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經濟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2)
中職“導師+任務+競賽”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研究
陳勝藍
(福建經濟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來,我國在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各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障礙和問題。本課題調研了福建省60多所中職校,從中職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發展現狀、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研究的意義、創新創業人才孵化存在的問題和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的實踐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對中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具有重要作用。
中職生;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雁陣理論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在中職教育中,如何運用合適的載體和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畢業生能成為企業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是新形勢下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校人才培養的新方向和新趨勢,所謂“創新創業人才”,是指具有創新創業思維與視角,能夠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發明新事物和開創新領域能力或潛質,具有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1]
(二)創新創業能力界定
對于創業能力的具體維度,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劃分依據和內容。Man將創業能力分為6個維度,即機會能力、關系能力、概念性能力、組織能力、戰略能力和承諾能力。唐靖等學者在Man的基礎上指出創業能力是包含機會識別與開發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的兩階6維度概念[2]。課題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創新創業能力分為通用技能和專業技能兩個維度。其中,通用技能包括機會識別能力、抗壓受挫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所有創業者都需具備的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則應專業不同而異。
(三)中職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全國各中職學校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2010年3月,寧波經貿學校創辦了創業教育孵化基地——“創業一條街”。商鋪以項目招投標的形式,由學生自由參與競標,中標者獲得創業店鋪的經營權。甬江職高借鑒了雁陣理論,即通過頭雁的帶領,引導和激勵后面雁群的飛翔。2013年1月,鎮海職教中心被批準為浙江首批省級中職學生創業教育基地,其“三創教育”及“三創基地”模式摸索出一條中職生創業新途徑。福建省中職校創新創業教育目前正逐步發展起來,據本課題的問卷調查結果,在接受調查的省內六十多所中職學校,迄今為止有開展過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學校比例為 69.17%。
首先,當前國家出臺重要文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省響應國家號召,為打造福建經濟增加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具體措施,全面積極推進創業創新建設,而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研究在中職學校的開展非常必要,因為中職學生的主體多為農村生源,他們畢業后的去向基本為頂崗就業和繼續升學。本研究是對這一現實要求的理論回應。
企業在實施精益生產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精益生產的實施結果,主要包括人員因素、精益技能及組織管理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等三大方面。在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對精益生產的實施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企業卻常常會忽視。本文主要針對LP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分析,找出影響實施最大的因素。
其次,中國職業教育需要培養學能致用、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人才。可是,如何讓學生所學的專業技能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如何讓學生在畢業達到培養目標,成為市場需要的人才?如何讓學生在畢業后的職業生涯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職業教育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本課題期待能夠為這些問題盡自己的一份力。另外,在整體大環境就業難的情況下,通過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研究尋求中職學校的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
據課題調查結果,福建省各中職學校在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各種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一)學生年齡相對偏小,素質參差不齊
根據《公司法》規定,注冊公司的法人代表有年齡限制,要求18周歲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而大部分中職畢業生剛剛畢業時不足18周歲,暫時無法由本人注冊公司。另外,中職生的素質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相當一部分學生抱有失敗者的心態,對未來和前途缺乏信心,學習目標不明確,得過且過。
(二)缺乏適合中職生特點的創新創業教材
縱觀市面上常見的創新創業類教材,其受眾主要是面向高校學生,理論性太強,針對性不夠,不符合中職生的學情。由于受到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的桎梏,中職生群體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和學習需求有特殊性,他們傾向于圖文并茂、著重技能類的教材。
(三)缺乏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齊備的創業導師
(四)缺乏層級式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
由于福建省中職校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大多數學校在開設課程時僅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南》等相關課程簡單帶過或自學為主。許多中職校在整個人才培養階段實行的是“大鍋飯”教育,沒有針對每個階段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側重點設計,缺乏層級式的培養體系,忽略了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習需求。實際上,在新生入學、老生教學和畢業生指導等不同階段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和實踐能力是不同的。
(五)缺乏創新創業資金扶持和實訓孵化基地
在課題調查研究中,不少中職學校都談到由于受到學校場地規模、專項資金不足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不認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學校在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活動時常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特別是高校可以提供的孵化基地和創新創業扶持資金多數中職學校都無法解決。而選擇了企業作為合作實訓平臺的,企業由于自身的原因考慮并不歡迎老師和學生等“外人”深入了解和參與公司的運營情況,導致學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式雙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本課題認為,中職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應定位在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和實踐教育上。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全面激活學生的知識潛能。下面以福建經濟學校為例,重點介紹我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方面的實踐和取得的成效。
(一) 采用雁陣理論帶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針對中職生素質良莠不齊的狀況,學校采用雁陣理論,實施分層次創業能力訓練。在創新創業課外教學活動中,采用創業團隊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例如通過學校創新創業先鋒“營銷協會”塑造創業型頭雁,形成一支創業團隊,由他們帶動其他相關專業學生加入創新創業隊伍中來。校園還設立了每月一次的“創業集市”,將創新創業教育推廣到全校師生。
(二)開發適合中職生需求的創新創業教材
由于中職生的年齡和綜合素質與高校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差異,中職校需要編制符合中職生需求和特點的創新創業教材,并建立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課程群,引導學生在跨學科專業知識學習中,獲得創新創業必備的交叉學科思維方式,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三)加強創新創業導師隊伍梯度建設
中職校可建立創新創業導師庫,一方面加大力度培養現有的創業教育類基礎課程師資力量,給予一定的創業實踐機會和創業師資培訓以提高教師們的授課水平,他們主要面向的授課對象是一年級新生;另一方面,可聘請優秀企業家和有過創業經歷的人士主要來擔任二三年級學生的導師,既可以邀請創業成功人士來分享經驗也需要邀請創業失敗者來總結挫折。我校在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方面非常重視校友資源,積極吸收校友中的創業者通過專題講座、座談會、案例研討和創業論壇等多種形式來參與學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孵化。
(四)構建層級式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
課題組根據中職生的特點,借鑒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和浙江同濟職業科技學院的做法將中職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大致分為四個層次,按照“有創新創業的意識” →“有創新創業的興趣”→“有模擬創業的經驗”→“能夠嘗試創業”難度依次提高。在學生入學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教學環節,有針對性地設置創新創業人才孵化內容,例如在一年級新生中注重創新創業意識的啟發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展全校性的“啟萌計劃”;二年級學生結合專業教學實習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在不同專業設置具有專業特色的“起航班”;三年級學生可通過參與學校“飛翔班”的甄選,在畢業頂崗實習階段由學校和企業聯合提供孵化場所嘗試創業,實現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達到孵化目的。
課題組提出了“導師+任務+競賽”創新創業人才孵化模式,通過該平臺可以實現以下培養目標:普及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通過創業成功的案例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樹立學生創業的信心;通過營銷協會、校園易棧、校園咖啡屋和電商眾創空間等學校創業社團和創業基地,采用任務或項目形式由導師帶領學生共同模擬創業,使學生具備創業初體驗;最后,通過創業導師指導和創業孵化,引導部分學生能夠真正獨立創業。在評價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成果時,采用舉辦創新創業挑戰賽、對抗賽、產品推介大賽,結合企業方評價和訪談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價和調整。
(五)創建中職創新創業聯盟共享人才孵化資源
為解決中職校普遍存在的創新創業場地、資金和資源限制等多方面問題,可借用當下熱門的“共享經濟”思維,建立地區甚至省級中職創新創業聯盟,共享導師、共享項目、共享孵化基地,每個學校都共享所獲得的資源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創業資金扶持這塊,通過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校友捐助和校企共建等多種引資形式設立學生創業小額貸款項目拓寬資金渠道,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多元資金支持[1]。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和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需要學校、企業與社會協同創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機制,共同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孵化的良好環境。[3]
[1] 尹喜.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J].臨沂大學學報,2015(4).
[2] Man T W Y.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 / 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A qualita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 3):235-254.
[3] 劉艷,閆國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國大學教學,201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