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智
摘 要:小組討論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交流活動,是培養學生分析、思考、質疑、整合信息、語言表達及團隊協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本文針對科學課堂教學中,三年級學生在小組討論活動中存在的討論習慣差、參與程度低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思考,并結合教學實踐,重點論述了提高三年級學生小組討論有效性的四個有效策略。
關鍵詞:三年級;學生;小組討論;有效性
小組討論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交流活動,是培養學生分析、思考、質疑、整合信息、語言表達及團隊協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科學課堂中的小組討論是學生活動中的一種互動方式,他們通過交流、討論、分析,形成對某一問題較為一致的理解、評價和判斷。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解決課堂教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相互尊重的品格等。顯然,小組討論這一教學行為在促進學生發展、貫徹新教育理念等方面有其他教學行為難以實現的功能。反思目前我校三年級學生科學課堂中的小組討論活動,還存在著討論習慣差、參與程度低等諸多問題。
其原因分析:首先是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忘記對自我的約束,在討論的過程中往往是想到什么就講什么;其次是缺少規范的討論條例約束學生,以及缺少有效的評價制度來激勵學生;最后是由于學生認知程度和能力水平不一,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又過高,導致一部分的學生只能充當“聽眾”。
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這些問題進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四個提高三年級學生小組討論有效性的策略。
一、 精設問題,興趣引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討論,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就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實踐發現,只要是能讓學生 “有話可說”的話題,三年級的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表現意識和競爭意識比較強烈,能在小組討論中 “有話可說”,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滿足了,如果自己的看法被采納的話,那更是能讓他們歡呼雀躍一整天。如何在小組討論時讓學生“有話可說”呢,筆者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小組討論的問題分成 “具象”類和“抽象”類。其中,“聯系生活實際舉例子”和“觀察事物談發現”這兩種類型的問題都屬于“具象”類,而討論活動方案,討論注意事項和討論活動結論的話題都屬于“抽象”類。實踐發現,“具象”類的話題更能激發三年級學生的討論興趣。因為,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但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而且這一類的思維在一、二年級已經得到了適當的訓練了。所以,面對“具象”類問題的時候,學生就興致勃勃,想要侃侃而談。因此,在三年級的教學中,我多采用設計 “具象”類的問題,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激發他們的討論興趣。如,教學《植物和我們》,讓小組討論:“舉例說明,植物能為我們生活生產提供哪些貢獻?”,學生都很有興趣向別人講述自己所知道的,尤其當某位同學講出讓大家崇拜的例子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那自豪的神情,也相信在今后的討論活動中他一定會更積極地去參與。
面對“抽象”類的問題時,我會通過演示或表演的方式,把它改成一個或多個符合三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的“具象”類問題。如,教學《土壤的保護》,在演示完植被蓄水能力的對比實驗后,我原本讓學生討論一下“植被有什么功能”,但,我發現有一部分分析能力較差的同學對這個問題無從下手,只能在一邊充當“聽眾”。后來,我將問題改為“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討論一下有植被的土壤和沒有植被的土壤在下雨過后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這樣的改變,不僅改變了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有話可說”,更是明確了活動目的,讓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與此同時,這樣的活動,無形中也讓學生體會到了,解決“抽象”類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收集有用的信息,間接地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如,教學《我們周圍的土壤》,在進行戶外觀察前,我先是讓小組討論“觀察時,要注意什么?”,但實踐發現,很多小組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最后只能由教師來制定注意事項,而教師制定的注意事項,學生很不上心,導致觀察過程中狀況不斷。因此,我收集了學生在觀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在其他班進行戶外觀察前,先利用一個小組來表演錯誤的觀察活動過程,并讓其他的小組討論“這個小組的觀察活動,存在哪些錯誤,你又會怎么做?”通過表演活動,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從而降低了問題難度,保證了學生“有話可說”,提高了學生討論的興趣。
二、 合理分組,形成互促
科學、合理的分組,是全員參與討論的保證,是有效開展小組討論的第一步。反思之前,在實驗室教學《觀察水》一課時,我采用之前在班級按座位前后分組的方式,讓他們小組討論“水的特點”。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小組能利用燒杯裝水,規范有序地討論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而有的小組則在利用水龍頭玩水,甚至把水潑到其他小組的討論桌上。此次的活動讓我意識到了,科學課不同于其他的課程,它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實踐活動和觀察活動,如果沒有合理的分組,不僅影響到了課堂的紀律,更是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因此,我針對部分三年級學生自制力較差和認知水平較低的特點,采用了“互補”分組。即以4~6人為一小組,小組中既有自制力強的又有自制力差的,有認知水平高的也有認知水平低的,并任命自制力強和認知水平高的學生為小組討論活動的組織者。這樣分組的目的在于讓自制力強的學生約束自制力差的學生,讓認知水平高的學生幫助認知水平低的學生,從而保證全員都能參與討論,提高討論的效率。在“互補”分組后,我經常可以聽到小組討論中傳出 “不準玩水”,“不能把土撒到地板上”,“把這個記下來”等互督互助的話來,而且小組討論的過程也更加有序了。
三、 明確要求,有序開展
有效的小組討論活動應該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能有序地經歷 “思考——表達(傾聽)——討論——總結”這些環節。但是,三年級的學生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容易自我約束,從而使得整個小組討論過程雜亂無序。因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學生明確認識小組討論活動的要求,從而幫助他們形成良好小組討論習慣,保證了小組討論的有效進行。endprint
(一)知過程
為保證小組討論的有序進行,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我先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小組討論過程要經歷“獨立思考階段、小組交流階段和小組討論階段”這三個階段。首先,在每個問題提出來之后,我都會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并讓他們將自己的觀點記錄在個人記錄單上,讓他們在實踐中逐漸培養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其次,在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之后,我再讓學生輪流發表自己的觀點,以確保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最后,由小組長組織組員進行討論,使組內成員的認識趨于一致,最終得出結論。
(二)明規則
良好的討論秩序靠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本人的自覺及小組成員的相互約束。紀律明確的討論規則是學生自我約束的標準,也是小組成員中相互約束的依據。實踐發現,由學生共同制定的規則更容易讓三年級的學生所接受。因此,教學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那種說教式的規則,而是在學期初讓學生表演討論禮儀的情景劇,讓學生了解,他們平時的不良習慣會對整個討論過程產生什么影響,讓他們在反省中共同來制定討論規則,并把這些規則記在書本上,時時提醒自己要遵守這些共同制定的條例。
(三)定時間
三年級學生的時間觀念不強,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很容易“走神”,這樣不僅會影響討論的質量,還會影響整堂課的教學進度,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在小組討論活動前都會明確討論時限,并利用課件將時間計時器投影出來。另外,我還通過比賽的形式來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如教學《根和莖》,讓小組討論“比較一下,菠菜的根和蔥的根有什么不同?”時,我會讓學生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更多的答案,并給找到最多正確答案的小組加星。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圍繞著問題來討論,還能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
四、 善用評價,引導激勵
積極、公平、肯定的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小組討論活動中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還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小組討論活動中,保證小組討論活動的有序進行。為此,我制定了如下的小組討論評價表,從兩個部分對學生在小組討論活動中的表現進行了評價:1.由小組組員對自己和其他組員的表現進行評價,這樣做的好處是保證了評價的公平性,不會因為小組中某個成員的不好的表現而否定了其他同學積極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和自我約束力;2.由老師在黑板上對小組的整體表現進行競賽式的加星評價,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競爭意識,增強小組成員間的相互約束力。此外,為提高學生自主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每次活動結束后,我還讓小組長將各個組員的星數登記在班級星級評價表上,滿50顆星的同學可以換取一個神秘禮物。
實踐證明,精心設計討論問題,合理分組,明確討論要求及積極評價這四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策略,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欲望,提高學生小組討論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