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高級教師,內江市思想政治學會副秘書長,內江市思想政治聯合教研組組長,內江市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內江市第二屆學科帶頭人,內江市教育系統中高級職稱評定評委會委員,四川省中小學教科研專家。
[摘 要]高中經濟生活課程要轉變教學模式,要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經歷的“認知—活動—實踐”學習過程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將經濟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通過參加綜合探究活動和經濟生活實踐,培養經濟核心素養,掌握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本領。
[關鍵詞]高中;經濟生活;核心素養;實踐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其間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不斷發展變化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難免會有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對學生產生影響,比如消費方面的盲目攀比、拜金主義、崇尚享樂等,使學生面臨各種誘惑乃至產生各種困惑。高中經濟生活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及其本質,獲得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形成正確對待社會經濟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適應社會的核心素養,掌握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本領。
高中經濟生活課程既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常識,也有內容高度抽象的經濟理論。目前經濟教學的現狀仍然以知識為目標,教學中經常“滿堂灌”,教學方法機械單調,忽視學生的參與,并與現實生活脫節,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經濟生活核心素養。
因此,根據現代教育理念,教師需要進行教學策略革新——從單一的知識傳授灌輸模式轉變為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經歷的“認知—活動—實踐”學習過程結合起來[1]。即依據學生的經濟生活體驗和發展需要,開展綜合探究活動和經濟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將經濟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經歷一系列體驗、分析、質疑、判斷、選擇、綜合等過程中掌握社會經濟知識,鍛煉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能力,形成正確對待經濟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經濟核心素養,掌握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本領。
一、結合經濟知識與生活體驗,
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經濟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社會經濟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信息進行整合。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構建以生活經驗為基礎、以經濟知識為支撐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內容,把深奧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融入到典型生動的生活事例,實現經濟知識與生活現象、經濟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綱挈領、脈絡清晰地采用來自現實生活以及互聯網、電視或書報等媒體的典型事例,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現經濟情景,生動形象地傳遞問題信息,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從而構建學生的經濟知識體系。
以人教版高中教材《經濟生活》為例。在 “消費”(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從學生身邊的經濟現象講起,從商品講到貨幣、價格與價值,再講到消費;然后追溯到“生產、勞動與經營”(第二單元),講述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及其優越性,以及在這一制度下的勞動者、企業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再引出勞動和經營所創造出的“收入與分配”(第三單元),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處理分配的效率與公平關系;最后則專門展現從事經濟活動的平臺背景(第四單元),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對外開放等經濟體制、目標、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3]。教師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建設體系基本框架結構,把經濟知識與學生自身的體驗、感悟等有機統一起來把握“為何生產、誰來生產、為誰生產、怎樣生產”,有的放矢地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并為學生釋疑解惑,幫助學生透過經濟現象分析經濟本質,從而認識基本經濟理論和經濟規律,深刻理解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理論,從而構建學生的經濟理論體系。
二、開展綜合探究活動,
培養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綜合探究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活動,可培養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貼近生活和實際的典型問題情景及教學資源,組織開展綜合探究活動;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情景問題,搜集和解讀信息;小組合作探究包括討論辯駁和分工開展實地調研、將實際與理論相聯系,最后集思廣益地解決問題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組織、管理、評價,最后對學生綜合探究活動所得的結論進行總結升華。學生充分發揮主體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并活化知識為能力。通過這樣的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能力,使他們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下,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活,更好地面對消費、就業、分配以及對外開放的合作競爭等問題。
例如,在一次綜合探究活動中,設置了四種情景。情景1:某品牌的方便面在超市售5元一包而在風景區卻賣到8~10元。情景2:有人種大棚蔬菜發財而有人跟種卻虧本,有人在狐皮滯銷時轉產降低損失而有人卻擴大飼養結果致富。情景3:市場上曾經出現“蒜你狠”“姜你軍”等漲價現象,引發政府行政干預。情景4:2014年我國鋼鐵開始去產能化和限制煤炭發電并積極發展水力發電。問題:為何同樣的商品其社會價值量一樣但價格會變動呢?既然是市場經濟,為何政府要行政干預?
該綜合探究活動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例,材料間有嚴密的邏輯結構。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因勢利導,最后得出共識:情景1說明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下,商品價值量決定商品價格,但市場通過三大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引導商品生產和消費的動態平衡,優化配置人、財、物等資源,推動社會經濟活動有效運行[4],故同樣的商品由于渠道、場所、供求等影響因素自發調節價格;情景2說明生產經營者無法掌握市場各方面信息,更無法控制經濟變化趨勢,如“種大棚蔬菜”有利可圖則一哄而上造成產能過剩,反之如“狐皮”滯銷則全面撤退而造成產能不足則價格回升,而且市場調節從商品價格傳遞到商品生產存在時差,導致經濟周期性震蕩乃至危機,市場經濟會浪費資源;情景3說明國家制定《物價法》等經濟法規及行政規章并采取強制手段進行行政干預;情景4說明國家規劃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產業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方法進行供給側改革,“對鋼鐵大量減產和限制煤炭發電”并通過國家投資“發展水力發電”,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些都說明,市場經濟存在商品價值量決定價格的規律,但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端,需要國家進行信息引導、政策調控、監督管理等宏觀調控。通過現實生活場景體驗、比較論證,學生在綜合探究活動中分析審視經濟現象背后隱藏的內涵本質并發現經濟規律,發展經濟探究思維和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能力。endprint
三、參與經濟生活實踐,
培養學生的經濟生活品格
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經濟知識與現實生活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經濟生活實踐,包括家庭生活“本月我當家”,對家庭經濟來源、消費開支、投資理財等進行統計分析;假期參與親友或社區的企業生產、勞動或經營活動,并結合經濟全球化與我國“一帶一路”重大戰略部署對本地經濟建設開展社會調查,如調查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外資合資新興企業項目,原材料、能源高消耗或高污染產業項目,技術革新或自主開發及知識產權保護事項,應對貿易壁壘和反傾銷案件等突顯時代經濟發展特點的社會經濟事例。學生在經濟生活實踐中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合作交流,運用經濟知識,深刻理解并認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小康社會共同理想和經濟全球化時代下對外開放國策等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把握正確的經濟活動價值準則并做出正確價值判斷和選擇,樹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金錢觀”,懂得依靠自己生產、勞動、經營以及投資理財等合法途徑獲得財富是光榮的,應加以發揚,而那些靠剝削、掠奪、欺詐手段(如非法融資、傳銷、校園貸、賭博、毒品交易等違法犯罪手段)獲取財富的行為,以及不勞而獲、崇尚享樂的行為則是可恥的,要加以抵制;堅持理性的、綠色的消費觀,堅持在對外開放實踐中形成自主奮斗、合作與競爭以及維護國家利益的觀念,在各種經濟活動中要遵守法律等。學生在參與經濟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將內化生成正確對待社會經濟生活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并將其積淀和升華為經濟生活品格。
總之,青少年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在經濟生活教學中,教師應將經濟知識與學生生活體驗相結合,開展綜合探究活動,強化經濟生活實踐,以培養學生掌握經濟知識、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能力,以及正確對待社會經濟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經濟生活品格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掌握參與社會主義經濟生活的實際本領,勇敢迎接人生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從而能夠適應并改造社會,自立自強地創造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 (實驗)[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1ec85a8581b6bd97f19eaad.html,2015-11-10/2017- 09-20.
[2]逄錦聚.馬克思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原理及其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現實意義[J].經濟學家,2016(2):5-15.
[3]田心銘.談談新課標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EB/OL].http://old.pep.com.cn/sxzz/js/tbjx/kb/jsys/bx1/201008/t20100830_824446.htm,2009-07-14/2017-09-20.
[4]楊伊佳.走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1):46-60.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