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榮 李奕
摘 要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之路,離不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機制。而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機制,需要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普法宣傳教育隊伍,在重點做好對黨員干部和青少年普法的同時,注重大眾化普法。此外,根據我國國情做好落后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普法宣傳教育。在普法的形式上要依托大眾傳媒,采用多元化普法形式。
關鍵詞 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普法 法治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016年度項目“河北省普法宣傳教育機制研究”(HB16SH00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壽榮,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文法系講師,研究方向:法學;李奕,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文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78
“普法宣傳教育”簡稱為“普法”,一般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通過某種形式、途徑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推廣、宣傳和指導學習法律知識的活動。普法宣傳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普法之路的選擇和普法工作的性質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果。所以,構建什么樣的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至關重要。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要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工作
建設什么樣的法治國家決定著需要構建什么樣的普法宣傳教育機制。2014年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第一部分開明宗義地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再一次給中國法治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發展的道路。我國法治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而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離不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之路,離不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機制。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是保障我國公民知法守法、養成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的基本途徑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依法治國必須依靠全體人民。所以依法治國必須要“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而全民守法以全民知法為前提,全民知法以全民學法為前提,只有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熟悉法律內容,才能真正做到為法律允許之所為、不為法律禁止之所不為,才能養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的法律思維。與國家轉型中的政府主導和推動相一致,我國的法治建設也走了一條自上而下的法治建構主義進路,從而在短期之內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彌補了我國法律在某些領域的空白和總體數量上的不足。但“完備的規則形成只是法治征程第一步,全民自覺敬畏和實施法律,樹立全民法治理念才是法治建設的關鍵。” 對于數量上浩如煙海的法律,國家必須主動承擔起普法宣傳教育的基本工作,并號召全社會參與到普法宣傳中來,形成國家主導、社會參與和個人配合三者之間的緊密結合、緊密配合,才能讓最多的人接受到法律教育,也才能取得最大的普法效果。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既是我國司法行政機關的基本職責,也有利于開展司法行政工作
法律的實施需要依賴于國家專門機關,而實施法律的過程本身就是普法的過程。但實施法律僅是眾多普法途徑中的一種,國家應該把普法宣傳教育作為一項專門性工作來抓。根據“誰實施,誰普法”的原則,司法和行政部門是法律實施的主要機關,因而也是普法宣傳教育的責任機關。
執法需要在執法主體和執法對象之間進行法律溝通,而理解是有效溝通的基本前提,通過理解以后的溝通,法律執行才能夠順利進行。最近幾年頻繁發生的城管和小販之間的沖突許多時候都是法律宣傳不到位、沒有進行有效溝通的結果。所以,行政機關做好執法前和執法中的法律宣傳教育既是執法的需要,也是執法內容,更是執法的責任,它有利于執法活動的順利進行。
司法機關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主動走向社會、走向百姓宣傳法律、講解法律;二是通過司法審判等活動現實地進行法律宣傳和教育。法律不是神秘的武器,更不是突襲的暗器,法律應該像陽光一樣照亮每個人。人們對法律的陌生增加了人們對司法活動的神秘感、恐懼感,所以司法人員應該在辦案之外主動聯系群眾、親近群眾,通過人性化、理性化地宣傳法律和政策不僅使群眾更多地了解了法律,而且消除了人們對司法的恐懼感、神秘感,有利于人民了解司法程序,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然,司法機關的主要活動還是辦案,根據審判公開的原則,除一些法律規定不宜公開的案件外,司法審判都需要公開進行,允許社會人員旁聽,允許新聞媒體報道,這不僅是對涉案人員的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而且對旁聽人員也是一次生動的法治課堂。
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機制的基本要求
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我們必須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強普法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普法宣傳教育隊伍
誠然,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雖然需要社會有志和良心之士的參與、支持,但一支由國家專門設立的專業化職業化隊伍是做好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的保障和后盾,它能夠保障長期而穩定地開展普法工作,并能夠保障精心而精確地解決普法中所面臨的各種難題。《決定》規定,“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要在普法教育中發揮職能作用。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愿者隊伍建設。”黨和政府對普法工作的領導、職能部門在普法中發揮的職能作用、法律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的普法責任和以案釋法制度以及普法講師團普法志愿者專業隊伍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普法宣傳教育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基本特點,它體現的是國家主導和社會參與的普法的模式,它保證了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和穩定化,保證了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和成果的鞏固。endprint
(二)尋找普法短板,優先做好法盲和法治薄弱地區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
“本來相對于社會其他階層,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維權力量就相對較弱,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無力甚至不知尋求法律的幫助,長此以往就會使他們脫離法律的關懷和保護之下,更談不上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 所以,普法理應從普法的短板做起,首先要做好弱勢地區、弱勢群體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我國地形復雜,地區間經濟文化等差異較大,山區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2/3。邊遠山區和其它落后地區國家控制松軟,法治力量薄弱,所謂的“山高皇帝遠”就是這種情況。法律既代表人民的利益,也代表國家的權力;法律在某些地區的缺失既說明該地區人民利益保護的缺失,也說明國家權力對該地區有效控制的缺失。蘇力在談到送法下鄉的理由時強調,“今天的司法下鄉是為了保證或促使國家權力,包括法律的力量,向農村有效滲透和控制。”是“建立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基本戰略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所以向法治薄弱地區推進普法宣傳是國家對這些地區有效控制和對這些地區居民權利有效保護的基本途徑。全民守法的法治要求決定了普法教育要走大眾化教育之路,大眾教育首先要找到普法教育的短板,明確哪些地區和領域是法治發展和法治宣傳教育的薄弱點或盲區。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教育落后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農村是普法宣傳教育中的短板,首當其沖應該成為普法宣傳教育關注的重點。
(三)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的統一,在做好對“關鍵少數”進行普法的同時也要做好對全民的普法工作
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第一年,全國普法辦公室印發了《2016年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明確把領導干部和青少年作為普法的重點。領導干部在各級各部門的法治建設中起著組織和領導作用,他們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關鍵少數”。而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和建設者,明確把領導干部和青少年作為普法的重點就是抓住了普法工作的主要矛盾。所以,在普法宣傳教育中我們要把領導干部和青少年作為普法的重點來抓,一方面要從嚴治黨,強化“一把手”責任制,通過學習培訓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讓普法宣傳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進家庭,做好普法宣傳教育的課程建設、課堂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普法教育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次要矛盾,即要考慮到普法的大眾化,因為只有對全民普法才能做到全民守法。
(四)依托大眾傳媒,采用多元化多樣化的普法宣傳教育形式
普法的受體是普法的內因,普法所采用的形式、方法、途徑是普法的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普法的形式、方法和途徑必須要適合于普法的受體。由于普法受體的興趣、愛好、能力等各不相同,所以在普法時應盡量避免單一單調的形式和方法,把報刊、雜志、課堂、講座、標語、板報等傳統的普法形式和現代新型的網絡傳媒結合起來,尤其要大量發展跨階層、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域的傳媒工具。
大眾傳媒為大眾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普法超越了組織傳播的界限向縱深發展。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最大的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平臺,尤其是在手機和網絡普及以后,手機網絡已經成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傳播信息幾乎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受到各種網絡信息。網絡普法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是建立專門的法律網站來宣傳法律,二是在各種網絡平臺、網絡報道中滲入法律宣傳和教育。普法宣傳教育是一項社會工程,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政府和專門的普法機構在普法中的作用畢竟有限,所以,“從組織傳播到大眾傳播”是“我國普法傳播發展的必然趨勢”。
注釋:
湯曉江.推進“法治中國”戰略的制度邏輯與構建.學術探索.2016(8).
宋慧宇.公民法律意識在地方法治建設中的功能及提升途徑研究.理論月刊.2015(1).
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5.
王平.從組織傳播到大眾傳播:普法傳播的路徑選擇.廣西社會科學.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