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結梅 檀倩
[摘 要]只有借助現實生活這一源泉,摒棄傳統作文教學,才能轉變學生觀念,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從而讓習作教學真正地“動”起來。
[關鍵詞]作文教學;生活;主動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87-02
教師捧起語文書,學生大聲朗讀“習作要求”,然后教師有板有眼地指導,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而學生便像吸塵器一樣無條件地接受一切,這便構成了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盡管有了教師如此的煞費苦心,但學生作文依然是千篇一律,干巴巴的,了無生機。面對著這樣一潭死水般的習作,筆者認為:是傳統習作教學遠離學生生活,禁捆學生個性,忽視習作教學中“人文性”的重要作用所致。因此,只要借助現實生活這一源泉,摒棄傳統習作教學,才能轉變學生的作文觀念,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從而讓習作教學真正地動起來。
一、習作指導主動化,讓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一)突破時間的限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準備
依教參安排,小學生一般一個單元一篇作文,而傳統作文教學又規定一篇作文分兩個課時完成:一課時指導,一課時習作。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儲存信息的設備,而作文只是一個提取的過程,這顯然是違背客觀現實的。例如,指導寫《我家的×××》這樣的題目時,雖然說學生對自己家的人或物是再熟悉不過了,若不進行有目的性的觀察,學生在作文課上也依然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若想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寫出佳作,就得不吝嗇時間讓學生作文前進行觀察。比如上述作文,如果教師能夠給出三五天時間,讓學生回家后找準一物或一人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然后再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那么學生就是找到了作文的源頭活水,寫起作文來就不愁無米下鍋了。
(二)跳出鎖定空間,還學生一片習作天地
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边@句話道出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學生作文必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生活、觀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觀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如:春天的花草、夏天的蟲子、秋天的果葉、冬天的冰雪。觀察時要求學生盡可能做到觀其行、聽其音、說其義、品其味、解其質、嗅其氣,這樣長此下去,觀察就會習以為常,成效顯著。例如:習作“觀察校園的一角”,要求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我就讓學生跳出教室這一鎖定的空間,把作文課堂延伸到了操場。學生通過自己觀察,自己找到有吸引力的一角來寫。這樣一來,就使得原來沉悶的作文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只完成吸收——提取的機械化過程了,他們成了習作的主人,可以盡情地感受大自然,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自己想說的話了。其中一位學生就寫得非常不錯,他在觀察一株桂花時是這樣寫的:“那枝兒似乎還不愿離開冬媽媽溫暖的懷抱,但最終它還是抵擋不住誘惑,它羨慕我們爽朗的笑聲,于是它也伸出了個腦袋,綻放出了如花般的笑容?!痹囅胍幌拢绻⒆硬皇翘幵谝环N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如果不是自己親眼所見、感受又怎么會這么深刻呢?這歸根結底在于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他們得以在其中盡情地展翅飛翔。
(三)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
作文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還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抓住契機,活化學生的豐富積累,真正達到“我要寫”的境界。這樣的習作練習才有可能使學生的內部語言得以生成,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學生的習作才有生命的律動。在一次與學生的座談中,我了解到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對遠行在外的父母都懷有深深的思念之情,但這種情感在電話中似乎又與父母無言以對。于是我靈機一機,便在班上舉行了“念親恩”的書信習作練習。結果不出我所料,學生不僅對書信的格式掌握得非常好,而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就連平時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上千字。由此看來,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學生在情感需求的驅動下則情動而辭發,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被激發了,因此便“有話要說,有東西要寫”。
當然,激活學生情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基本因素必有三個方面。首先,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這樣教師才能真正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其次,應激發學生對選題的興趣,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最后便是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中愉快習作。
二、優化評價,品嘗成功喜悅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要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因此自新課標實施以來,筆者對學生的習作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打個分數或寫幾句評語了事,而是努力變“個人評價”為“集體評價”、變“客觀評價”為“溫情評價”、變“無聲評價”為“有聲評價”。為此,還設計了一系列評價方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一)變“個人評價”為“集體評價”
俗話說:文不厭改。于是,在學生的大作誕生后,我并不急于馬上給學生作文進行“內部裝修”,而是先聽聽眾人的意見,引導學生同桌互改。當然,這一環節也不能讓學生信口開河。小學生作文剛剛起步,還有待教師適當的引導,那么,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修改寫作呢?筆者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如下表格:
通過細化評價標準,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欣賞他人的作文,這樣不僅讓學生充分吸收到了其他同學的作文的有效養分,還讓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習作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在一種潛移默化中提高了習作水平。
(二)變“客觀評價”為“溫情評價”
傳統的作文批改模式為只打個分數或寫幾句評語了事。這樣呆板的客觀性評價,絲毫不能打動學生心靈,因此筆者認為該實施“溫情評價”,以此實現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充分體現習作教學的人文性。如:“欣賞了你的習作,老師感到心情無比愉悅。”“你的作文幫老師找回了童年的快樂,謝謝你!”這樣的評語學生愛讀,也收到了實效。記得一次在修改學生的《童年趣事》一文時,我就給學生寫了“你的習作幫老師找回了童年的快樂,謝謝你!”這樣一句評語,結果這位學生看到后非常高興,下課后便沖到我房間門口,羞答答地和我聊起說:“老師,看了我的作文后,你真的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嗎?你的童年發生了哪些趣事?能講給我聽聽嗎?”看到這樣一位平時沉默不語的學生,如今也打開了話匣,我知道這是學生的習作得到肯定后欣喜的余韻,作為教師又豈能不為此而感到欣慰呢?
(三)變“無聲評價”為“有聲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固然重要,但僅有這個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希望有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希望自己新創的大作能與班上同學見見面。因此,習作的最后一個步驟便是幫學生尋找到一個“發表”的舞臺。相信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自己的習作在班上朗讀后那種成就感是無法言表的,甚至會終生難忘。因此,對優秀習作筆者讓小作者自己讀給同學聽,因為這也是一種“發表”的方式,這樣學生一定想多寫幾篇,再次品嘗成功的喜悅。
總之,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讓作文課堂真正的“動”起來。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