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隴育
摘 要: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使得學生們認識到了我們國家的地大物博,水草肥美,《舌尖上的中國》更是以紀錄片的形式為我們展示了絢麗多彩的中國美食文化,但是在這些美景美食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日益加劇的環境問題我們不得不重視,霧霾、能源枯竭、物種消失、生化危機……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呼吁我們要從源頭上重視對于生態系統的呵護和維持,這樣我們的子孫后代才可以繼續看見藍天白云。在生物學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于生態美的滲透和傳播,是一線生物教師的職責所在,保護環境必須從我做起。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生態美;觀念;滲透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一步步惡化,環境保護的觀念必須從娃娃抓起,樹立起大眾普遍的環保意識。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對他們進行基本知識的傳授之外,更需要從思想對他們進行生態美學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植入或滲透生態美學觀,一方面能激發其強烈的環保意識,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形成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態美學觀,鼓勵其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與保護美。
一、 關于生態美學的概念剖析
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融合而成的一門新學科,它從美學角度出發,對人文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等多個方面給予關注和融合,它的內涵既包括自然生態美,又包含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美,自然生態美相對來說更具有顯性特征,更加直觀,具有說服力,而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美是我們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要在學生心中建立起“和諧生態美”的宏偉藍圖,就不僅需要給他們繪制絢麗的自然生態美,更加要將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美植入他們心底。
根據概念分析可知生態美具有三個鮮明的特征:一是生態美呈現典型的生命特征。生態美是以生態和諧為載體的,這其中包含有機生命體、無機生命體及其周邊環境等,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二是生態美呈現出生態平衡性。所謂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生態系統的良性統一必須建立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之上,過度的干擾和破壞,必然會影響平衡的建立;第三生態美需要我們主動的參與和體驗來完善。生態美的呈現和構成都強調了生命有機體的存在,因此也只有我們參與其中才能感受并體驗到生態美的全貌,我們的感官才能夠真實地反饋給我們刺激和信息,而這種信息會促使我們為更加良性的生態美而積極努力。
二、 加強生物教學中生態美滲透的建議和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美學觀的教育,是一件緩慢而長期的工作,不僅能喚醒沉睡在學生心中的環保意識,更能滿足學生探索未知、挖掘自然的需求,教師應當積極調整教學策略,完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對生態環境的審美素養。
1. 善于挖掘生物教材,感悟多姿多彩生態美
生物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美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善于利用和呈現這些美學因子,就能夠激勵學生去發現美、鑒賞美、追求美、創造美與保護美。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憨態可掬的動物百態、妙趣橫生的細胞精細結構、神秘莫測的微生物世界、令人嘆為觀止的精巧的人體組織和系統,生物教材中蘊含著令人陶醉神往的顏色美、形態美、和諧美、結構美等。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美,并有意識地將其傳遞給學生,初步形成學生對美的理解與感悟。例如,在《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件做成以各種花花草草為主,且美輪美奐的綠色頁面,給人以生機活躍、萬物鮮嫩的美好感覺。再以地域為特征結合熱帶雨林、草原、沙漠、平原等地的不同特征,分別展示不同自然環境下,和諧有序的地域生物特征,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最后,自然而然引出植被的各種特征,使學生萌生保護環境,綠化環境的意識。
2. 巧妙引導,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欣賞自然美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挖掘和創造美。自然美是客觀存在的,可是如果我們不加以保護,這些美也會被大自然收回,但是如果我們加以利用和保護,就會產生更多的美。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給學生接受美、創造美、保護美的意識,從點滴出發,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例如:在植樹節的時候栽種一棵小樹苗,在自己家的小花盆播下一顆種子,還有更基本的不隨意踐踏草坪,不亂扔垃圾,保持衛生等等。
3. 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傳播生態美學觀念
生態美的構建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僅靠有限的課內時間還遠遠不夠,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者寒暑假帶動家長和社區鄰居參與其中,共同建立和諧生態美的大家園。首先,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小的實踐性任務:手繪一份板報,宣傳生態美,促進環保;其次,讓學生們用筆或者用相機記錄一些反映和諧生態美,倡導大家參與環保的事件或者圖片與大家分享;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們自己編寫劇本和故事,通過小品、話劇、故事等形式傳播環保理念,既可以在社區和學校表演,也可以把優秀作品錄制之后共享到網絡,讓家長們在欣賞自己孩子作品的同時,喚起大家心底的環保意識。
三、 小結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關于生態美的素材比比皆是,在潛移默化之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同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實踐去創造美和傳播生態美學觀念,為學生生態美學素養提升以及未來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生物是與大自然最接近的學科,它濃縮了生態環境中的很多元素,是進行生態美學教育的第一手資料,應強化重視。
參考文獻:
[1]劉海江.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態美學觀的滲透管窺[J].理科考試研究,2016,(14).
[2]陳小峰.探討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態美學觀的滲透[J].黑龍江教育(中學),2016,(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