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這三大領域。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核心素養作為統領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開始拉動各學科課程改革進入新一輪“內涵式”發展。因此,有必要厘清核心素養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其培育路徑。
一、核心素養與英語核心素養的關系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通過后天努力,修習涵養和環境影響,而形成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或者身心特質。而核心素養,則指的是較為核心而重要的素養,即個體為了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因應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識,能力與態度[1]。盡管學術界對核心素養概念的界定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大國際組織,各國或地區所用的措辭也各有側重,但都廣泛地認同這一概念所包含的重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及其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歸教育“育人”本質的思想。
鐘啟泉指出界定核心素養下的學科素養需有獨特性、層級性與學科群這三個視點的交集[2]。盡管各學科內容不同,也都具有學科的獨特性,但其最終指向仍應該是核心素養,學科素養不能脫離核心素養,而是要統一于核心素養。也就是說,學科核心素養隸屬于核心素養,是為培養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而服務的。英語學科教育作為整體教育的一部分,其學科核心素養也應該是整體核心素養的一部分,并與核心素養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總結為整體與局部,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象。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從宏觀層面上來講,課程改革的DNA——核心素養的提出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源于全球教育需要面臨的未來挑戰。核心素養之所以成為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當代世界關注的熱點,就在于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直面未來教育,聚焦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重大問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構的中心是“全面發展”[3]。它充分考慮了國情,吸取了自身優秀傳統文化,批判性地借鑒了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的合理成分,其實質內涵仍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問題。那么中國語境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也不例外。中小學的英語學科和英語課程,除了讓學生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來學習之外,還具有多重的育人價值[4]。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除了發展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促進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立德樹人是英語核心素養終極目標指向,即育人價值是英語學科的核心價值和實質內涵。
英語核心素養的具體要素是英語新課程標準制訂的核心依據,其四大要素分別是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是指在社會情景中通過語言來理解和表意的能力,是英語核心素養中的基礎要素,也是學生發展其他三大學科素養的依托。文化品格是指學生對中外文化和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是學生在當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社會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意識、人文修養和行為等良好品質。思維品質是指學生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點。學習能力是指學生主動調整學習策略、積極挖掘學習渠道和探索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和品質。
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實和貫徹,需要采取科學的培育策略進行實踐。
一是語言能力的培育路徑。語言能力主要是借助聽說讀寫教學以及其它綜合實踐活動來訓練和培養。在英語閱讀教學中,不但要重視語言、語篇以及語用知識教學,還要注重語篇理解和評價能力的培養。在寫作教學中,不但要注重意義的建構,還要重視語言的成篇方式。在聽說課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要致力于培養其跨文化意識,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得體、自如、流暢地表達。英語的教學,應以語言知識與技能為載體,聚焦在語言文字的意義建構與運用上,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二是文化品格的培育路徑。英語學科教育在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過程中應發揮重要作用。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培養學生增進國際理解,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獲得跨文化敏感性,而且要解釋、比較、歸納和正確評價語篇反映的傳統文化和社會文化現象,形成文化鑒別能力和文化認同感;要注意整合文化的共性,尊重文化差異,求同存異,汲取其他文化的精華并創造性地轉化為自我文化成長的資源;從顯性或隱形的教學活動中滲透積極的道德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成長為有文化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三是思維品質的培育路徑。語言能夠促進個體的思維發展,因此在英語課堂內外都應融入思維品質發展與提升的訓練。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多元開放的社會中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通過對文本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和反思語言與文化的各種現象,提出質疑,通過辨析做出評價,從而發展批判性思維;在實踐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是學習能力的培育路徑。核心素養中的學習能力是在原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學習策略的基礎上的跨越和升華,除了學習方法與策略,還包括了對英語和英語學習的認知和情感態度。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英語和英語學習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使其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和探究的動機;能夠明確和規劃長短期學習目標,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積極拓寬學習渠道,善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要教會學生主動調控心態和情緒,學會自我監控并根據需要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還需要在不同的學段教學中逐漸豐富。上述四大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雖各有特點,但彼此緊密聯系,不可割裂地孤立進行,不能顧此失彼,而應并進發展,同時又要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參考文獻
[1]蔡清田.課程改革中素養(competence)與知能(literacy)之差異[J].教育研究月刊,2011(3):84-96.
[2]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12): 3-25.
[3]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7,(1):73.
[4]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