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靖,董 甜
(一)傳統外貿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及有效需求不足的影響,我國傳統外貿的發展仍有些困難,2016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進出口分別下降2.2%和5.6%;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了4.9%。據海關統計,2016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4.3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萬億元,進口10.49萬億元;貿易順差為3.35萬億元,收窄9.1%。因此,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無論是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亦或是為了突破自身發展的瓶頸,部分國內外貿企業已經開始了持久的戰略轉型的探索。
從總體宏觀上來看,中國外貿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雖然外需不足的矛盾沒有從根本上緩解,外貿發展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目前全球經濟回暖和國家政策的扶持,能更加有利于中國的外貿發展。
(二)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跨境電子商務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其爆發、轉型以及完善的階段,逐漸走向了規范化。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跨境市場交易規模達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電商交易規模達到5.5萬億元,同比增長22.2%,進口電商交易規模達到1.2萬億元,同比增長33.3%,這意味著我國跨境進口電商交易規模已經跨入了“萬億時代”。
(一)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原因
一是全球貿易收縮,企業實力有限。近年來,由于全球經濟的低迷,進出口量的不斷收縮,加之我國的中小型外貿企業規模較小,資金匱乏,使得許多靠出口盈利來積累資本的外貿企業遭遇了瓶頸期,有的甚至面臨倒閉,其對外出口的積極性被挫傷。
二是出口產品技術和附加值低,缺乏國際競爭力。我國大多數中小外貿企業由于所集中出口的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缺乏自主品牌意識,國際市場上缺乏有力的競爭力,無法適應多樣化的國際潮流的發展,因此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足。
三是開拓國際市場渠道方式單一化。傳統外貿商業模式重視展會和客戶體驗,成本高,新客戶開發慢,這些企業往往被動等待外商或者代理商來聯系,而主動找外商客戶聯系業務的能力不足。在“大數據”時代下,中小外貿企業的資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都相對匱乏,數據獲取渠道有限,缺乏專業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人員,相對宏觀的統計數據價值有限,不利于市場和產品開發。因此,部分中小外貿企業開始戰略轉型,尋求新的機遇,探索繼續發展的模式。
(二)中小企業轉型跨境電商的現狀
據統計,2016年我國跨境市場交易規模達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2.97萬億元,同比增長25.5%。其中,B2B市場交易額16.7萬億元,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5.3萬億元,生活服務電商交易額9700億元。
由下表可以看出,廣東、浙江、北京、上海、福建這五大省市的跨境電商發展指數最高,很大程度上拉動了我國整體跨境電商的發展,其出臺的相關政策也給其他省份提供了思路與經驗。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化發展,跨境電商發展起步晚的寧夏、青海、內蒙古隨著“網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起來,位列全國省市跨境電商增速排名的前三位。“一帶一路”沿線各城市及中國香港未來的發展空間仍很大。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趨緩亟待轉型,整個產業鏈重構機會明顯,為了推動產業全面升級,國家提出“互聯網+”戰略,大力推動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使得B2B平臺成為近年來創業最活躍的板塊,多方助力也使B2B市場交易規模逐年不斷攀升。數據表明,2016年中國B2B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16.7萬億元,同比了增長20.14%,平臺營收規模260億元,同比增長18.18%。敦煌網2017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出口B2B)指數報告指出,B2B仍是跨境電商模式的主力軍,大額貿易進入電子商務領域的趨勢日益顯著,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變是大勢所趨。
(一)缺乏品牌意識
在電商領域,國內“山寨文化”的泛濫嚴重影響了我國跨境電商的國際形象。賣家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法律觀念淡薄,大量的低附加值、無品牌、質量不高的產品充斥著跨境電子商務市場。
據統計,2015年美國法院針對中國電商的集體訴訟案件數量是67起;到2016年,這一數量上升到108起。每一起案件涉及的中國賣家,少則四五十人,多則數百人。而索賠金額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美元。在付出了高額的賠償的同時也給我國的跨境電商市場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二)國際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不成熟
從詢盤到訂單,從支付到物流,其中的各個環節,都涵蓋在國際電子商務平臺所承擔的整個交易過程中全方位的服務中。雖然我國已有發展的較為成形的跨境電商平臺,但其在管理制度上仍不完善,擁有結算、通關、檢疫等環節的電商平臺仍未建立。
未來跨境電商B2B會從信息平臺發展為交易平臺,B2C也將成為國際貿易的兩大貿易形式之一。由此可見,建立一個系統的國際電商平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國際物流服務發展滯后
跨境電子商務的訂單少,批次多,采購周期短,因此對國際物流的要求較高,主要依靠國際快遞的方式進行運輸。而我國國際物流行業發展緩慢,無法跟上電商發展的步伐,形成一定的落差。國際物流發貨到全球至少需要7~15天,有的甚至一個月,大大降低了國外客戶對跨境電商的滿意度。較長的時間、較高的成本、較低的服務水平與物流增值服務的缺乏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
此外,政策支持不足,設施不完善,缺乏系統的第四方物流提供專業化服務使得我國國際物流發展滯后。在經濟發達國家,隨著電子商務、網絡技術以及物流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廣義的區域物流與企業物流通過上下游的延伸與拓展,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
(四)跨境電商人才不足
誠然,我國的電子商務行業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但數據顯示,登記在冊的電子商務企業已達到一千多萬家,現階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早已超過二十萬家,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每年約二十萬人,而高校和各類培訓機構每年培養的學生數量不到十萬人。可見,人才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
企業轉型缺少不了專業型人才的配合,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跨境電商更面臨著人才缺失嚴重的風險。中小外貿企業由于其規模小、實力不強,雖然人才缺乏,但難以吸引高技術高水平的跨境電商人才,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也成為外貿企業轉型跨境電商的風險之一,更阻礙了我國跨境電商的發展。
(一)正確選擇產品類目
中小型外貿企業在轉型初期,首先要確定所要選擇的產品類目。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一個特定的垂直類目更適合其轉型發展。由于中小企業資金及其規模較小,垂直類目在運營、庫存、客服等方面投入的成本較低,專注發展這一類目下的產品,能更好地在傳統外貿與跨境電商之間牽線搭橋,作出銜接。同時,還需要時刻關注消費者需求,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二)選擇有實力的第三方平臺
在入駐第三方平臺之前,企業仍需按照其自身的實力選擇合適的B2B平臺。當下,國內外發展的較為成熟的第三方平臺主要有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ebay和 Amazon。
阿里巴巴速賣通幫助批發商更方便地找到合適的貨源,適用于體積比較小,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比如數碼產品、手機及配件、化妝品、首飾等;eBay自發展以來就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可以讓全球網絡消費者上網拍賣及購物,主要涉及包括家具、收藏品、電腦、車輛在內的幾類產品;Amazon的進人門檻是最高,是全球商品種類最多的網上零售商,經營的產品包括影視、音樂、游戲、數碼、電子、食品、服飾、汽車等多方面的產品。
(三)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在轉型的過程中,特別是產品的宣傳、發布和售賣過程中,企業需要注意進行商標注冊查詢,以防與他人品牌商標重復,造成侵權。在規范自身的行為同時也要增強商標意識和品牌保護意識,提高警惕。
(四)優化PC端與改善移動端相結合
隨著移動網絡的興起,手機、平板等智能化電子產品的大量普及,跨境電商移動端用戶人數在不斷上升,平臺APP的應用使得詢盤交易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電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據統計,2015年中國移動網購交易規模為20 184億元,而2016年達到了44 726億元,而同比增長121.6%。因此,無論是B2B、B2C亦或是其他模式,優化PC端與創立或改善移動端平臺的兩相結合,將有助于中小企業轉型跨境電商,并進一步帶動整個電商行業的發展。
(五)加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當前制約中小型企業轉型跨境電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乏跨境電商人才。對于企業來說,想要成功地轉型跨境電商,必須擁有一支掌握跨境電商運營和管理技能的人才團隊。對于企業來說,轉型前期可以和專業的平臺服務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建企業的跨境電商平臺,但是后期網站的運營和管理,包括平臺業務勢必要由企業的專員來承擔。因此在和外部機構進行合作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本企業相關人員的跨境電商技能的培訓,包括引進相應的跨境電商高級人才,構建企業的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團隊。
[1] 戴明華,馬擇陸,范曉男.大數據背景下跨境電商發展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17(5):10-11+55.
[2] 陳 曄.中小外貿企業轉型跨境電商的策略探討[J].現代商業,2015(23):87-88.
[3] 蔡俊柳.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現狀及運作模式[J].全國商情,2016(20):34-35.
[4]李泉水.大數據時代下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對策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19-21.
[5]崔立標.《2016年度中國電子商務人才狀況調查報告》發布[J].計算機與網絡,2017(14):10-12.
[6] 張曉武.傳統外貿企業向跨境電商轉型對策探析[J].經貿實踐,2015(16):58+60.
[7] 張漢東.跨境電商未來十大發展趨勢[J].浙江經濟,2016(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