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崴??
摘要:從大學校門到教學講臺,從激情滿懷到徘徊不前,從打破瓶頸到探索前行,從自己初探到全校研討,深深淺淺地、跌跌撞撞地一步步走了過來。最初的課堂就是讓教師盡情的“發揮”——整個課堂是教師在表演獨舞。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課改轟轟烈烈地最初時的課堂又有了新的變化,教師變成了“指揮”——學生跟著教師在表演。隨著不斷地深入摸索、實驗、探究新課改理念,對于怎樣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粗淺的做法,將教師的角色轉化為“導演”——整個課堂雖然依舊由教師掌控,但教師已經變為幕后,課堂的舞臺上讓學生盡情發揮。課前自學——課上解惑——課上檢測,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關鍵詞:新模式;潛能;競爭
一、 明確目標激發興趣
明確目標就是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即教學應達到的標準,它是教學活動的目的,在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就把本節課要達到的具體要求告訴學生,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我校開展的“五步誘導”教學模式中的第一環節是誘發興趣——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前就讓學生明確本節的教學目標。途徑可分為: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大屏幕,電子郵箱等);書寫在黑板上;由于小班化教學,還可以分成小紙條發放到小組。通過預習,學生一定會有思考、有質疑,會積極吸引到課堂上來。
二、 把握提問激勵求知
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教師問,學生答,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課前預習的活動,教師讓學生有提問的意識,把問題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徹學習過程的主線。教師把提問的權利讓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把握了提問的主動權,就說明了他們具有了學習的主動性。“五步誘導”教學模式的第二環節是導引目標——鞏固預習再現疑難,學生在預習中已經出現了質疑,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進行鞏固練習。學生通過課前預習、鞏固預習兩個環節有了提問的意念,有了提問的內容,學生想問了,想說了,就是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課堂,走進了學習中。
三、 強調學法提高能力
課堂方式的轉變對老師的要求是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即會自學知識,會自學知識就是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展現個人的風采,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既做到了“授人以魚”,又做到了“教人以漁”。“五步誘導”教學模式的第三環節是誘啟思維——自學討論合作交流。在教師解決完預習筆記和鞏固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由組長針對組員知識點的不完善進行講解、補充、歸納。對于教師的講解可能出現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再一次闡述,使每一個小組成員對整節課的知識進行了又一次但卻不是重復的學習,是從理解漸漸轉化成基本掌握,并能簡單地運用。在此環節中學優生對知識的掌握又一次得到了鞏固和提升,學差生對于不敢問老師的最基礎的知識也可以迎刃而解,可以說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此環節是學生自學環節的延續和深化,也是順利進入下一個環節的保證。
四、 訓練優化調動熱情
訓練習題的設計是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層次非常明顯。在訓練中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訓練要求。創造設計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五步誘導”教學模式的第四個環節是導尋規律——精當點撥拓展延伸,第五個環節是導學驗收——當堂訓練及時反饋。隨著基本知識已經掌握,檢測練習已經通過,知識框架已經清晰,學生躍躍欲試地想要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了,這時學生做自測題完全是主觀意愿,可以用迫不及待來形容學生當時的心情,所以就自然進入測評環節。自測題可分為A、B、C三個梯次,先分組完成再逐步讓學生公布答案,并及時讓學生對其修改,此環節的原則是:先讓會的學生講,講對了,教師不重復;學生講的不完整的,教師給補充;學生講錯的,教師要糾正。學生奇思妙想、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要給其小組超常規加分。全部完成后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自測情況進行生生間的互評,教師就學生本節課的表現給予點評。
五、 構建機制培養競爭
僅有活動小組,沒有競爭機制,小組活動便缺乏動力支持。因此要集全體教師的智慧,先教研組研討,整理出本學科的評分機制。然后每學科選取2-3名教師進行共同研討,形成初步草稿。接下來由領導班子、教研組長、骨干教師共同起草初稿,最后征求一部分學生的意見,共同制定詳細的、可操作的加分、減分細則,每節課后都進行分數的核查,做到加減分數公平、公正、公開。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師和學生還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這個細則,如何評比才能準確量化每個小組的成績和進步幅度,如何評比才能促進每個同學的提高,同學們想的比我還全面、還細致。因為學生做了自己的主人,怎么評價自己說了算,所以在整個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節節課堂都充滿了變化,充滿了驚喜,充滿了強烈的競爭意識。
從教研組集體備課、集中評課,教研組集體討論、集中研討抓起,由年輕教師萌芽課、骨干教師引領課、全員教師參與開放課觀摩。隨著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快樂的課堂、快樂的學生。學生的預習筆記越來越規范,課堂中的學差生漸漸變少,學優生在各個方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課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生搬硬套、累死不會的同義詞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增大了,創新能力提高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每位同學都期盼著在課堂的舞臺上盡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