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霞
摘 要:區域活動中的數學教育兼有學習性與游戲性,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數學學習。教師可從分類創設生活化區域情境;分級建構生活化區域內容,科學提升生活化區域效果等策略開展幼兒區域活動的數學教育,讓幼兒在快樂中活動、在生活中學數學。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區域;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景中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逐步形成數學感知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不斷遇到各種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和體驗到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陶行知曾做過精彩概括,“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幼兒數學教育中通過生活化區域建構,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動手操作、探索實踐,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促進幼兒數學認知的發展。
一、 分類創設生活化區域情境
數學有邏輯性、嚴密性的特點,相對而言數學活動顯得枯燥無味,因此創設一些具有情境性、參與性、趣味性的生活化區域活動氛圍,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至關重要。教師應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和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不同幼兒年齡的數學生活化區域活動情境。
(一)小班幼兒——行為特征主要受情緒支配,他們對大人或教師的依賴性較強,注意力容易轉移,可創設生活化、角色化等活動情境,讓他們較快進入學習狀態。
案例 《顏色分類》游戲中,教師創設“給小兔送花”的情景,區分紅、黃、藍三種顏色,按顏色的標記分類。三只小兔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它們穿著自己喜歡的顏色的裙子,喜歡紅色的小兔子要送什么顏色的花?幼兒在數學區里樂此不疲地玩送花游戲,在情景中快樂地掌握和辨認顏色的名稱。
(二)中班幼兒——對事物理解力逐漸增強,有一定的經驗和一定的個性化需求,可創設體驗化、拓展化等活動情境,架起聯系平臺,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案例 《包餃子》游戲中,教師創設“我是小廚師”的情境,感知5以內的數量,學會一一對應按扣。幼兒根據餃子皮上的數字,夾上相同數量的實物當餃子餡,將兩側餃子皮合攏并對應壓緊按扣包成餃子,放入蒸籠或盤子送到廚房或小吃店,幼兒以角色參與活動,在快樂中學習。
(三)大班幼兒——專注度、自我評價能力、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合作意識、控制能力等明顯增強,可創設探究式、提問式、問題式等活動情境,培養探究思維習慣,促進認知能力發展。
案例 《生日月份猜猜猜》游戲中,教師創設“過生日” 情境,復習加法算式,知道相同的一個得數可以列出多種的加法算式題。準備年歷,數字1-12的卡片,加法算式卡片,活動中幼兒出示加法算式猜生日密碼,自由破解密碼卡片,幼兒在游戲中既了解加法算式的意義又了解了同伴生日,并培養了關注他人的情感。
二、 分級建構生活化區域內容
一方面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幼兒生活化主題內容,建構生活化區域,幫助幼兒嘗試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樹立學習數學信心,培養勇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是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和發展的,當兒童操作和探索外部世界時,他們積極地建構內部心理結構”。教師應提供生活化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具體材料,積累數學經驗,獲得數學知識,發現物體之間的各種數量關系,發展其認知結構。
(一)小班幼兒
1. 突出感受生活。小班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涉及數學知識,學習數學就是體驗生活。教師要善于引導小班幼兒感受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形狀特征,并嘗試識別和描述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感受并注意數學教育生活化。逛超市是小班幼兒日常生活中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幼兒具有相當豐富的體驗積累。教師可從小超市做大文章,讓小班幼兒在逛超市中學數學,可取得較好效果。
案例 在《超市》游戲中,教師分階段進行游戲。首先,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小商品,幼兒按照物品的特征及其用途對物品進行分類;其次,將分類好的物品分別擺放在相應的貨架,確定商品的價格;最后,給每個幼兒提供5元錢的硬幣到超市購物,幼兒介紹自己買了多少價位的物品。通過游戲,幼兒學習鞏固了數的概念、數的分類、排序、方位和5以內數的總和等等,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數學,感知和理解數、量的關系。
2. 選用層次性生活材料。小班幼兒是從動作感知數量向把抽象數字和具體物體數量建立聯系的過渡階段,其具體形象思維有明顯的經驗性、擬人性特征,教師提供具有層次性的生活材料,促進不同幼兒感知生活數學能力的發展。
案例 《釣魚》游戲,學習對應,數大小。教師提供不同要求的材料——能力較弱的幼兒把釣到的魚放到寫有相應數字的魚池中;能力較強的幼兒把釣到的魚放到與數字對應,顏色對應的魚池中去;能力更強的幼兒根據釣到的魚身上數字,把魚放入比它大1或小1的魚池中去。不同幼兒有不同活動目標,推進全體幼兒對數認知的發展。
(二)中班幼兒
1. 引導發現生活。中班幼兒在對感知和體會生活可以在用數來描述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對生活環境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事物,體會其中的排列特點與規律,并嘗試自己創造出新的排列規律。
案例 《今天星期幾》游戲中,引導幼兒積極探究生活中現象:教師提供星期媽媽、星期寶寶頭飾,在游戲中幼兒感受星期媽媽有七個寶寶,寶寶都有自己的名字,星期寶寶可調皮了,老是排錯隊,請幫他們排好隊。幼兒開心地排隊,并相互糾錯。最后幼兒戴上“星期”頭飾,按照周一至周日的順序排好成一列“火車”去旅游。……幼兒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體會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順序和規律的。
2. 提供可變性生活材料。由于中班幼兒具體形象思維還有表面性、片面性、近似性等明顯特點,可為中班幼兒提供可變性、多用途,靈活的生活化材料,通過排一排、比一比、拆一拆等操作過程,幫助幼兒理解物體與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
案例 《樹葉寶寶找家》分類活動中,教師提供大小、顏色、形狀不一的樹葉圖形,鼓勵他們采用不同的分類方法:樹的種類、顏色、形狀分類等等。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探索,促進幼兒感知物體形狀特征。
三、 大班幼兒
(一)挖掘生活經歷。大班幼兒已積累一定生活經歷,由于每個幼兒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家庭環境,其自身思維發展存在差異,對學習數學興趣、對數學的敏感度都不盡相同。因此,幼兒教師要善于挖掘不同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幼兒數學想象,使每個幼兒都有參與活動的欲望。
案例 《好玩的撲克》游戲中,幼兒探究不同玩法:有的按黑、紅顏色分類,有的按四種圖案分類,有的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有的按單雙數給撲克牌找家,有的給撲克牌排序接龍,有的玩猜牌游戲等等。在游戲中幼兒既感受操作活動帶來的快樂體驗,又能促進數的概念發展。
(二)善用探究性生活材料。大班幼兒已從表象運算向抽象的數字運算過渡,材料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是相關聯的,教師要善用具有啟發性、探究性的生活化材料,促進幼兒轉導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等方面的發展,有利于幼兒數學認知的建構。
四、 科學提升生活化區域效果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以親切、平等、尊重的態度,講究方式、科學指導,有利于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數學教育生活化區域的效果。
(一)良好師幼關系。任何完美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案、教育活動都是在師幼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中轉變成現實,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每一個細小接觸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建立良好、健康的師幼關系是提升數學教育生活化區域活動效果的大前提,教師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和耐心傾聽、仔細理解幼兒感受,有利于師生之間形成合作關系,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及時介入指導。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數學教育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及時介入指導,在活動中時刻留意觀察每個孩子,及時捕捉幼兒活動信息,真實了解幼兒活動興趣、活動水平,對幼兒順利學習起積極推進作用。
(三)適時鼓勵強化。教師鼓勵、表揚、啟發的評價對幼兒學數學的興趣性、堅持性、創造性起強化作用。在區域活動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每個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所做的努力,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幼兒,讓幼兒體驗被肯定、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勵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