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媛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中國制造2025》對會計師資建設的研究
元 媛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隨著我國各種體制的逐步完善及發展,《中國制造2025》戰略也逐步被提出來。無論是從國家推行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還是從教育理念出發而提出的一系列培養人才的目標和要求,會計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一直都是我國建設的重點。當然,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會計專業的人才也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起來。但是由于當前會計專業的師資力量薄弱,沒有過高的教學質量,導致拔尖的會計人才非常少,不能滿足大企業的需求。因此,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分析我國會計師資力量的現狀及問題,進而找出一系列針對性的培養對策,以期發揮會計人才的戰略性作用。
《中國制造2025》;會計師資建設;背景;對策
所謂的《中國制造2015》戰略計劃,也是我國進行強國戰略計劃的第一個十年綱領。在這個戰略計劃里,我國將要從人才和技術入手,逐步將我國打造成一個科技戰略強國。而對于人才的培養問題,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應該自覺意識到,未來的中國一定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所以更應該肩負起責任和義務,發揮指導作用,培養適合現代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的創造型人才,培養符合我國發展的高精尖會計人才,不斷滿足時代變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因此,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扎實學識、有實踐技能、有責任擔當”的高校會計專業資隊伍是提高會計教育質量,實現創高精尖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1]。
1.“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概念。《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十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2]。
2.《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背景。第一,《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是在2014年首次出現的。隨之在2015年的3月5日就被李克強總理正式地在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而且還在20天以后就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付諸行動,提倡加快推動《中國制造2025》計劃,還一致審議通過了正式的《中國制造2025》并于2015年5月8日正式印發。第二,此后,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6月15日先后考察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并且驗證了《中國制造2025》在提升綜合國力中的重大作用,并且提出有信心將制造業由大變強,領先于各大制造領域。第三,李克強總理先后與2015年4月、7月和11月召開了三次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并且反復提到要注重《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面向市場,不斷創新,滿足更多更大的市場需求,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第四,李克強總理于2016年8月24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增加“中國制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使得整個《中國制造2025》能夠在不斷成長中順利進行,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3]。
3.《中國制造2025》的大致內容。所謂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政策,就是指堅持一個基本方針,堅持一個基本原則,然后通過“三步走”實現我國想要成為制造強國的目標。也就是說,要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1.缺乏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工作經歷較少的青年教師偏多。目前,經過科學調查,我國各大高校的會計專業的教師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就算是年齡很大的教師也會很少,20多歲的年輕教師占據大多數。我國高校的會計專業師資隊伍中大部分是高校剛畢業的青年。這些教師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歷,很強的理論功底以及高智商,但是卻沒有實際的會計專業教學經驗,實踐能力差,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重理論的教學現象。這樣的師資隊伍不穩定,知識架構不牢固,整體的知識覆蓋面也會小很多。另外,隨著一系列新技術的產生以及一些企業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缺乏經驗的青年教師無法在還沒有經驗的基礎上來接受新的知識和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
2.學校管理教師的機制不夠完善,投入資金不足。有些高校對于會計專業的教學沒有足夠地重視,教師管理機制不夠完善,使得大多數教師沒有用武之地。在學校的某些政策上,可能不能滿足大部分會計專業教師的需求,尤其是資金不足等問題可能會嚴重打擊到教師們的教學熱情。這些管理不善、資金不足的情況很有可能影響教師們的外出交流和學習,讓會計專業的教學脫離了實踐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只能一味地聽著教師們講課,背理論知識,考試,完全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如果學校一直是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就會流失大量的會計專業的教師。而這些教師大多是無法沉下心來的年輕教師,導致教學師資隊伍不穩定,出現跳槽現象。
3.缺乏教授會計專業的高精尖人才。經查詢資料得出,很多學校的博士學位教師缺位,沒有教授,“雙師型”人才極缺。學校設立會計專業不是為了濫竽充數的,而是能夠真真正正教到學生東西的。我國設立學校并進行會計專業教學,主要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專業技術過硬、綜合素質良好的優質人才。因此,如果大多數高校的“雙師型”資源不足,而且大多數教師對于企業沒有充足的實踐經驗,知識面狹窄,知識老舊,沒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就不會培養出高素養的高精尖會計人才。
4.教學方式單一而枯燥。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會計專業教學方式都是以灌輸知識為主,重視會計專業的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只能死背理論知識,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無法快速吸收知識,導致最后教育的失敗。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師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前備好教學方案和教學大綱,課堂上按照條條框框講授課程,學生在下面記筆記,無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禁錮了他們的思想,不能活學活用。
1.利用年輕教師資源,培養骨干教師。雖然青年教師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也不能拓展較寬的知識面,但是卻比老教師靈活,學習新事物的速度快,接受能力強。學校應該完善教師考核制度,盡量招一些有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并加以培訓,提高年輕教師隊伍的整體力量。此外,學校可以實行“一帶一”的工作模式,讓一個老教師帶幾個年輕教師,讓他們跟著學習經驗,嚴格按照考核制度及相關標準進行考核,培養出優秀的年輕骨干教師。
2.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加大投資力度。學校內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教師們能夠積極熱情工作的保障。如此一來,學校不僅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還要有工資制度、獎懲制度等等,逐步規范教師隊伍,在教師享受規范的同時能夠享受到教授會計專業的福利。其次,要加大對會計專業師資隊伍的投資,為教師們開設討論學習培訓班,采取相關進修方式,不斷提高現有教師的專業水平。
3.外聘高級會計專業教師。學校要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不僅培養眼前的青年教師,提拔有經驗的老教師,還要聘請高精尖的專業級會計教師。讓這些教師通過相互學習和相互交流來研究,創新和提高教學方法,不斷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做出貢獻。高級會計專業的教師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也能為學校引進一些國外的教學經驗,更加會將教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為學校帶來更多的新型教學方式,也會給其他教師一些有關的教學啟發,更好地進行教學。
4.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內容。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和進步,高校要注重引進一些新的設備和教學方式來改變以往教師們教學的方法,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或者學會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知識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加深學生們對知識的印象。此外,教師應該將教材和科學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將知識型的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技能型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更加熱情地學習會計知識。
綜上所述,從國家想要培養戰略型人才和創新型高精尖人才的角度來說,我國的企業急需要一大批卓越的會計師人才。國家實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在政策,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會計專業的教育發展。國家想要培養高精尖的人才,想要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會計師,就必須要從建設強大的師資隊伍做起。只有專業的教師團隊兢兢業業地付出和引導,才能為國家培養出來一批又一批的會計人才。而目前,我國在會計專業的師資力量上還比較薄弱,根本不能完成教育目標,所以一定要找出各方面的教育問題,在“中國制造2015”的大趨勢之下,順應時代的潮流,響應國家的政策,培養出更加出色的師資隊伍,從而為我國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會計人才奠定基礎。
[1]林輝山,施復興,朱曉丹.對高職會計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90-92.
[2]陳耐帥,許友誼.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師資隊伍建設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35):166-168.
[3]樓繼偉.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4,(9):30-31.
F230
A
1673-291X(2017)34-0083-02
2017-07-19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院級科研課題“《中國制造2025》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師資建設影響的研究——以陜西部分高職院校為例”(ZK17-43)
元媛(1985-),女,陜西咸陽人,講師,碩士,從事審計研究。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