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管清源 趙大麗
【摘 要】鑒于微信在高校教與學中的廣泛應用,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方法,對微信在高校教與學中的功能應用及過程應用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功能應用主要有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和小程序,過程應用主要有課前的任務導入、課堂學習中的知識內化和課后的知識拓展鞏固。最后,本文還提出了微信在高校教與學中的改進方向
【關鍵詞】微信;高校;教與學
0 引言
在移動互聯網廣泛介入教育領域的時代背景下,微信因耗流量少而被廣泛用于輔助教學[1]。在高校中的廣泛應用,微信及其衍生功能推進了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比如,微信群作為微信的一項衍生功能,被用于支持大學生學習的線上工具,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等等。本文基于文獻研究方法,分析了高校教學實踐中微信的功能應用和過程應用,并據此提出改進方向。
1 微信在高校教與學中的功能應用
通過文獻梳理,微信各功能在高校教與學中的具體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在教學中具有較高的用戶覆蓋率和較好的后臺支持性,能夠實現師生多維交互、學習材料發布、課堂輔助教學和學生作品展示等教學功能[2]。而且,與其他教學型APP相比,微信公眾平臺具有流量監控、后臺管理和數據分析的功能。教師可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信息,查詢信息的點擊量、回復量等,實時分析學生的回復內容,整理學生的問題,以輔助調整教學難度、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還能實現教師、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1.2 微信群
微信群是微信的衍生服務,微信群交流平臺無固定賬號,不設置管理員,由群發起人擔任群主。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微信群主要功能是討論交流、答疑解惑、資源共享以及發布通知公告[3]。基于微信群的學習討論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群里某個成員遇到學習問題時,老師或同學可以及時解答、實時溝通,節約時間與成本。解答的方式可以有語音、文字、視頻等,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微信群的交流形式多樣化,可以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最大程度保證了溝通的可參與性,縮短溝通距離,提高溝通效率。
1.3 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簡稱小程序,基于微信平臺開發,采用了一種新型的鏈接用戶與服務的方式,用戶可以在微信的框架內,便捷地獲取信息。小程序具有無需安裝、無需卸載、觸手可及、用完即走、隨時可用的特點。在教學中,微信小程序具有很多優點。比如,在原生型學習APP上,用戶可使用實時直播、同步點評、實時答疑、直播互動等功能。但是,原生型APP需要下載,占用手機內存空間,在打開原生型APP時,會大量占用手機CPU,影響手機運行效率。而教學型小程序,即擁有原生型學習APP的優勢,又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手機運行資源的占用。同時,基于微信開發的小程序在開發成本上相對于原生型APP更加低廉,更適合教師與學校開發使用。小程序同微信捆綁,可以有效的增加用戶粘性。盡管如此,但小程序的功能與原生型的APP依然有差距。小程序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無法擁有華麗的動畫、復雜的功能。如何為用戶更好的呈現小程序,如何讓用戶更加便捷地使用小程序,如何處理好社交、通知、小程序之間的關系,都是小程序開發者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2 微信在高校教學中的過程應用
根據文獻研究,高校在教與學中使用微信的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課前預習——任務導入
課前預習能夠使學生初步了解課堂內容,提升課堂的聽課效果,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興趣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但由于師生之間缺少及時的交流,學生在預習時缺少老師的引導,這樣易造成學生在預習時抓不住重點,理不清框架,看不懂內容,反而打擊學生自信心,降低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有了微信之后,教師在課前可在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等,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傳遞課程信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抓住重點、解決難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2 課堂學習——知識內化
在課堂上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把學生已經預習的知識進行呈現和講解,將學生在預習中反饋的難點進行重點剖析,查漏補缺,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借助微信工具,向學生傳遞課堂教學知識點和知識體系,而學生通過微信基本掌握所學內容,在課上更加熟悉課程知識,便于學習、理解和記憶,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內化。
2.3 課后測評——拓展鞏固
教師通過微信進行課后測試作為學習反饋,了解學生學習動向。教師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布置課后作業,推送延伸學習內容,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閱讀推送內容,自主安排復習,回顧知識點。在微信群中,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對課堂上的內容、問題進行討論,幫助理解,教師也可以在群里跟蹤、反饋、交流、答疑,根據學生反饋,調整教學側重點、教學進度,改進教學策略。在微信群中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指導還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3 微信在高校教與學中的改進方向
微信在高校教與學中有優勢,也有不足。下面提出微信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可改進的方向。
(1)加強信息甄別。教師在利用微信推送信息時,要確保學習信息的專業化,提高信息的專業化水平,對所發要發布知識進行細化和分類,加強信息的篩選與甄別,保證知識質量。
(2)加大管理和監督力度。官方和公眾平臺運營方應加大對微信公眾平臺的日常管理和監督,在推送信息時做到資料分類、系統整理,減少學習型微信公眾號的商業性,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
(3)增加師生交流。教師與學生應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微信進行學習交流,師生之間增加互動,學生之間增加溝通,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4)衍生功能拓展。開發商可針對高校教學實踐,在微信已有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其它一些教學衍生功能,比如,增加點名考勤、自助查詢、上交作業、視頻教學、在線答疑、成績查詢、課程評價等。
【參考文獻】
[1]程超,李國林,李建英.微信公眾平臺下的微課程開發與應用——以社區科技教育活動為例[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7,(19).
[2]王馨晨,黨建寧.基于微信的翻轉課堂教學平臺設計與創新策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3]王鈞玉.微信群在高校師生交流平臺建設中的應用[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