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元花
摘 要:本文采取文獻檢索法和歸納法,閱讀整理分析了近十余年我國高中化學導學案的現狀。筆者運用辯證法,以發揚優點摒棄不足為宗旨,全面總結了2000年到2017年導學案教學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梳理了高中化學導學案各方面的主要觀點,力求透徹理解導學案教學的實質,也為開展《高中化學導學案的優化策略研究》市級課題研究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高中化學;導學案;研究現狀
一、 “導學案”概念的界定
1997年秋,浙江省金華市一中的教師在全國首次提出“學案”一詞。它主要用于指導學生抓住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自主學習;課上師生積極參與,并以學案為操作材料進行教與學雙邊活動。自1999年5月《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了該校開展學案導學的研究成果后,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學案研究的熱潮。
目前各研究者對“導學案”界定不一。筆者認為,導學案,相比于“學案”來說,更加突出一個“導”字,具有引導學生預習、引導學生建構知識、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等功能,使學生的“學”更具創新性、發散性、合作性。無論“導”或者“學”,導學案追求的終極目標都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和創新思維的獲得,即一份優秀的導學案,“先學后導,以導促學”都應體現在“案”。
二、 導學案研究盛行的原因
1. 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大力推進了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綱要的具體目標中提到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綱要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展開了多種教學實踐探究,以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自主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探究趨勢的指引下,掀起了導學案的熱潮。
2. 學生發展的需要。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人的主體性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也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知識激增的信息技術化時代,適應21世紀的生存概念——終生學習,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具備學會學習的能力。
3. 教學實踐的優化。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遂。按照目前教育部新課程標準安排的課時,很難完成這樣一門“繁、雜、深、難”的課程教學,更談不上學生能對知識運用自如,融匯貫通,創新發展了。因此,課時少、課堂容量大、缺少時間自主思考內化已經成為化學課堂教學的最大難點。而課前教師編制導學案,能為學生預習課本提供知識框架,能為學生課堂學習提供思維線索,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導學案成為例題和拓展知識的載體,節省了時間,留下了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因此導學案的實施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課前工作量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4. 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導學案的創造活動更為方便和快捷,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三、 導學案的編寫機制研究
關于導學案的編寫機制研究,發表的文獻較少。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導學案的編寫創作者不同,內容不同,時間不固定,編寫隨意性大,多源于教師個人自發制作;真正有組織、有計劃、有規模的編寫很少導致的。
閩南師范大學譚驥《中學化學導學案教學實踐反思》一文中涉及了導學案的機制研究。他在文中闡述了導學案教學流程中教研組組長、導學案設計老師、化學課程任教老師和教學研究者四類人員之間的關系,也指出導學案教學模式一般包括學案個體初編、集體備課、設計審核、印刷備用、組織上課、課后反思評價等主要流程。但是通過個例研究發現,導學案教學主要的特色仍難發揮,仍面臨諸多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四、 導學案的結構與內容研究
筆者認為導學案應該是源于課本、高于課本的二次創作,而不是課本的替代品,更不能成為習題集和練習冊。因此,在導學案的結構和內容上應該堅持保證與教材的一致性和補充性。
通過對導學案的組成或結構相關文獻的統計,歸納出導學案的構成主要包括9個部分:學習目標、重難點、課前準備、情境創設、學法指導、課堂探究、反思總結、達標測試、鞏固提升。山東師范大學阮寶玲在碩士論文《中學化學導學案的構成與使用研究》一文中做的調研證明導學案中目標的引導、課前學習的準備以及對目標達成的效果是研究者較為重視的,重難點、學法指導、課堂探究、反思總結這4部分的編制、使用和普及情況可能還不夠成熟,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情境創設部分沒能得到研究者和學生較多的認同。
在閱讀研究文獻的過程中還發現,不同作者對于導學案各部分的界定有所不同。例如:有的文獻提出需要設置復習回顧環節,實際就是課前準備部分;有的文獻提到需要教師精點、精講點撥等環節,實際就是學法指導;有的文獻中提到了熱點聚焦、作業布置或者課后習題環節,實際是鞏固提升部分,等等。
謝增成在《化學總復習學案導學模式》中強調復習導學案的內容與新授課組成不同,每個學案包括以下內容:高考復習要求;基礎知識回顧;知識要點;樣板題;知識能力訓練;跟蹤訓練。上述六點要根據復習內容有機結合,各有側重。
對于導學案的結構與內容研究,筆者認為相對來講比較成熟,學生、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員都有了較統一的認識。
五、 導學案的具體操作與實施
導學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理解教學內容的載體。導學案的實施實際上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和互動。因此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應有機結合。
在王益輝《“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劉同萍《高中化學導學案的編寫和運用》、王岳春《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學案導學”的一點體會》等文章中,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導學案的實施要使教學效果最大效益化,必須處理好“學與導,學與教,點與面的關系”。具體做法包含:導學案有課前引導學生預習的“導”;課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情境把握導的時機和導的藝術,幫助學生完成新知學習;課后要有對點練和提升練,以便使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發揮。endprint
實踐研究證明:導學案實施時,還要管理好導學案的收發。一般是課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課上探究使用,經學生課后完善,再統一收上來老師督查知識落實。有時特殊內容也可當堂發。這樣既可使學生思路清晰,掌握知識快,也有助于課堂上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對問題的深入理解上,同時還有利于解決化學教學課時少、新知識多、課后落實不到位的矛盾。
六、 導學案的負面影響和不足
對核心文獻進行詳細閱讀,發現近幾年的文章多以“導學案的問題與對策”為主題,可見導學案所產生的消極的影響正被重視。思路方面誤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講評”,輕“探究”;重學生的“學”,輕教師的“導”;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細節方面:(1)有些導學案生搬硬套,忽視學生的差異,無視課型的不同,屬于典型的“拿來主義”;(2)有些導學案淪為書本知識的填空板,雖然對于知識的記憶幫助較大,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卻不足;(3)上公開課就用,不上就不用,隨意性很大,沒有系統性和連續性;(4)計劃性不強,沒有考慮過不同內容不同課型課前發放好還是課上發放好;(5)設計和使用脫節,用起來反而成了累贅,打亂了內容的邏輯性;(6)忽略分層次使用問題,大多數沒有根據用后反饋及時修正優化;(7)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地依賴導學案,從而弱化了教材的作用;(8)導學案不當使用使課堂教學“前移后延”,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即過分強調課前預習,導學案課后習題缺乏必要的甄選和精簡,是重復機械訓練;(9)有些導學案內容呈現形式較單一。
七、 結語
導學案,立足教與學的統一,關注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如何提高導學案的編寫質量,如何讓導學案更好的發揮導學作用,盡最大努力克服導學案帶來的消極影響等,成為高中化學導學案優化策略課題提出的出發點和主要研究內容,也是我們一線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學會學習從而實現終生學習這一目標而不斷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鄧海英.高中化學教學中分層遞進式導學案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04).
[2]陳巖.高中化學學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03).
[3]楊侖.高中化學必修1導學案的比較研究[D].揚州大學,2014,(06).
[4]王偉琴.高中化學概念原理學案的編寫方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03).
[5]韓少晶.學案導學在化學教學課堂上的應用[J].校長閱刊,2006,(06):81.
[6]譚驥.中學化學導學案教學實踐反思[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1):114-119.
[7]李蓉.滲透課標理念復習促進學生自主發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5,(11):26-27.
[8]蔣南.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學案導學模式[J].2007,(7-8):126.
[9]劉曼.利用學案實現化學課堂清晰授課的處理方式與策略[D].南京師范大學,2008,(05).
[10]謝麗.淺談初中數學導學案的編制與應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1,(22):3-4.
[11]趙亞婷.導學案編制有效性研究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2,(18):22-24.
[12]關士偉.新課程視野下中學化學學案設計的研究[J].化學教學,2005,(11):27-29.
[13]阮寶玲.中學化學導學案的構成與使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03).
[14]李藕蓮.化學課堂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研究-長治十九中高中化學教學課題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2011,(06):40-41.
[15]任俞玲.基于高中化學三大主題的學案編制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05).
[16]謝增成.化學總復習學案導學模式[J].青海教育,2004,(1-2):82.
[17]王益輝.導學案的設計與實施[J].課程與教學,2010,(10):11-13.
[18]劉同萍.高中化學導學案的編寫和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0,(05):56-57.
[19]王岳春.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學案導學”的一點體會[J].化學教學,2002,(06):21-22.
[20]程凱虹.學案導學法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教育,2003,(04):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