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丹??
摘 要:審美教育又被稱為情感教育或者美感教育,它在語文教學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根據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的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個性以及健全人格,從而促進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中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美育;小學語文;對策
一、 美育實施的必要性
在對小學生語文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審美教育的融入極為重要,直接關系到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將核心素養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時,教師需有意識地將審美教育融入到其中。對此,教師可從古詩的教學中入手,古詩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資源,如畫面美、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哲理美等。比如,在《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中,為了讓小學生感受到長江、天門山的秀麗美景,教師可引入多媒體,將美景直觀的展示在小學生面前,隨后從“斷”“開”“流”“回”“來”等字的分析入手,引導小學生對此首古詩中的靜態美、動態美進行分析,使學生審美水平得以提升。此外,為了讓小學生感受到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美,使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得以提升,教師可給小學生創設一些自主性的誦讀活動,讓小學生在自主參與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美,并對這種語言創作的方法進行模仿,進而實現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
二、 美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喚醒學生審美意識
教師以小學語文教學為載體,引導小學生分析以及解讀語文課文中融入的審美教育,這需要精心地設計語文教學環節,提升小學生對語文知識地掌握以及感悟能力,達到喚醒小學生審美意識的目的。最后,教師還可以積極地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料,便于小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可以自覺地吸取語文中所蘊含的美感。
如在學習《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時,教師需要對這篇文章中所涉及的教具與背景資料提前準備好,如地球儀、世界地圖以及歷史背景材料等,這些材料對學生理解這篇課文有較大地幫助。第一,教師可以在課前做好導入教學工作,如同學知道發現新大陸的人是誰嗎?哥倫布。而在我國的明代也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出海并下西洋時間更早呢!這個人就是鄭和,然后引起學生的好奇,關于鄭和到底是什么人?他遠航了多遠?在中途又發生什么事?使得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去學習這篇文章;第二,教師要求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分段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學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把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劃分為第一部分,而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劃分為第二部分,根據鄭和遠航的步驟,航行的體驗及遇到的困難進行劃分;最后,組織學生討論這次“揚帆起航”所帶來的重要意義,感受中國人民在開拓創新中鑄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通過學習之后,這些精神可以較好地感染學生。
(二) 通過配樂朗讀,幫助學生體驗語文美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都是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而編訂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提升小學生對語文美感的感受。通過朗讀的方式使得小學生可以在眼、口、心三種器官工作中體會語文中所蘊含的意境美、語言美以及結構美,這十分符合小學生接受事物的方式,他們對外界一切事物都具有較強的敏感性,通過朗讀語文課文,再配上恰當地背景音樂,激起小學生的情感升華。
例如教師教學生學習古詩《游園不值》,這是關于春天景物描寫的古詩,但是在春景的描寫中充滿了哲學意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春的千姿百態來突出這首古詩的獨特之處。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這首古詩進行節奏劃分,如下所示: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然后,讓學生試著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基本掌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為朗讀做準備;最后,較好地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先讓女生朗讀詩句,而男生聽女生朗讀的過程中想象古詩中所包含的詩意,再交換為男生朗讀,女生來尋找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在不同的角色朗讀之后,教師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受能力,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提升學生對這首詩的感受力,因為古詩中的每一句都包含了景物描寫,教師把這些景物的圖畫展示給小學生觀看,同時播放著音樂,進入作者當時的情景中,如你就是作者(葉紹翁),當有人來敲門,而久久未開,此時抬頭迎來的是紅杏已經探出墻頭,體會這種心情;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以及作者所表達情感之后,再一次進行配樂朗讀,提升學生對古詩所包含的音樂美以及結構美的感受能力。
三、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教師通過語文教學活動滲透審美教育,需要遵循語文科學所具有的特點,同時合理地規劃課程教學,從分析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入手,提升學生對優美語言的感受能力,在形象美、意境美以及語言美中使學生在精神方面得到滿足,促使他們情感上能夠與語文之美產生共鳴,鼓勵小學生用健康的、積極的心態創造美,進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虹. 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探析[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90-93.
[2]楊翠琴.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初探[J]. 教育教學論壇,2011,(2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