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極為注重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小說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但是,由于小說方面的知識內容在中考評價體系中所占比例比較小,導致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成為被忽略的教學重點之一。本文反思小說教學方法,并提出提高小說教學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本文研究旨在使小說課堂有效進行,優化小說教學的方法,構建和更新初中小說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以便更好地指導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為小說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小說教學;問題;對策
小說作為四大文學樣式之一,在中外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位優秀的小說家會通過作品傳達出他的思想境界,對于真善美的歌頌,對丑惡的批判,以及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目標》中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課程標準有這樣的規定:“具備獨立閱讀能力,關注情感體驗,有比較豐富的閱讀積累,通過初中階段的閱讀可以形成較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閱讀、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在情操和情趣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從而可以健康地發展個性,豐富學生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結合我校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反思小說教育教學方法,并提出提高小說教學的切實可行的策略。
一、 語文小說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在小說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 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
文學批判流派比較多,而且變化也比較迅速。例如,小說敘述方式包括敘述時間、敘述模式以及敘事角度等,其中敘述模式包括性格、情緒以及意向模式等。以上都需要語文教師深入研究與系統性學習,并將其有效地應用在語文課堂中。但是,目前很多語文教師并不具備學術敏感性,因循守舊,其小說教學缺乏深度。
2. 教學方法未及時優化與更新
因為初中語文教學中主要采用技術性訓練的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都面臨著非常大的應試壓力,無法有效落實文學教育任務,由此就產生將文學作品視為實用文體教學的情況,這就增加了語文教學的枯燥性與乏味性。
3. 單純的對教材文本做概念性的理解分析,教學內容不深入
傳統語文教學中,對小說篇章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從“情節,人物,環境”三要素入手,分析主題,歌頌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等等,這種對小說概念性的分析和解讀不但使得學生們逐漸失去了對小說的興趣,而且影響學生們的鑒賞能力,甚至產生了程式化的理解和分析小說的情況。例如,我校中語文教研室對于《我的叔叔于勒》一篇的教學,教師們通常會安排這樣的教學環節: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題概括,通過人物性格的分析總結出文章中對金錢社會冷酷人際關系的批判。這種歸納主題,分析人物的思維定式不僅禁錮著學生們的思想,更使得教師們也局限于其中,不僅使教學內容不能夠深入而且背離了小說語文教學的初衷。
(二)學生在小說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在信息網絡特別發達的今天,學生們從出生就廣泛地接觸各種電子設備,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和以往大有不同,五花八門的視覺聽覺沖擊,讓他們對文字符號望而卻步,尤其是對經典小說的文字閱讀更是提不起興趣 。在筆者日常的小說教學中,學生們對于小說篇目上的學習常常是按部就班地閱讀歸納分析,少數學生會表現出喜悅,驚訝,但是幾乎沒有陶醉,感動,沉思等深入情緒的表達,能做到主動閱讀課外小說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 語文小說教學的優化對策
(一) 教師教學方面
1. 提高教師知識儲備,更新小說的教學觀念
(1) 不斷增強教師的閱讀意識
要想教好語文課程,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增強自我閱讀意識,由此才可以對學生閱讀文學經典進行正確引導,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言,教師善寫、善讀,才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語文教師必須有較強的鑒賞能力與文化底蘊,以此才能與時代發展、學生變化相適應,才能以深刻、新穎以及多元化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文學經典閱讀經歷,才能對自身心靈不斷豐富,才能有信心將語文小說課程教好,才能不斷提升其文本解讀能力,才能讓學生信服其人格魅力” 。俗話說,讀書是提升教師修養最有效的方法,教師不會閱讀文學經典,那么就會在小說教學中出現人云亦云的情況,對文本美感造成嚴重損害。由此可見,不斷加強語文教師閱讀意識,同時不斷增強文學經典閱讀量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2) 接納全新的教學觀念
二十世紀中期,歐洲誕生了一系列新的小說解讀模式,小說教學的核心在于將作品、作家二位一體模式打破,并提倡讀者、作品、作者三位一體閱讀模式。接受美學認為,所有作品在沒有被讀者閱讀前,僅僅為文本,其原因是該作品的審美價值與含義無法被預先設定,只有在閱讀解讀后才能實現文本的價值。由此可見,接受美學對讀者的地位與重要性進行了重點強調,讀者并非被動接受方,而是與作者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所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審美情趣與品德修養的提升,確保學生健全人格與優良個性的逐步形成,這對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2. 更新課堂教學方法,更新教案,提升教學設計能力
(1) 明確教材內容,合理使用教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參考資料合理使用。教學參考書的主要作用是教學工作中供教師參考的資料。所以,在對教學參考書態度方面,教師必須對其教學輔導功能予以明確,避免將其視為預期教學模塊,課前準備時,教師必須做到自我思考,并對教學參考書進行合理應用。從根本上說,教學參考書是對語文教材教育理念、思想觀念的解釋說明,有助于教師正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除此之外,教學參考書也將資源共享平臺提供給語文教師。語文教師必須正確、有效地應用教學參考書,依照教師文本解讀能力對教學參考書進行創造性應用。
(2) 更新教案,自主有效地設計教學
語文教師通過對文本進行解讀,大膽對教學參考書中的問題提出質疑,并調整與重建教學參考書中的教學建議與教學目標,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整合規劃教案,利用電腦軟件等媒體設備設計全新的現代教學方案。所以,教師一定要對自身解讀有信心,勇敢挑戰權威,而不是照抄照搬教學參考書,造成一千人對一種解讀模式進行學習。endprint
(3) 更新課堂教學方法,深化教學內容
我國著名教育家胡適先生早前對教師如何將學生閱讀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出來的問題提出見解:上課時,必須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為學生提出質疑,并向教員請教,教員在回答該問題前可調查本班是否有能回答該問題的同學,若無人能答,那么就由教員向學生解釋該問題;第二件事為學生討論教材內容,并由教師提出相應觀點,激發學生討論;第三件事為教師可將參考資料隨時加入課堂教學中。
(二) 學生方面
1. 擴大閱讀量
首先,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要布置好文本閱讀任務。從根本上說,初中教育主要指導者為教師,依照初中生鑒別能力與認知能力比較低且年齡偏小的現狀,與課程標準建議與要求相結合,語文教師應該將一些適合在初中階段閱讀的文學經典推薦給學生。初中語文教材主要包括長篇節選與短篇小說,比如,學習《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時,應該推薦學生閱讀《裝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等。節假日期間,在學生精神放松的基礎上,可略讀文學名著,對小說中的情節、人物加以了解,并分析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人物形象以及情節變換等,如果學生想要獲得更多知識,就要大量閱讀并不斷提升自我綜合水平。
2. 運用正確的方法,制定合理計劃
制訂計劃應該從初中生學習實際出發,并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兼顧初中生接受能力、知識水平以及興趣愛好,而且還要保證詳細的閱讀計劃,其中包括閱讀目標、閱讀時間、閱讀范圍以及閱讀數量等。比如,我校所制定的閱讀計劃:①每天至少閱讀30分鐘,每次閱讀量應該超過5000字;②不斷提升自身小說水平,閱讀具有優美語言的小說,對具體閱讀時間加以標注;③閱讀過程中,批注優美詞句并加以仿寫與背誦。讀完某文學作品后,通過讀后感方式草擬文章,以此使自身寫作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結語
本研究基于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背景,立足于普通中學小說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情況,并結合了我校中學語文小說的實際教學情形,探究了初中語文小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進一步明確了初中語文小說課程內容是一項艱巨、浩大的工程,必須多方努力才能完成。因筆者能力有限,對問題的理解往往掛一漏萬,唯希望我的思考可以給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夏家亮.初中小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J].文教資料,2010,(27):60-62.
[2]葛花.融入小說的世界,感悟思想編織的美——初中語文課堂小說教學有效策略探析[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09):65-65.
[3]龐麗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策略實施[J].小說月刊:下半月,2015(12):107-108.
[4]崔雪梅,段巖霞.淺談小說閱讀教學的“另類”視角——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14(3):1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