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鴻
供給在經濟學中主要是指生產者或銷售者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的價格下,愿意提供或者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而造成商品價值量出現改變的主要因素包含著生產效率提高和稅費降低以及單位成品成本下降等方面的因素。而需求主要是指消費者能夠在一定的時期內在不同價格水平下能夠購買或者愿意購買的商品數量。當市場的需求量和供給量之間是相等的,就會使得市場達到供求平衡的狀態,而在這一時期內商品供求的數量屬于均衡數量,其商品對應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需求和供給能夠處于平衡的狀態,促使國民經濟能夠得到比較平穩發展。凱恩斯的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出現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場的總需求出現減少的情況,在宏觀中對經濟發展平衡調整的時候,主要是在進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施的時候,對經濟周期加以調整,促使經濟發展能夠更加平穩。在對經濟發展平衡調節的時候,需要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加以關注,在實際經濟發展的環境中,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和有效解決。
2016年,我國經濟發展一度出現一定困境,導致我國經濟下滑,這場經濟發展的困境主要屬于結構性的危機,而其并不屬于周期性的波動內容。因此在對這一經濟危機加以解決的時候,使用需求側調整的方式已經不能加以解決,而在這一經濟困境解決的過程中,出現了供給側調整的方式,需要在供給方面出發,對經濟問題加以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生產端調整逐漸成為這一時期經濟調整的主要手段,在進行供給和生產端控制的時候,其重點是對我國經濟結構加以調整,促使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要素優化配置的目標,并且能夠在進行生產力解放的過程中,對其中存在的無效和低端供給的數量加以控制,對市場中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數量增加,同時也需要能夠使得供給結構在需求變化的時候更加具有靈活性,使得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促使供給體系在運行的過程中和市場需求結構變化相互適應。同時也能夠在推進技術以及資本進步的時候,對市場的競爭力加以提升,促使我國經濟增長和不斷發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將其中存在的僵尸企業去除,對其中存在的落后產能有效清除,促使經濟發展的領域逐漸向新興領域和創新領域等方面轉變,促使其中得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供給側改革主要體現在對舊產能的升級和對新產能培育方面,也體現在資源要素價格體系改革方面,使得其中形成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最后體現在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的使用效率等提升方面,這一改革措施的實施,也不斷使得社會保障制度對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水平提供保障。[1]
(一)對經濟結構調整有利
首先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生產成本逐漸增長的現象,其中主要的生產成本包含著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成本以及技術成本等內容,在勞動力方面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明顯,使得勞動力的數量出現減低的情況,這就會比較容易造成勞動力價格上升的情況,在相關資源方面,由于我國經濟在傳統發展的過程中,主要使用的經濟模式是“粗放型”經濟模式,比較容易造成我國資源出現利用率相對比較低的情況,這一情況的發生不僅對使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資源浪費,同時也會對我國能源優化技術增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礙,使得資源的價格隨之上升。[2]
現代社會逐漸倡導環境保護的問題,使得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重生產數量和生產成本的調節,同時也需要對環境保護的內容加深了解,促使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關注生產和資源保護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在技術成本方面,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對技術和設備等方面加以關注和創新發展,而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情況下,企業也需要對對生產效率加以提升,使得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加強。而這一方式也比較容易增加企業成本的投入。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市場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出來,使得傳統經濟模式中,要想對企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加以提升,就需要促使企業不斷引進投資,對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進行吸收,使得企業經濟得以發展。但在時代發展的情況下,傳統的經濟模式已經無法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在對經濟增長追求的過程中,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對當前的經濟發展要求滿足。而在經濟增長追求的過程中,也比較容易忽視企業發展的質量,出現生產資源不足和環境污染明顯等情況,這就需要我國在經濟發展的時候,對相關的經濟策略內容加以制定和有效調整,對其中經濟發展的機制內容有效創新和發展,使得市場運行機制得到有效改善。
(二)對供求關系的平衡維護
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使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已經逐漸成為經濟矛盾加以解決的重要方式,其在對社會經濟矛盾調解的時候,不管是在經濟體制方面還是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差異都相對比較大,因此,這就需要對別國經濟發展策略借鑒的時候,對我國的經濟特點進行關注,在進行必要改善實施之后,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加以運用。我國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較為突出,而這一情況下,造成的貧富差距也相對比較大,使得我國各個地區的消費水平的差異比較明顯。因此,在進行商品生產的時候,比較難以進行有效的銷售策略制定,比較容易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國的社會經濟問題主要在于供求關系上,在這一方面問題解決的時候,就需要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并加以有效實施,促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得到平衡發展。
(三)使得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政府和市場在實施改革的時候,其主要是在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效果比較明顯,這就需要政府能夠對經濟市場的調控力度加以控制,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價值有效激發,同時其在對資源合理配置的時候,也對我國經濟創新加以關注,制定長遠的發展目標,制定有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同時在進行創新發展的時候,我國的信息技術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不足,各個企業在對創新認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對短期經濟效益的增長過分追求,不利于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對市場經濟的競爭活力具有增加的作用,能夠對我國經濟發展中體制問題進行解決。[3]
(四)促使產業優化升級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經濟結構升級相對比較慢,使得我國中低端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相對比較慢,使得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造成社會矛盾不斷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實施,能夠使得我國產業升級得到必要保障,促使有效的制度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我國經濟能夠得到比較良好的發展,而這也和總供給的優化具有比較密切的聯系,使得我國金融創新能力需要不斷加強,要想促使經濟得到長期發展,就需要政府對自身的調控力度加以控制,防止其調控過度造成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副作用情況發生,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有效運用調控手段,并且對其中相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有效配合,使得我國經濟結構得到優化。[4]
[1]陳衛峰,詹小寧.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增長的路徑選擇——以西安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7(28):94-95+102.
[2]石 霞.供給側改革進程中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路徑分析[J/OL].科技經濟市場,2017(8):93-95.
[3] 聶世斌.對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探討[J].經貿實踐,2017(13):85.
[4]郝宇,鄭少卿,彭輝.“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能源經濟形勢展望[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