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89)
以創新創業擴大內需
馮 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100089)
擴大內需,是新形勢下我國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提出的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戰略。擴大內需包括擴大國內的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兩個部分。創新創業不僅能通過具體活動增強投資需求,還能通過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等機制擴大消費需求,從而拉動內需增長。創新創業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多方位的外部保障,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拉動內需。
創新創業;擴大內需;投資;消費;城鎮化
受國際金融危機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過去對我國經濟增長起主要推動作用的出口貿易受到很大制約;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我國務必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求并確立新的全球競爭優勢。當外需出現疲軟,無法再支撐本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之時,適時將戰略目光轉向國內市場,由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拉動型方式轉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便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擴大內需就是要擴大國內的需求。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來認識,任何國內的需求都必然包括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兩個部分。[1]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持續增加政府投資,和改善消費環境、合理引導刺激消費需求,成為擴大內需政策的主要方向。創新創業,能有效帶動民間社會投資、增加就業并提升居民消費需求,為實現擴大內需戰略提供重要支撐。
增加國內投資,政府作用固然不可或缺,憑借強大的集權政府、高效的決策和審核機制能使政府投資在短期內取得較為明顯的乘數效應,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2008年11月我國政府推出擴大內需的4萬億投資一攬子計劃便是這一機制作用的典型代表。但是,政府投資對于擴大內需的正面作用如何,仍有待探討。政府公共財政投資對于擴大內需的效用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能在短期內快速起到拉動內需的作用,但是從長期發展角度分析,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增長,阻礙經濟健康發展。
首先,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受本身決策體制和執行機制的影響,往往缺乏較為充分的調研和時間論證,短期上馬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雖然能直接拉動當地經濟增長,但勢必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無法讓資源投入到市場中真正需要的行業和領域。
其次,政府的過度干預,必然影響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對民間投資形成擠出效應,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以中小微企業為主要代表的民間投資,對GDP的貢獻超過65%,稅收貢獻占50%以上,出口超過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人員。[2]民間投資行為是擴大內需的主要力量,投資效益十分顯著,但如果過分注重政府投資,內需不僅不能合理擴大,相反可能會因此下降。
再次,新一輪的政府投資高潮必然帶來尋租行為,滋生大量腐敗現象。增加政府投資雖然能起到短期擴大內需的作用,但如因此導致腐敗盛行,不僅為民間投資帶來障礙,更會極大打擊市場信心,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們的消費意愿,由此所產生的反向效果會遠超政府投資對經濟刺激的正面作用。
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于鼓勵更多的民間和社會資本進入市場,極大豐富市場的投資力量,避免出現投資成分單一的局面。觀察我國多數行業,低水平過度競爭的現象仍十分明顯,難以擺脫低端化、能耗高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其重要原因還是在于對創新創業的要求和投入不夠。鼓勵創新創業,帶動產業、產品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把推進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同扶持就業創業協調起來。[3]創新活動能在科技、管理、運營等方面極大程度地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激發市場潛力,創造出更多需求。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等事物的出現,就是發揮技術、產品和商業創新成功創造新需求的典范。它說明除了財政、貨幣、投資等政策工具,創新也是創造需求的重要手段。創新過程也是投資過程,設立新企業或開展創新活動必須要進行投資,從而帶動投資需求增長,直接擴大內需。創新創業具有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變增長方式、增強國家競爭力的綜合效應。[4]
投資需求過多,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目前,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消費規模遠未達到市場應有程度,這意味著各行各業仍有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可以挖掘。要激發市場的消費潛力,關鍵在于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首先,高儲蓄率雖然與我國社會諸多因素有關,但它在一定層面上也是信心不足的表現。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要刺激國內消費,就必須減少儲蓄。降低儲蓄的關鍵并不取決于個人,而是取決于政府的相應政策調整。要求百姓消費,強迫是不奏效的,必須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這就需要政府為每一個公民提供全面的社會保障,即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擴大內需,就要下決心加強社會保障,增強國內消費者信心。以此為基礎,國內儲蓄率會下降,消費上升,出口會減少,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其次,消費能力的高低,從根本上還是取決于收入水平的高低,兩者是正相關關系。擴大居民消費需要多措并舉,但關鍵是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這就需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當前,應更加注重就業和勞動報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重要突破口。[6]
創新創業有利于充分解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問題。刺激消費政策的出臺,其效果不僅要看政策是否切合于大的市場環境、合理地刺激和引導消費需求,更要取決于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消費信心及消費意愿。鼓勵創新創業,帶動就業,能在以下三個方面促進擴大國內消費實現。
第一,全社會范圍內的創新創業,能充分釋放市場活力,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和個人廣泛投入市場創業經營活動,市場“看不見的手”有助于資源充分發揮和利用,不僅極大滿足消費者的多層次需求,而且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充分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個人消費能力;第二,政策引導和金融支持下的創新創業,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創業大潮,推動經濟向上向好發展,客觀上讓居民增加對未來經濟走向的判斷,同時,創新創業成果如成為未來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增強居民對未來和消費的信心;第三,通過創新創業,各行業各領域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極大豐富供給市場,全方位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收入水平、偏好喜愛的消費者,帶動新產品、新服務以及相關產業鏈環節的供給改革,促進國內消費的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挖掘潛在消費需求,推動國內消費市場持續擴大。
創新創業帶動就業,不僅能解決就業、合理疏導社會勞動力,為企業經營緩解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還有利于拓展城鄉居民自我發展道路,返鄉青年創業在找到發展方向的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居民收入增加也客觀上增強了其自我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提升投資和消費信心。企業創新增強競爭活力,并創造新的需求,如移動支付、分享經濟就是互聯網與傳統服務結合創新的代表,它證明除了單方面投資注入,創新也是創造需求的重要手段。創業活動創造更多的企業數量和就業崗位,使更多的人有了新的就業選擇和收入途徑,客觀上能提升全社會的家庭收入和購買力,擴大社會有效需求,有助于盡快解決我國人均消費力低這個經濟增長瓶頸問題。
因此,創新創業具有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變增長方式、增強國家競爭力的綜合效應。既能通過投資和消費兩方面擴大內需,又能調整完善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新形勢下消費和需求的更好結合,激發市場潛力;既能在短期內作用于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還能在長遠上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后勁;不僅拉動經濟增長,還能通過創新完善經濟結構調整;既拉動投資,又促進消費,既擴大內需,也客觀上增強對外貿易競爭力,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7]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內需的一大源泉。目前,我國進入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不僅可以擴大投資,而且能夠促進消費,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8]首先,新型城鎮化極大拓展了內需的增長空間。城鎮人口規模增加帶來消費需求的擴大,配套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求要求相應投資建設及時跟上,這也為民間資本進入提供了機會和空間;同時,居民消費需求層次隨著城鎮化程度的提高而相應提升,第三產業的投資和消費必將逐步擴大,拉動內需增長。其次,新型城鎮化為擴大內需提供支持。新型城鎮化有效促進產業集聚,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硬件和軟件環境,通過打造更強有力的平臺和環境,吸引就業,促進地區發揮生產要素優勢、加速產業集聚,形成具備較強競爭力的區域化經濟體,從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新型城鎮化,為擴大內需提供了可持續的支撐體系。
創新創業是新型城鎮化實現的重要條件。首先,創新活動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條件。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于創新推進模式,包括新的發展理念、制度、方式以及支持體系的革新,這其中需要我們結合新形勢要求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從制度、技術、產品和服務多方面引入創新力量,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支持。以融資模式為例,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融資模式與經濟轉型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這就要求新型城鎮化融資需打破商業銀行、地方政府與監管層三者的復雜博弈怪圈,適時創新,保證融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模式多樣化。[9]
其次,創業增加就業機會、提升就業穩定性,為新型城鎮化實現提供保障。農業人口市民化不光是身份和地域的一個簡單轉換,更意味著農業向非農業的職業過渡、公共服務體系趨于完善以及生活觀念上的改變。農業轉移人口是否實現市民化,是度量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的一個重要問題。為避免“半城鎮化”“城中村”現象,必須以創業帶動就業,通過穩定就業、保障轉移人口享有城市公共服務,實現市民化。
再次,創業帶動就業,增加轉移人口就業機會和穩定性,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和可持續性。缺乏穩定就業的城鎮化將會在城鎮中延續農村地區的貧困,使得城鎮化成為空談。新型城鎮化強調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使新型城鎮化與產業發展步伐一致,并進一步發揮新城鎮居民勞動力資源優勢,使之真正投入到全國新型城鎮化的大浪潮中。創業有助于促進產業發展與產城融合,提高城鎮吸引就業能力和運行管理水平,豐富城鎮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建設,發揮周邊產業對城市經濟的支撐作用。[10]
總之,目前我國科技貢獻率整體不高、科技轉換能力不強,仍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新型城鎮化的廣闊前景,城鄉基礎設施亟需改造改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應需求持續擴大,都意味著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是創新創業發展的土壤。新形勢下,應致力于發揮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作用,依靠創新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機會,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產業,同時更多支持創新型企業、具有前景的中小微企業,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11]
創新與創業關系密切,兩者聯結互動機制能使各自發揮出更大效用。創新創業擴大內需,需要建立創新與創業的聯動機制,形成技術創新支持技術應用于創業活動、技術推廣反哺技術創新的良性發展機制。實現創新創業聯動,需要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建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打通技術創新與技術推廣應用通道,以設立專項基金、搭建平臺、組織對接等方式,鼓勵政府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間資源共享、項目合作、技術合作、人才流動,促進創新創業兩端互動。實現創業創新聯動,要進一步放松市場管制,鼓勵商業模式和運營機制創新試驗,支持創新技術成果轉化并推廣應用,帶動更多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充分認識并合理定位政府在鼓勵創新創業中的地位和功能,及時轉換角色、調整政府職能,通過制定合理的政策為創新創業提供合理的外部環境,使其不僅有利于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和生產效率提高,更有助于我國經濟向自主創新型增長模式轉變。政府應在政策制定上充分考慮對創新創業活動的支持和鼓勵,通過減免稅收、縮減收費、降低創業門檻、提升相關服務部門工作效率和質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直接或間接投資等一系列措施,切實為創新創業提供支撐。進一步放松行政審批、產業管制與準入政策,打破壟斷,鼓勵發展私營經濟,完善勞動力市場,為民營資本爭取更大空間。
完善金融扶持機制,適當降低門檻,創新金融產品,為農村青年創業者提供多方式、多渠道的創業資金支持和貸款服務。對創新創業企業給予信貸的更多支持,確保利率不上浮;創新項目融資機制,構建支持創新創業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創新,發展支持創新創業的金融市場,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投融資環境。推進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的市場化和法制化改革,為中小微企業融資創造更多便利;探索股權眾籌、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金融支持方式,為投資者和創業者搭建互動平臺,拓寬融資渠道,解決創業資金問題;地方政府設立創業基金,對具有前景的創業項目進行前期資金支持或貸款扶持,確保創業企業成長。
進一步發展創業技能教育,解決創業過程中的人才瓶頸問題。加強教育和培訓,注重創業教育研發投入,以切實幫助創業者掌握必要知識、資訊和技能為目的,幫助創業者減低創業風險,規范營商行為,提升新創企業軟實力。注重開發各行業、領域內的專業創業培訓課程,為更多創業者提供專門性指導,幫助其獲得專業知識,提升創業成功率。利用“互聯網+”改革創業培訓方式,促進政產學研跨界合作,拓展創新創業課堂,進一步打破封閉、單一的理論教學方式,促進教學與實踐、技術創新與應用的結合,使培訓與創新創業無縫結合,培養兼具專業理論與創業實踐經驗的創新創業人才。
[1] 錢 津.關于擴大內需的經濟學思考.經濟學動態[J],2011(1):33.
[2] 呂新華.中小微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5%[DB/OL].財經網,2015-3-2.
[3] 姜長云.把鼓勵創新創業放在擴大內需的突出地位[J].中國發展觀察,2009(3):10.
[4] 孔慶平.鼓勵全民創業創新擴大內需途徑[N].中國證券報,2013-03-10.
[5]趙堅毅.把擴內需擺在更突出位置 [N].經濟日報,2012-02-24.
[6] 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DB/OL].中國政府網,2016-01-10.
[7] 梁 達.用全民創業化解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N].上海證券報,2015-04-24.
[8] 李克強.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J].求是,2012(4):4.
[9] 史晨昱.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于創新推進模式[N].新京報,2013-01-08.
[10]辜勝阻.新一輪創業潮是城鎮化新引擎[N].華夏時報,2015-06-04.
[11]人民日報評論員.動力強勁更有增長底氣[N].人民日報,2015-04-19.
F710
A
1005-913X(2017)10-0001-03
2017-07-03
馮 明(1984-),男,湖南祁陽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流通經濟。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