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新
中小企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為我國貢獻了過半的稅收、超60%的GDP,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產品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但近年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始終存在且愈演愈烈,近日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于歡故意傷害案”再次將隱藏在事件背后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凸顯在國人面前。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許多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空前增大,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開始凸顯。大量中小企業由于條件不夠無法直接融資,只能借助銀行貸款、民間借貸等進行間接融資。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貸款貸前信息收集難、貸中信用監督難、貸后違約風險高,財務不規范、信息不透明,甚至對銀行和稅務“兩套賬”,導致銀行逢貸必押,逢貸必保。大多數銀行在放款時,以預留利息名義扣除部分貸款本金,中小企業實際得到的貸款只有本金的80%。不斷上浮的貸款利率再加上擔保費、企業保證金等,使得企業貸款的實際利率遠超一般中小企業的盈利水平。即使這樣,中小企業仍然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根據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在具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中,只有46%能夠獲得銀行貸款,11.6%的申請被拒,還有42.4%未申請。中小企業只好尋求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大多數都具有高利貸性質,不少中小企業則深陷高利貸破產倒閉。
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央與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和辦法。中小企業的融資比例每年都有上升。當前在人民幣企業貸款六十多萬億的總量下,基本實現了貸款余額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各占三分之一。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卻仍然困擾和阻礙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國外關于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在于信息不對稱和制度困境,而采取的對策是對“關系型貸款”的運用及征信體系的完善。國內學界也普遍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源在于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多數學者將降低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作為緩解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比較有代表性的建議包括:發展關系型融資技術、發展中小銀行、金融機構要更多地面向中型企業、小微企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允許民間借貸的存在和規范發展、發展P2P網絡借貸等。筆者也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在于銀企信息不對稱,由此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慎貸。
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征信體系建設,通過征信服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與獲得融資的可能性;有助于發展中小企業的信用價值及提高其獲得融資的額度。總之,有助于解決信貸中因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信用風險,推進信貸配給均衡點的動態上移。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中小企業征信體系了解企業基本信息和融資信息,為信貸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和信息保障。商業銀行可借助中小企業信用信息資源,簡化貸款調查手續,提高審貸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擴大信貸業務規模。
(一)征信法律法規建設明顯滯后
當前信用立法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與市場要求相距甚遠。我國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外,專門為中小企業制定的法律不足,導致中小企業外部環境建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據。目前,征信法規大多是由國務院下屬各部委制定的。2013年1月首次以國務院令發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雖已出臺,但其尚未對中小企業征信作出特別規定。在實踐中仍存在著部分條款操作性不強、職能定位不明確等問題,征信數據的開放和使用方面也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國家要求各省出臺聯合懲戒辦法和信用信息歸集使用辦法,由于沒有上位法支撐,落實難度很大。法律的不完善使得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缺乏對中小企業失信懲戒的動力,加之社會監督體系軟弱,一些中小企業的失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法律懲罰,加劇了整個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
(二)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機制有待健全
一方面,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和數據要分門別類地報送到相應的政府部門。此外,中小企業的信息和數據還分散在銀行、電力、電信、保險、郵政等多個非政府部門。由于中小企業市場競爭激烈、優勝劣汰、存續時間短,缺少主動配合上報自己的信用信息數據的意愿。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量大,收集信息的協調成本較高,在統一協調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對中小企業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此外,我國部門分割的現象較為嚴重,各相關部門考慮到信息安全和責任,對所擁有的信息采取了相應的保護,導致信息割據現象嚴重,“信息孤島”問題突出。這使得信用信息的全面采集及共享難度很大。
(三)信用評級存在困難
作為征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信用評級應具有風險提示、投資導向、價格發現和獎優罰劣的功能。但目前我國的信用評級體系大多是基于大型企業而設計,還沒有形成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評級體系與評級指標,反映不出中小企業的經營實際和發展前景。中小企業信用評級信息獲取難度較大,中小企業提供的信息存在失真現象,在評級時需要仔細甄別,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評級結果。中小企業發展較快、波動較大、不確定因素多,評級頻度也應不斷加大。
(四)征信機構發展緩慢
我國的企業征信起步較晚,發展程度各異,且分布較不平衡。央行企業征信系統中數據主要是銀行信貸數據,未能有效采集較少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分布在工商、稅務、公安、法院、公用事業等部門的信息采集就更少。央行征信系統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嚴重不足,導致針對中小企業的征信產品嚴重不足。截至2015年10月,除央行征信分支機構外,全國僅有143家企業征信機構獲得了人民銀行的備案。目前我國政府對于征信機構的扶持政策很少,加上征信機構本身的收益不高,在沒有渠道獲得政府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征信機構生存舉步維艱。
(五)中小企業征信監管效率不高
征信行業的監管主體涉及人民銀行、證監會、工商局、稅務局等眾多部門,但是其權限缺乏法律上的明確界定,各部門主體的監管限于本系統內部,造成中小企業征信行業的多頭監管、條塊分割,監管效率低下。一些政府部門本身失信現象較嚴重,比如政策易變,或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縱容、助長不規范的征信行為,使政府公信受損,自我削弱了對中小企業征信行為和市場的監管力度。
(一)健全中小企業征信相關法律法規
應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用法》。《信用法》的出臺,可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法可依,為各部門、行業和地區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法律依據。《征信業管理條例》雖解決了征信業發展中無法可依的問題,有利于加強對征信市場的管理,但其中對于中小企業征信沒有具體的規范說明。因此我國應及早對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建設方式進行設計,著手建立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信貸的相關法律,其中應包括規范中小企業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使用、共享、保護等內容。繼續推動有關部門加快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的立法工作,讓市場主體和監管主體有法可依。
(二)完善央行征信平臺,發展民營征信機構
我國應繼續將央行的征信系統作為整個社會征信體系的基礎設施,同時使各地區的征信系統與全國征信系統實現有效對接,力爭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推動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擴大數據庫覆蓋面,提高數據庫服務水平。另外,各級政府應協調工商、財政、稅務、質監、司法等有關部門積極參與配合,聯合建立數據齊全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及查詢便捷、透明公開的信用信息查詢系統。大力扶持發展民營征信機構。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場認同度和影響力的企業機構,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條件發展新業態征信機構,促進征信市場多元化發展。
(三)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征集、信用評級系統
規范信用評級機構行為,完善信用評級標準。結合當地中小企業的特點和信息分布情況,確定采集指標體系;采取數據報送、直接征集、信息系統聯網共享等多種方式征集信息,實現信息的持續更新。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征信機構等要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利用中小企業數據庫,建立符合當地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分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和信用評價結果的應用,搭建多渠道、多形式的政銀企融資推薦對接平臺,推動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在金融服務、扶持資金發放、行政審批等方面對守信中小企業給予傾斜支持。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的電子商務,使得中小企業的行為公開透明、所有數據都被記載。可以嘗試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建立一套科學、嚴密、合理的中小企業互聯網征信系統。
(四)加快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建設
進一步形成發展改革、財政、稅務、工商、海關、司法、銀行、保險、企業及有關中介機構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機制。加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制度、失信企業公示制度等信用監管制度。對誠信企業在融資授信、證照年檢、招投標、產品廣告投放等方面給予支持;對那些有不良信用、屢次失信的企業實行部門間聯網查詢備案,并定期予以披露。同時,政府部門也要根據這些不良記錄凍結被執行人的銀行賬戶或劃扣資金;限制高端消費;阻止被執行人出境;在企業評級、工程招標以及其它商務活動中給予限制處理等。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五)引導中小企業建立內部信用管理制度
聯合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中介征信機構,多渠道開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宣傳,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意識,引導中小企業提高對外披露信息的真實性、規范性。把誠信守信當作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予以培養,提高企業的守信意識;提高企業信用風險防范能力,提升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推動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財務管理、采購銷售、產品質量、法務人事等方面建立健全信用制度。
(六)加強中小企業征信行業監管
一是加強政府各部門的信息溝通,突出人民銀行信貸征信業監管主體地位,以防止對中小企業征信行業的多頭重復監管和避免監管真空。二是對中小企業征信機構市場準入和退出、定期向社會公告征信機構名單、對征信業務活動進行常規管理,構建征信監管框架。三是加強中小企業征信行業自律,維護征信行業的有序競爭。成立企業征信行業協會,制訂征信行業規劃和從業標準以及行業的各種規章制度;協調行業與政府及各方面的關系;加強業內從業人員培訓、資格認定及執業規則的制定等。
[1] 劉堯飛,沈 杰.基于系統分析的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6(1):47-54.
[2] 王仁厚,韓雨霏.加快推進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的思考[J].征信,2016(1):46-48.
[3] 馬文霄.我國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實踐與改進建議[J].征信,2015(1):43-48.
[4] 民建湖北省委員會.加快推進湖北社會征信體系建設的建議[J].世紀行,201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