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里??
摘要:語言積累對學習語文十分重要,目前學生學習狀況是不善于應用積累,這就需要老師在積累和應用之間搭建行之有效的教學平臺。針對三年級作文教學是起步階段,需要的是“觸得著”的教學,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將“及發”這一理念滲透其中,將教材、課外資料、生活場景進行有機地整合,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及時應用鞏固,帶給學生“我能,我行”的成功理念,為以后的作文教學打下了敦實的基礎。
關鍵詞:積累;及發;應用
眾所周知,語言積累在學習語文中是重中之重,正如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歙張。”注重摘抄積累已是有目共睹,學生的手頭上均有精美的摘抄本,好詞佳句張口就來,的確他們積累了大量的語匯、句式、段篇,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很遺憾地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厭寫、怕寫作文的,他們往往為了應付了事,總是隨意編造,不是抄抄摘摘,就是胡亂拼湊,寫出來的文章語病甚多,不合事理,笑話連連。明明“球”都在洞口邊緣了,為何還在徘徊不進呢?仔細觀察分析后,發現:當前很大一部分學生的積累背誦僅僅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他們根本不懂得應用手頭中已有的“儲備”——積累,就好比將一本武功秘籍交到一個根本不懂武術的人手里,真是暴殄天物!所以對一個不想或不善于運用的學生,哪怕積累的再多,也是一些無用的累贅,于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無一點裨益。雖說“厚積而薄發”是學習語文必經的道路,但如果讓學生懂得應用手頭“儲備”——積累到自己的語文實踐中去,并能為此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時,那他就會更加堅定地去積累,同時他也會在運用中加深對自己積累的內容的認識,形成對原有積累的再認識,甚至是升華,從而形成新的積累。這么一來,學生積累的實際效果能不提高嗎?變“厚積為即用”,這樣會使剛剛接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減少了畏難情緒,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地將這“球”一桿進洞呢?這就需要老師在積累和應用之間搭建行之有效的教學平臺。針對三年級作文教學是起步階段,需要的是“觸得著”的教學,因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將“即時運用”這一理念滲透其中,有的放矢地進行如下的嘗試:
一、 憑借教材,促進即用
蘇教版教材重視“詞語積累”教學,每一篇語文后面的“讀一讀,再抄寫”,其中詞語都是精選于所學語文,讓學生讀一讀,抄一抄,記住這些詞語,將會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每一篇課文的課后作業都會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或“復述課文”等有關要求,這也是對全篇課文精彩之處的直接積累。所以不管在課堂上還是課外,該讀的讀,該背的背,該寫的寫,特別是復述課文是最佳的積累應用的訓練方式。我常常將課文的重點詞語在教學時以板書的形式羅列在黑板上,這樣既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脈絡,又在最后環節復述課文時提供了綱要。
丹麥語言學家耶培森說過:“學習語言需要背誦,常常背誦才能使所學的詞語、句子在記憶里生根。”在每單元的“練習”中都安排有“讀讀背背”一欄。目標更是指向增加學生的積累量。在要求上也僅限于“讀”與“背”,不需刻意讓學生去理解內容和意思。學生基本上能達成讀背的要求,甚至是滾瓜爛熟、倒背如流了。但對于其中的意思、意蘊,學生是知之甚少,更別提運用了。我覺得適當地提高點要求,利用教師本身的示范“下水”作用,讓學生明白 “讀讀背背”原來這么有用,巧妙地引用“讀讀背背”中的詞句,會令自己也變得文采飛揚起來的。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六冊“練習三”中的“讀讀背背”時,教學開始,我運用這些成語編了一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接著鼓勵學生應用多途徑、多方式理解成語:或是應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或是通過聯系生活中的一個現象或一件事來說明成語的意思,或是查閱詞典來解決,總而言之,讓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成語的理解。緊接著我要求學生選用一個成語說一句話或一段話。在此基礎上組織了一個小型的競賽活動,“大家都來嘗試說一段話,看誰選用的成語數量最多,成語用得正確,用得巧妙。”我和學生一同對“參賽者”的成果進行“評頭論足”。最后,我請學生將自己想的、說的與別人的“精華”進行整合,寫在“我是小作家”本子上。(這是一本專門記錄學生自己的平時的片段練習)在以上的教學中我先是從語境中引導學詞,接著個性解詞,最后競賽用詞,循序漸進,既能給學生減緩壓力,降低坡度,又能萌發學生親近母語的激情,帶來成功的喜悅。
二、 就地取材,巧妙即用
蘇教版小學語文,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書,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瑣事等都有涉足。許多文章感情真摯、文質兼美,對學生知識系統的架構和語文能力的形成頗具作用。只要作一番整理歸類,不少內容都可作為寫作的材料,真所謂是“就地取材”。教師應該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利時機,巧妙安排學生口頭作文的訓練。學生有感而發,會不經意地表達出更真實、更自然的思想情感,表現出更有激情的一面。教師應該抓住這種最佳時機,開拓寫作思路。讓學生仿造范文,親自提筆,就免去了“臨淵羨魚”之苦。例如:在教學《趕海》第三段時,其間“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蝦”的精彩片斷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學生都會朗朗上口地背了,正在學生感受課文文字的美妙時,我乘機出示“小孩捉大魚”的一系列生動活潑的照片,讓學生應用課文中的語言仿照課文中的片斷進行仿寫。任務剛下達,教室中就一片沸騰,照片實在是太有趣了,課文的語言又是如此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已到不吐不快的程度了,同時也調動著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積累,對課文的語言進行重新地整合提煉,不一會兒,一篇篇可以和原文進行相媲美的片斷從學生的手中誕生了。可能學生的筆下還留有原文的痕跡,但是學生通過仿造,拉近了與作家作品的心靈距離,甚至有一種“我也能寫得這樣棒”的心理,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從“不會寫”到“還有什么不會寫”的狀態過渡。
三、 妙用資料,落實即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學習就是要在一種多方面、豐富的精神生活廣闊背景下進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經常看見學生在課前收集了許多課文的資料,這些資料在課上交流的環節匆匆一說一看,便走過場了,許多資料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就“夭折”了,久而久之,學生會將這個良好的讀書習慣給忽略了。其實仔細閱讀這些資料,你不難發現:語言規范,好詞佳句在其字里行間。怎樣讓資料真正走進學生的腦海呢?這就要求老師適當地搭建語文學習的平臺,能引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文本走向作者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在教學《少年王勃》后,學生對王勃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我乘機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來夸夸王勃;在教學《恐龍》一課時,對這遠古時代的生物,學生真是興致勃勃,樂此不疲,資料找了一大籮,什么圖片、VCD、文字資料等,如果真的展示半天都看不完,我讓學生以說明介紹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課外收獲。有的學生整理出一篇《恐龍滅絕的奧秘》大有學者的架勢,有的學生制作了《××龍的名片》并附上妙趣橫生的說明,還有的學生以時間使者的身份寫了一篇《恐龍時代一日游》……通過對課外的延伸、對資料的整理組合,課文舊貌新顏無不一一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讓每個人不僅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對原文作了補充與改造。
潛移默化間,熏陶感染時,日積而月累,厚積而即用。這樣“觸得著”的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帶給學生“我能,我行”的成功理念,為以后的作文教學打下了敦實的基礎,我們都知道作文能力的培養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讓這場“春雨”快點來臨吧!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