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監獄刑罰制度,通常又被稱為矯正制度、獄政制度或者行刑制度。監獄是刑罰的最后承擔者,監獄刑罰的結果不局限于限制或剝奪犯罪人的基本權利,而且是以國家名義表明對犯罪人及其犯罪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實現懲罰功能,達到懲罰目的,繼而,矯正功能也隨之凸顯。因此,它被視為矯正犯罪的手段,其懲罰功能被逐漸弱化。以預防犯罪為主,懲罰犯罪為輔的刑罰理念已成為監獄刑罰的主流。本文致力于從現代監獄刑罰制度行刑改造模式入手,討論美國監獄現代化進程中所遇到的狀況即急速發展的監禁,及現代化監獄刑罰制度出現的社會化走向,從而考察美國監獄制度的最新動態,為我國監獄制度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美國 監獄 刑罰制度 現代發展
作者簡介:趙喆,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委政法委干部,叢臺區法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中圖分類號:D9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32
美國刑罰改革的理想與實踐之間總是存在距離,不定期刑判決也不例外。這種制度同樣受到了抨擊,自由主義者認為,不定期刑制度會導致監獄官員和假釋委員的權力擴大化并不受約束,到實際的釋放時期,會對不同的罪犯存在偏見,常常有許多罪犯因種族、膚色、性別或者其他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因此,自由主義者主張實行刑期較短的定期刑判決。保守主義者則認為此種制度過于寬容,過早的釋放罪犯增加了社會的危險性,因此,他們主張實行刑期較長的定期刑判決。
1970年后美國的社會已經彌漫著法律和秩序的味道,社會思潮和政治取向轉向保守,保守主義占了上風,最終使美國監獄刑罰制度由不定期刑期轉向定期刑。最終,美國第三次刑罰改革出現,被當時的學者們稱之為“嚴厲革命”使判決更為嚴厲,監獄的刑期也較為固定了。至于美國歷史上前兩次刑罰改革讓犯人改造自新的目標,則在這些政策變化中基本上被置之腦后。美國監獄刑罰制度也匯入了保守主義的大潮之中。美國監獄刑罰制度受到美國刑罰改革的沖擊和影響。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美國進入了新自由主義行刑時代,徹底的放棄了復歸社會的醫療模式。比較奇妙的是,新自由時代的主導思想是由左翼的司法模式論和右翼的新自由主義相結合的結果。這個時期,美國絕大部分州都實行定期刑罰,這個時候的行刑被看作純粹的法律關系。監獄所承擔的刑罰責任就是按照法院的定期刑判決對罪犯加以拘禁,拘禁以外的時間是由罪犯自行支配的,這個時期,罪犯還可以成為公司的雇員為其勞動。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刑罰制度比較有特點,一是可將監獄看作市場監獄,將行刑與市場經濟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連,帶有強烈的資本主義味道,目的是為了盡量減少監獄工作的成本;二是權利思想在監獄生長,開始重視監獄囚犯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認為監獄行刑所付出的成本犯罪人員是有義務承擔的。這個時代對效率性的注重和對效果的看重成為拘禁最直接的特點,監獄人口的迅速增加,也是突破了歷史記錄。有記載道:人口增加量需要政府在每一周就要建立三個能夠收容500人以上的監獄才能應對監獄人口增加的問題。這個原因的產生和當時的刑事政策也是緊密相關的,當時的司法模式主張不考慮矯正的可能性,監禁是有利于罪犯的管理,并且支持不定期刑制度,對假釋和保護觀察持消極的態度。政府對監獄人口不斷增加作出的回應便是增設監獄,但是只是監獄的量的增加根本無法解決人口暴漲的矛盾,于是監獄密集度越來越高,維持秩序成了行刑的主要矛盾,而關于犯罪人權利保護的論調則被拋之腦后。美國在當時可以看做是密集型的效率拘禁,這種效率表現在大量私營監獄的出現,迄今為止,美國的私營監獄都成為上市企業了,效率促使犯罪人在監獄內外從事私營企業提供的勞動并且接受企業提供的工資,把企業提供的工資用來支付犯罪者在監獄所花銷的食宿。監獄的刑罰制度同市場的經濟狀況結合,減少了監獄行刑的成本,同時滿足了市場發展所需要的廉價勞動力,將一百年前對囚犯的經濟榨取又復活。而且這種榨取并不是國家的單一榨取,而是社會推動產生的,不得不承認這是新自由主義行刑的產物。司法模式理論主張,監獄社會化與新自由主義主張的行刑效率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21世紀修復司法論崛起,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對屬于初犯并且社會危害性低的犯罪者,例如,對飲酒駕車等交通犯罪者、初次不法入宅行竊者、少年犯罪者在嘗試著一些新的懲罰方式。諸如,要求他們出席社區修復委員會會議,要求他們在那里向被害者賠禮道歉,以此為條件判處被告人緩刑或對受刑人減刑;要求少年犯罪者直接向被害人認罪道歉或傾聽被害人因犯罪而面臨的痛苦遭遇,親身體驗犯罪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以此為條件判處少年被告人保護觀察或服務社區等更輕的處分或對少年受刑人減刑。 但是,上述這些做法僅為嘗試,屬于例外情況,時至今日,美國刑事司法和監獄行刑的主流仍是以“效率性和效果性大量單純拘禁”為特征的新自由主義式司法和行刑,并沒有因修復司法論的出現而有所根本改變,相反,在一定情況下,修復司法論也助長新自由主義式司法和行刑的進一步泛濫,一些實質上屬于新自由主義式的做法重新以修復司法的名目出現。
一、現代監獄刑罰制度中的行刑改造模式
20世紀是現代監獄的發展時期,它的刑罰執行模式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醫療模式
這種模式是認為罪犯因心理和生理的疾病以及障礙產生了犯罪行為,但是這些所謂的疾病和障礙是可以治療的。監獄如同醫院一樣,治療他們存在的疾病,因為首先任務就是確認疾病,接著就是開展治愈。此種模式強調對罪犯的個別化處遇,因為對犯罪進行分類變得尤為重要,參與改造的人也不僅僅限于監獄人員,還包括心理學、精神病學以及社會學的工作者參與其中。醫療模式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因犯罪的類型,危險程度不同安置在不同安全警戒級別的,不同教育改造類型和不同環境的監獄中。醫療模式主要發展于1930年至1974年間,1930年美國國會授權新成立的聯邦監獄局對罪犯實行分類管理并建立帶有治療性質的監獄,提出治療才是監獄的目的,而把懲罰作為過時的觀念。這種模式的產生和運用招來了許多反對的聲音,但實際上在運用之中它保留了懲罰犯罪的功能,同時給犯罪人留下了較大的治療空間。endprint
(二)更新模式
這種刑罰模式認為對待罪犯應重點在對他們社會化的重新塑造,他們犯罪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心理或者身理原因造成,主要是他們的人生階段缺少了一個正常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的重新塑造通常是指對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價值觀以及對自己認識的等方面的改變以起到預防的作用。途徑包括教育、就業培訓和心理咨詢等。此種刑罰模式其實受美國實證主義的影響頗深,他們認為行為的產生是綜合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經濟以及社會等綜合作用,因為通過科學的方法是可以發現犯罪的根源。更新模式提出在對罪犯的矯正和改造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是對罪犯外在環境的改變以及如何使用更新的途徑,這種更新模式贊成對罪犯的處遇應當分級,支持不定期刑制度和假釋制度。
(三)監獄替代模式
可以理解為當今比較流行的社區模式。用社區矯正的形式來替代監獄的部分功能,認為監獄刑罰的目的就在于讓罪犯重獲新生。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強調監獄對罪犯的治療和更新是不利于提高罪犯適應生活的能力,而應增加犯罪者成為社會守法公民的機會。所以,對待那些非暴力罪犯以及初犯采用非監禁的判決是有利的,而那些在監獄中服刑的罪犯,也應該竟可能的提早假釋,對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加是有好處的。20世紀60年代這種模式在美國到達高潮。1967年,美國總統委員會在法律執行和司法管理的報告中指出:犯罪行為阻礙了社會組織和機構正常功能的發揮,因此,矯正的任務包括建設或者重建社會的制約功能,是犯罪者在社會中也可以獲得就業和受教育的機會。這種觀點和社區矯正不謀而合。目前美國的監獄替代形式主要是緩刑和假釋,也包括社區的中途訓練所、其他的強化監督項目、家中監禁、電子監控、罰款、賠償、社區服務等。
(四)監管模式
也稱之為報應模式,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的美國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對犯罪進行直接控制,監獄工作者的職責就就是控制在監獄內的罪犯,強調罪行相適應,犯罪者應承受他們應受的懲罰,因為他們認為犯罪時行為和意志的體現,所以既然犯罪就應該為犯罪行為負責任,矯正也是必須的但不是工作的主要目的。根據監管模式的理論,不同類型的罪犯依據它罪行的嚴重程度將進入不同安全警戒等級的監獄。
二、急速發展的監禁
監禁人數急劇上升,20世紀中期,加州的成年人監禁人數增加了四倍,現在,上升的州監獄人口超過了12萬。其中加州是監禁人口最多的一個州。1994年11月4日,加州的選民參與了15個其他州一項最強硬的法律所進行的投票,這在近代的刑事立法史上都是比較鮮明的。加州的建議有184項,其中較多地涉及“三次嚴打”的法律。包括以下幾條:1.對任何判處重罪的刑事被告人增加刑期。被優先判處的是暴力或加重之罪,如強奸、搶劫或夜盜;2.判處重罪是因一次優先判處重罪的。如果是新犯罪,則是兩倍的正常刑期。判處重罪是由于兩項或更多優先判處重罪的,將接受一種最低刑期3倍于正常刑期或25年,不管哪一種更長;3.優先判處重罪的包括犯有重罪的年滿16周歲的犯罪人,保守的預測認為“三次嚴打”案的執行將導致20年中州監獄人口增長3倍。所增加監獄人口將超過35萬人。據有關資料,在兩年稍多的時間里,已有第二次和第三次嚴打的12000多人確定進入了監獄。作為一種新的刑罰要求,考慮監禁數字的增加,也應預測經濟對法律的巨大影響。一位法律分析人士評價了所提出的184個議案對聯邦政府和當地政府的財政影響:政府財政每年應為法律支付的費用達數億美元,而到2003年將達到大約30億美元,到了2016年每年大約需要60億美元。法案也提到確保州監獄建筑費約需要20億美元。
盡管可能的經濟救援提示了投票贊成“三次嚴打”案所增加的監禁和犯罪的急速上漲有關,在每年增加20億美元左右的供應是對提供犯罪勞動力租金和對三次嚴打案后監獄的人口的開銷。有很好的文獻證明,代表了中產階級的三次嚴打帶來了發展,但偏長的刑期加深了的財政危機。這個時候的監獄刑罰變成了一種負擔。1994年州財政赤字超過50億美元。這個時候將美國的監獄制度同經濟成本相聯系來分析,加州監獄的十年之間增加了28所監獄,據統計,40多所監獄的建筑費用總計在102億美元。已經導致了贊成監獄立法者正在成為選舉贊助費的受益人,他們努力確保監獄立法的長期連續。監禁的迅速發展也導致社區成為了加州快速發展的監獄產業之一,他們為回歸社會的監護控制進行競爭。
三、現代監獄刑罰制度的社會化走向
從美國監獄刑罰制度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是以人道為主旋律的社會化趨勢,這是一種創新,但是也是挑戰。特別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倡導監獄提高開放度,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為了推行社會化的行刑理念,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其中包括以下幾類:
轉向制度,是美國社區制度的一個重要部分。轉向的概念是對應該受刑罰處罰的罪犯由于其情節和社會危害性不大采取的非刑事方法處理,避免犯罪人進入傳統的司法程序而引起的副作用。這種制度有其適用于未成年人的犯罪。具體措施包括:庇護之家和青少年輔導中心,社區中的自愿警察等等,側重于教育,在社區中得到矯正。
緩刑和假釋制度,在實踐中廣為適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緩刑制度出現了新的形式,稱之為綜合緩刑。假釋制度的功能在于彌補長期監禁的弊端,這是由假釋委員會決定的。
中途之家,適用于剛剛出獄的罪犯,為了避免和社會產生的脫節,防止回到社會后產生困難,協助刑滿的受刑人適應社會的過渡性機構。進入中途之家并非由罪犯自我意愿所決定,帶有強制性,但是在中途之家內部還是有較大的自由度,晚上和周末都是自由的,還鼓勵罪犯和家人住在一起。中途之家的公益性比較強,他們為罪犯提供食宿,并提供矯正訓練,為了讓罪犯擁有固定的生活來源,還主動幫助罪犯尋找工作,讓其成為被社會接納的人。
勞動釋放和教育釋放都是加強釋放前的訓練適應社會的能力。勞動釋放是讓即將出獄的罪犯到監獄外去從事勞動,為出獄找工作打好基礎。
社區服務,是美國民間組織積極發揮矯正作用,很多都是非政府機構,非盈利的私人機構,往往會和政府簽訂合同,提供服務。
美國監獄刑罰制度社會化是伴隨美國刑罰學的現代化思想和理論的日趨成熟。從實踐中可以看出是刑罰的發展帶動了監獄制度的改革。如今,監獄刑罰制度的含義和內涵正在擴大,從以下變化中,可以大致推測到美國監獄未來的發展趨勢:美國社會正積極通過各種形式改善社會的狀況,減少犯罪,并且加強完善美國的刑法和刑事程序,使其更加人性和科學,使罪犯的定罪量刑更加公正,如今美國利用緩刑替代監禁的刑罰方式日趨擴大。在監獄類型方面,分類是美國監獄的一大特色,在監獄刑罰制度的不斷變遷中,無期徒刑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監獄希望罪犯在獄中有良好的表現,在限制自由的環境中更好的發展自己,因此美國監獄出現了很多教育項目,每個罪犯都有機會根據外界的行業發展和需求接受培訓,罪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釋放后謀取一份保證生存的職業,并且美國社會中信基督的人占大多數,所以美國監獄刑罰如今越來越重視給予犯罪者勇氣和光明,想利用上帝的威嚴,讓他們敬畏上帝然后敬畏法律。
注釋:
Mare Mauer,Race to Imarcerate,New York;The New Press, 1999. 45-49.
姜文秀.美國囚犯戰爭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法]馬克·安塞爾著.盧建平譯.新刑法理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1990.
劉強.20世紀美國監獄制度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中國監獄學刊.2003(1).
梁茹茹.美國社區矯正制度的歷史發展及對我國的借鑒.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達里奧·梅洛西、馬克·萊蒂亞雷.美國民主政體中的刑罰:良好愿望的悖論.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