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華旋
[摘 要]批注式閱讀可以使學生與文本密切對話,提升閱讀教學效果。針對寫景狀物類文章的特點,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抓住關鍵詞、關鍵句、修辭處等進行批注,以幫助學生理清寫作順序,把握寫作意圖,學習表達方法,提升閱讀學習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寫景類;狀物類;批注式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49-01
寫景狀物類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比例不少,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內容豐富等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深入文本中,獲得對文本內容深刻的學習體驗呢?批注式閱讀作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如能運用到寫景狀物類文章中,必能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進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展開批注。
一、在關鍵詞處批注,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一般來說,寫景類文章與其他文章最顯著的區別就是一些表示地點方位或者標志性、過渡性的詞語在文中體現得比較明顯。引領學生就這些地方進行批注,不僅可以使他們對文章所描寫的事物了然于胸,還可以使他們真正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提升閱讀學習效果。
如語文S版《故宮》一課,主要以“總—分—總”的思路行文,同時也按照游覽參觀的順序,介紹了故宮建筑的布局狀況,使學生感受到故宮的壯觀,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更快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教師鼓勵他們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批注。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展開批注活動: “紫禁城的城墻—天安門—午門—金水河—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長方形小廣場……”學生在這些詞語旁邊批注:“這是作者的游覽路線。”這樣的閱讀批注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進而理解全文。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根據課文的特點,教師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圈畫批注。這樣,不僅可以使文中描寫的景點更為鮮明突出,還有利于學生把握文本的寫作順序,提高閱讀能力。
二、在關鍵句處批注,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在寫景狀物類文章中,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經常會用一些特殊的句子,如過渡句、總起句等。在閱讀此類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從文章的關鍵句子入手進行批注,以幫助他們找到解讀課文的方向,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如語文S版《走進麗江》一課,主要介紹了麗江古城的特點以及麗江神奇的自然景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在教學時,教師鼓勵學生從重點句子入手,去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于是,有學生在“麗江,是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旁邊寫道:“麗江,到底有怎樣的神奇與美麗呢?我想去看看。”有學生在“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這句話旁邊寫道:“這句話過渡得好,我想到麗江古城去看看。”有學生在“麗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蘇風貌的古城外……”這句話旁邊寫道:“這句話是過渡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就這樣,在閱讀批注中,學生對作者的表達意圖感受深刻,學習效果顯著。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鼓勵學生從文中的關鍵句子入手進行批注。這樣一來,對于總起句、過渡句、關鍵句在文中的作用,學生們就會了然于胸,這有利于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在修辭句處批注,體會獨特的表達方法
選入語文教材的寫景狀物類文章,一般都具有語言優美,使人如臨其境等特點,這一切都與作者獨特的表達方法分不開。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在文本的獨特表達處進行批注,使學生體會到文本語言表達的奧妙,提升他們鑒賞語言的能力。
如語文S版《五彩池》一課,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教學時,為了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語言的美,教師鼓勵學生就文中運用修辭的地方進行批注。于是,有學生在“大水池面積不足一畝,水深不過一丈……用小拇指就能觸到池底”這些地方寫道:“這種對比描寫的方法真好,我在頭腦中好像看到了五彩池里大小水池的樣子。”有學生在“原來池底長著許多石筍,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這句話旁邊寫道:“這些石筍真美啊!這里比喻句的運用形象地寫出了石筍的各種樣子。”學生抓住關鍵句子進行閱讀批注,有助于他們真正了解文本語言的表達特點,提升語用能力。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鼓勵學生就文本語言表達的獨特處進行批注,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感悟,而且在閱讀批注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極大提升。
總之,寫景狀物類文章是語文教材中的一種特殊題材。要想讓學生真正習得文章的精髓,教師就要善于引領學生在批注式閱讀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受更深刻,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