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益慶
摘 要:本文結合魯科版高中化學教材的特點和內容編排順序,探討了在有效教學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策略,并用案例進行了說明,僅供參考。
關鍵詞:化學;魯科版;元素化合物;教學
魯科版高中化學教學是新課改的產物之一,體現著新課標理念,必修一第一章便點明了化學是具有創造性的、實用的科學。元素化合物知識主要就在必修一當中,而這部分知識又是高中化學的基礎和骨架。所以本文結合魯科版教材探索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一、 認識教材
從魯科版必修一來看,總共有四章,第一章認識化學科學主要是銜接初中化學,進一步鞏固研究物質的程序和方法、物質的量,其中的重點是金屬鈉和氯氣。從第二章開始正式進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部分,涉及碳、氮、硫、硅、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從教材內容編排來看充分體現了化學是具有創造性、實用性的科學這一觀點,并切實貼近生活,強調化學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而貼近實際生活又是高考命題的主要趨勢,同時從順序的安排貼合了理論聯系,體現過程與方法原則,注重學生體驗,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回顧已有知識儲備(包括基礎知識和方法)并進一步鞏固,從而在舊知識點上引申新知識點。這是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觀點之一。而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十分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在進行教學時必須充分認識教材,把握教材基本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才能指導學生有的放矢。
然而,新課標下部分教師對教材不熟悉,理念尚未轉變過來,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當中經常會出現教法不合理,要么是滿堂灌,要么是滿堂電,舊瓶裝新酒。教材提供探究活動沒有去深挖或是涉及了過于超前的知識,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總結條理性不夠等等。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理念方面,但首先要認識教材,才能合理運用當前的先進教育理念。特別是新版魯科版化學教材是按過程與方法來編排的,元素化合物知識貫穿整個必修一的內容。
二、 理念方法
研究新課程標準,深挖其中蘊含的理念,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如有效教學理念、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生命化教育理念等都是現代教育當中的重要理念。當然基于這些理念,最終還是要使課堂教學高效。以有效教學理念來說要關注學生進步和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樹立時間與效率的觀念,關注可測性或是量化。而實際上要提升效率還需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有效教學其實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就是以效率為導向,把教學過程分解成準備、實施以及評價三個步驟,每個步驟中又需要配套相應的措施,以便形成高效課堂。
教師教需要方法,學生學同樣需要方法,從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角度來說,魯科版化學教材的編排就蘊含著方法論,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接觸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進入高中后進一步鞏固深化,提煉出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實驗,比如研究氯氣的性質,這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的探究案例,教材提供了兩個實驗,實驗1要求觀察氯氣顏色,聞氯氣的氣味;實驗2觀察氯氣與水的反應。實驗探究部分同樣給出了兩個探究實驗,這就需要學生自己操作。教學時可以采用啟示法,設定問題情景,首先設問回顧初中學習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找到答案。通過舊知識的回顧來獲取新知。其次教師示范,也就是進行演示實驗讓學生了解實驗技巧。再次進入實驗探究,做教材提供的實驗鐵與氯氣的反應、氫氣與氯氣的反應,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最后進一步設問,有哪些元素可以替代鐵和氫與氯氣反應,以此引申新元素,形成知識體系。此處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法整合氯及其化合物知識點,知識脈絡,如圖1。
圖1 氯及其化合物
所以要在教學中推行“教、學、做”為一體的模式,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
三、 教學案例
教材第二章的重點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包括概念和理論,也是該章節的重難點。教材提供了很多學習活動來幫助學生掌握這部分理論知識,通過活動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案例1:物質的分類活動探究。這里邊涵蓋酸、堿、鹽、氧化物、單質及其關系。活動探究旨在讓學生探究概念形成過程,通過探究掌握概念。具體實施步驟同上文所示方法,先設問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預測這些物質的性質,然后利用實驗研究這些物質間的關系。事實上部分教師直接提前準備了反應物,實驗探究其實并沒有多少效率。所以實際教學時,應當先引導學生將教材給出的物質分類,然后通過舊知識預測物質間的反應,根據學生討論出的結果進行分組實驗驗證,最后師生共同總結規律,概括出概念。
案例2:鐵及其化合物。這部分涉及氧化還原反應,而重點就是其概念、反應方程式、還原劑和氧化劑。教學時同上文一樣同樣回顧已有知識,利用分類方法,將教材列舉的實驗材料進行分類,結合化合價知識,標注出化合價。
隨后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際操作,從而掌握氧化還原反應,并總結出鐵及其化合物的知識脈絡,如圖2。
圖2 鐵及其化合物
案例3:碳的多樣性。知識脈絡如圖3。
圖3 碳的多樣性
具體教學步驟:第一步情景導入,可以用教材上的素材,也可以用網絡上的素材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利用展示出來的物質,設問引導學生找到C元素。當然也可以利用教材的化學前沿欄目帶領學生進入碳的世界。第二步,進行小組活動探究,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找出生活中的含碳物質,利用學過的分類法進行物質分類。第三步,活動探究,Na2CO3與蘇打水(碳酸氫鈉),依據教材的假設問題小組探討二者的化學性質,并根據探究結果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
從這三個案例來看,實質上基于有效教學理念,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和教材編排順序是一樣的,比如案例3中教材第一個部分“聯想質疑”就是用于導入環節的部分,隨后就是C元素的基本知識,進一步在活動探究欄目中讓學生體驗碳及其化合物。
四、 結束語
魯科版高中化學教材必修一基本上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識,而這些內容又是中學化學的基礎框架,涵蓋各類常見元素、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是重點內容。在新課標下,魯科版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理念,教師在教學中應按照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組織教學,充分利用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知識,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陳懿,陳靜.從中英高中化學課程比較看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Z1):125-127.
[2]崔霞.新課程高中化學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研究[J].化學教育,2014,(07):18-21.
[3]林明鑫.基于化學文化的高中化學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