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斌飛
(一)文化產業定義
國外的文化產業最早出現在Adoron.T.W合Hokheimer.M的《啟蒙辯證法》中,但受制于當時時代的局限,并沒有給出嚴格定義。我國的文化產業定義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并在21世紀初慢慢變得成熟。
對于文化產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的定義:按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2004年4月,國家統計局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提出:文化和相關產業指的是向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活動和消費和文化的收集。其文化和相關產業的定義強調文化產品、娛樂產品和設備在生產、傳播、銷售、服務和管理過程中的產業化。文化與相關產業本質上不同于文化事業的國家意識形態。
(二)文化產業分類
2004年3月正式出臺《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作為我國標準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有了第一個綜合統一的分類標準。《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把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劃分為四級,共兩大部分、九個大類、24個中類、80個小類,并在小類中設置與“國民經濟行業代碼”相對應的代碼。《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分為五層,共兩大部分,10個大類,50個中類,120個小類和29個延伸層。
(一)數據來源
第三次經濟普查中所屬文化產業的單位數據。主要包括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企業單位的主營業務是收入、從業人數、資產負債總數等;2013年四川省文化產業個體經營戶的從業人數、單位數等。
(二)文化產業規模現狀
1.文化產業總產值規模
2013年四川省文化產業總產值為2585.60億元,文化產品生產單位總產值為1560.07億元,占比60.33%;文化相關產品生產類別總產量為1025.53億元,占比39.67%。根據行業類別,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總產量為638.33億元,占大類的40.92%,在國家文化產業上是重點的發展戰略。作為文化產業的載體,文化產品的生產總產量最大,617.70億元,占大類的60.21%。

表1 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總產出匯總表(單位:億元)
2.文化產業增加值規模分析
增加值是區域或行業的最終產業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作為一個共同指標衡量經濟發展,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242.56億元,占四川省2013年生產總值5.21%。其中其生產單位765.69億元,占比的61.50%;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類總產量為479.35億元,占比38.50%。按照行業中類,工藝美術品為最高增值產業,249.71億元,占大類的32.61%,排名第一的雖然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行業,并超出第二151.35億元,但增加值卻少了1.42億元,表明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在最終產業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更大。在文化相關產業生產的三個產業中,增加值排名與總產出排名一樣,最大的仍然是文化用品的生產,為333.46億元,占大類的69.56%。
(三)四川省文化產業單位規模
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單位75 031個,大多數文化單位都集中在產品的生產上,有46 892個,占比62.50%,文化相關產品的單位數為28 140個,占比37.60%,按照行業中類,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排在第一,單位數為19 437,占比41.45%,比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類多1 044個,占比39.23%,第三為工藝美術品的生產,僅有3 821個,占比8.15%,與前兩名差距較大。我們發現第一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總產出及其增加值卻都排在第三,說明其多為小單位,經營面小、產量少、較分散是它的特點,然而,文化休閑娛樂服務與人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單位數量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居民對此有更大的需求。雖然工藝美術生產類單位數量遠低于前兩個,但總產量排在第一、增加值排在第二,表明更多的產值、大作業區的特點。在文化產品生產的三個亞類中,排名保持不變,表明這三類子產業的總體生產力相似,發展特點相似。
(四)四川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規模
工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經濟作出做出一個好的拉動效果,而且能提供大量崗位,解決就業問題。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從業人員727 975人,在全省3 507.31萬人中占比2.08%,為就業提供了巨大幫助。其中,文化產品的生產類有476 227人,占比65.42%;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類有251 748人,占比34.58%。按照行業中類,最多的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類,180 764人,占比37.96%;次之為文化休閑娛樂服務類和工藝美術品,有124 514和69 035人,占26.15%和14.50%。從排名上看,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類比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多56 254人,但單位數僅相差1 044,此點還確定了上述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單位的特點,工業美術品的生產作為同樣的排名,雇員卻很小,表明在目前的生產過程中,對產能限制很大的是技術發達程度,制造業向技術轉型。文化產品生產的三個子類的排名保持不變,但文化產品生產比重與文化產品配套生產的差距與四川省文化產業和結構分析單位的比重相比已有較大幅度的縮小,從文化用品生產的數據來看,自營職業者占工人的三分之一,文化產品生產為輔,個體從業人員比重僅為11.66%,從大到小,表明雖然前者的單位數多,但更多的是小單位,而后者的人更多,單位更大。

表2 2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匯總表

表3 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單位行業分布表(單位:個)

表4 四川省2013年文化產業行業從業人數排名分布圖單位:人
第一,要積極引導居民在文化和相關產品上進行消費,提高四川文化產業的多元化消費,這表明其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實際上影響不大,主要在于自身消費需求的發展。四川作為文化大省,文化消費還具有特別大的上升空間。因此,大力培育的文化產品應該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特別是文化旅游產品和傳統工藝品的消費觀念,豐富文化產品,創造和完善多元化的消費渠道,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消費,挖掘居民潛在消費能力,提高居民文化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第二,要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所帶來的優勢,以龍頭企業為載體,以文化產業園區布局,促進文化與旅游、金融業與制造業的融合,使產業鏈不斷延伸,實現產業集群的時空交織,使文化產業集群的外部利益整合,形成規模驅動擴散效應。同時,應遵循文化產業內部屬性的特點,注重文化空間特征的整合和文化產業地理優勢的整合,明確產業集群的功能定位,形成布局合理、錯位競爭的產業集群。規避既簡單卻又大量重復的建設,預防集群的資源分散和產業或商家之間的惡意競爭。要提高產業結構中低能耗、高附加值和智力密集型文化服務的所占的比重,培育高端創意產業園區,促進創意設計與制造,服務產業有效環節,探索文化產業價值鏈高端,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文化產業群。
[1] 夏長榮.文化產業結構之確立原則[J].重慶社會科學,2004(2):24-25.
[2] 林志強.湖南文化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4).
[3] 張寶宗.吉林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6).
[4] 張亞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及其路徑選擇研究 [D].長春:吉林大學,2014(6).
[5] 彭永平,黃小平.江西文化產業結構與效益研究[J].中國統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