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琴??
摘要:讓語文課堂充溢音樂的情調,是我一直以來駐足在腦海中的。我以為,語文、音樂兩個感性豐盈的詞語,同構共生,定會讓語文教學步入至美境界。本文力求從小學語文學習“音樂化”內涵、理論依據、嘗試、操作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讓語文、音樂二者攜手走向語文教學。
關鍵詞:語文教學;音樂化;內涵;嘗試;操作策略
一、 緣起
無心插柳
讓我們把鏡頭回放到那堂語文課。很抒情的一篇課文,課文朗讀環節,我配上了輕柔的背景音樂。隨著舒緩的音樂的流淌,孩子們的面龐是那么富有生機,富有靈性。亮亮的眸子跳動著音符的曼妙,語言文字在他們眼中精彩無比。他們在廣闊的精神原野上馳騁,想象豐富,話語如不絕的泉水從心泉中嘩嘩流淌,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文與樂如此美妙的結合,讓我陶醉了。
那節課,觸發了我內心深處的情弦。語文教學,是否可以將音樂和語文相結合?怎樣做才能盡可能地讓語言和音樂結合從而產生最大的功效?小學語文教學音樂化怎樣讓孩子感受到清新的氣息?
二、 小學語文教學“音樂化”內涵
眾里尋“它”
“語言和音樂是共生的,相互間的影響與滲透最為直接。”小學語文教學音樂化,就是在語文課堂上借助音樂渲染,以聲傳情,聲情合一,讓孩子的情感得以激發,讓孩子的思維變得跳躍,使孩子的世界受到熏陶,讓音樂成為語文課堂上跳動的音符、情趣的載體、教育的紐帶。它提倡讓語文教學從純科學世界向音樂世界鏈接,回到人的感性的、具體的、現實的、流動的教育生活中來。
1. 孔子的“成于樂”之說
孔子,我國古代大教育家,曾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意為,音樂能使人的學習達到藝術美的最高的境界。運用音樂,我們可以使孩子腦海中浮現出更加生動、更加豐富的畫面;運用音樂,我們可以使文章的意境得到升華;運用音樂,我們可以讓孩子的聯想得到飛躍。
2. 盧梭的“活動建構”之論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法國哲學家,他認為:教學應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音樂活動恰恰為孩子學習語文提供了活動“彈唱”的平臺,為孩子建構了輕松學習的舞臺。
三、 小學語文教學“音樂化”有效嘗試
千錘萬擊
“課文就是語言化的音樂,音樂就是音符化的課文”。為讓兩者的作用最大化,我做了如下嘗試:
嘗試一:借樂“引”文
生動形象的課堂導入能渲染語文課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進入課堂教學。應該說,背景音樂式是很值得我們推崇的一種手段。
記得在教學古詩《游子吟》時,如果開課伊始就直接板書古詩,開門見山告訴孩子今天學習古詩《游子吟》,教室里定然是沒什么反應。我采用借樂“引”文法,直接播放《游子吟》樂曲。隨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深情的音樂響起,孩子們一個個都坐直了身子,側著耳朵傾聽,同時睜大了眼睛注視著古詩的內容。一遍音樂很快播放結束了。孩子們意猶未盡,一再要求:“老師,再放一遍吧!”“我們還想聽!”此時,《游子吟》音樂再次在教室響起,全班孩子都跟著認真地唱起來了。
音樂,奠定了課文的基調。學生在音樂中很自然地進入了文本的情境,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學習情感被充盈。情感的不斷豐富,催生了學習的欲望。其實,有了精神和言語的充足水源,學習的溪水定然會嘩嘩流淌。
嘗試二:依樂“誦”文
在課堂教學中,當場播放音樂可以襯托背景,烘托氣氛,使孩子產生共鳴,將課堂教學向高處攀升。
《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這一篇課文教學時,我邀請了班上的小A同學彈奏古箏曲《春江花月夜》,別致的伴音朗讀,音樂的節奏、課文本身以及孩子們抑揚頓挫的語調,多方融為一體,達到了音、聲、情并茂,孩子們是小臉通紅,小眼放光,紛紛要求練讀。課,結束了。但那扣人心弦的古箏曲,那美輪美奐的桂林山水畫,讓大家恍若行走桂林,紛紛贊嘆桂林山水是一副奇麗的畫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詩篇,是一處溫柔的仙境。
嘗試三:聽樂“想”文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文字本身是沒有可感性的,而音樂恰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為孩子提供了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以音樂為媒的語文課堂無疑能撥動孩子的心弦,飛揚孩子的思緒。
于永正老師教學片斷: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段音樂。請你們閉上眼睛欣賞音樂,頭腦中想象音樂所描繪的畫面。
(音樂響起。學生沉浸在悅耳、美妙的音樂聲中,有的學生的身體隨著音樂輕輕地晃動……)
師:把你們剛才所“看”到的畫面描繪一下。
生:清晨,太陽出來了,小鳥站在樹上歡快地叫著。
生:樹林中,小鳥在樹上歡快地唱著歌兒,一條小河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清澈的河水嘩嘩地流著。
……
用音樂激起豐富想象,讓語言在想象的心空中飛馳。于永正老師巧妙運用音樂,把孩子帶到了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情境之中,使孩子心曠神怡、賞心悅目。音樂具有感染的功能,孩子聽著音樂,情緒就興奮了,心理空間在此過程中不斷擴大,語言的學習領域也同時得到拓展。
嘗試四:憑樂“升”文
語文課堂教學是有藝術的。在即將結束教學時,音樂的適當點綴,既可以消除孩子課堂上的緊張與疲倦,又可以幫助孩子深化思想、升華精神,從而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endprint
比如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在重點分析了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后,我用《愛的奉獻》作為背景音樂,并配上這樣一段結束語:同學們,在非典戰場上倒下的不止這一位白衣戰士。正是由于這些可敬的白衣戰士無私地奉獻,才有了今天我們這祥和、安定的世界!看看這一張張微笑的臉龐吧,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建起一道健康的長城!
此時此刻,我們心靈深處最敏感的那根弦被樂曲深深觸動了,一切語言都是多余的,就讓孩子們在樂曲聲中靜靜地思,深深地悟吧!
四、 小學語文教學“音樂化”操作策略
●適“度”
任何手段都忌“過”。過度地使用音樂,會引起學生對音樂的依賴,使得本末倒置;也可能會造成學生對音樂的反感,產生“怎么又來了”的感覺,從而達不到教學的效果,甚至出現負面的效應。音樂手段的運用不是為了讓課堂變得花哨,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凸顯語文的本體地位。因此,一節課放音樂不宜過多,要“量身定做”。
●適“時”
選擇放音樂要適“時”,這就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認真研讀教材,才能夠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課文《二泉映月》的教學,在開課伊始,教師就播放《二泉映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感性“觸摸”阿炳,并說說自己心中的真實感受。結束此課前,又一次安排聽《二泉映月》音樂,寫寫心中的真實感受。孩子們心理上有了一定的認同與準備,過程的臺階鋪墊使書面語言落到了實處,孩子們當然有話可寫了。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音樂會綻放不同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把握這種教學設計的需要。
1. 導入
可配樂放音,亦可欣賞音樂,還可播放有聲錄像,用聲圖并茂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情境。音樂內容豐富多樣,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五彩繽紛,孩子的語文學習當然也不會貧乏枯燥。
2. 讀背
可播放課文的主題旋律,以喚醒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對課文的記憶,促進其記憶之花的盛開。
3. 寫作
可播放與題目相關聯的音樂,亦可播放輕音樂,激活孩子的感覺,豐富孩子的聯想,為孩子的想象和夢幻插上美麗而有力的翅膀。
4. 放松
可播放優美的輕音樂,孩子的心靈在音樂中漸漸流淌。
●適“合”
曾經聽過一堂語文課,該課別出心裁,給所有聽課的老師以美的享受。但是在最后一個環節中播放的音樂卻略有偏頗,打破了流淌的汩汩詩意,讓本來溫潤的課堂變得不再和諧。我們在語文課堂中,所教內容的音樂的選擇要慎之又慎。例如教學《安塞腰鼓》,教師要想引導孩子感受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火烈。感受安塞腰鼓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一開課,就播放一組畫面,那生動粗獷的表演場面,拉近了學生和安塞腰鼓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有了形象的感受,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
音樂的選擇可以把音樂教材與語文教材內容相聯系。課程是相通的。我們可在讀透語文教材后多多關注音樂教材的內容,找尋它們之間的相通點。在語文課堂上得心應手地使用相應的音樂,孩子學會在音樂作品的相關知識中提取信息,從而與語文知識相聯系,更容易走進文本。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音樂,使語文教學變得“趣”、“美”、“活”,極大地詩化了孩子的心靈。在語文教學中,就讓我們用音樂的和煦春風熏染孩子,把語文的珍貴雨露浸潤孩子的心扉,讓孩子置身于語文和音樂相交融的情境中,習染人文氣韻,飛揚個體情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