李子云.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發展的困境及破解[J].時代農機,2017,07:191-193.
[3] 江泉.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2:54-55.
[4] 賀大松.構建高職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體系[J].機械職業教育,2011,04:43-45.
[5] 徐偉.新能源電動汽車發展與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性[J].時代汽車,2017,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