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凡,曹艷秋,朱曉敏
手機APP在獨立學院大學生中的使用情況及影響分析
喬 凡,曹艷秋,朱曉敏
當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APP得到了迅速推廣。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交。文章從獨立學院大學生使用手機APP的情況著手,分析了APP對獨立學院大學生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旨在能夠引導獨立學院大學生恰當利用手機APP來豐富大學生活,拓展學習內容及形式。
手機APP;獨立學院大學生;使用情況及影響
在智能手機普及,用戶海量增長的今天,手機APP隨著智能手機迅速打開市場,滲入人民生活,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尤其是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交。本文以大學生為主體,通過對南京四所獨立學院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了解獨立學院大學生對手機APP的使用情況,總結和歸納使用手機APP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影響,最后針對消極影響提出完善對策。旨在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手機APP合理有效的部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形式。
為更好了解獨立學院大學生使用手機APP的情況,本文對南京四所獨立院校分次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對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及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的大學生。
調查方法:將電子調查問卷在網上發布,根據問卷的反饋情況以及問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最終回收了163份調查問卷。除此之外,我們還對其中的23人進行了深度訪談,主要對其使用各類型APP的時間和手機中各類型APP的數量進行具體統計。
調查內容:問卷涉及手機APP在獨立學院大學生中的使用情況,其中包括大學生最常使用的手機APP類型、大學生使用APP時間段、大學生對各類APP依賴程度以及使用或者放棄一款APP的原因等。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常用手機APP類型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大學生最經常使用的APP有社交類、影音類和購物類三種,其使用率均處于60%-70%;其次就是學習類、游戲類和工具類APP,使用率處于45%~50%。從時間上看,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2小時以下的占11%,2~5小時的占33%,5~10小時的占37%,更有19%的被調查者表示使用手機APP時間超過了10小時。就APP的使用數量來看,我們發現有11%的人少于10個,10~15個的占24%,15~30個的占44%,30個以上的占21%。
另外,通過深度訪談我們了解到,大學生使用手機APP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20:00~01:00。但不同類型APP在使用具體時間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以社交類APP和學習類APP為例:大學生每天使用社交類APP的時間在1~6小時不等,而使用學習類APP的時間基本小于1小時,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花超過2小時時間在學習類APP上。
(二)使用社交類APP的情況分析
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大學生使用較多使用的社交類APP為QQ、微信和微博。學生、老師利用QQ進行交流溝通,獲取信息的情況也十分常見。
為了更詳細地了解社交類APP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據的地位,我們首先調查了大學生使用社交類APP的時間,發現有9%的人使用時間小于1小時,26%的人使用時間在1~2小時之間,35%的人使用時間在2~5小時之間,有30%的人使用時間在5小時以上。可見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社交類APP的時間偏多,對社交類APP有一定的依賴性。其次,我們調查了大學生手機上社交類APP的數量,發現有48%的人手機里有5個社交類APP,31%的人少于5個,21%的人多于5個。在大數據調查中,大學生手機中正常有10~30個APP,也就是說,社交類APP在大學生的手機APP中,比重接近20%,結合大學生使用社交類APP的時間,不難發現社交類APP在手機APP中處于比較重要的位置,未來的教育模式可以把學習和社交類APP進行融合,比如利用社交類APP進行互動學習,利用文件傳輸功能進行學習資源的互換等。
(三)使用學習類APP的情況分析
在調查大學生使用學習類APP的有關情況時,同樣從大學生使用學習類APP的時間及手機上學習類APP的數量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語言類學習軟件占36%,考試類占23%,在線學習類占9%,課表類占29%以及其他軟件占3%。由數據可知,大學生選擇學習類APP主要是為了增強語言方面、應對考試以及方便查詢課表。另外,結合學習類APP使用情況以及是否愿意接受教師網上布置作業兩項調查,發現在線學習類的比重明顯小于其他種類的學習軟件。說明線上學習類APP目前還有較大空缺,且現存的此類APP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當前大學生對于使用手機APP進行在線學習這一理念還不夠明確。關于線上學習,我們還橫向開展了對在校大學生是否接受學習類APP輔助教學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2%的被調查者同意教師使用APP發放教學資料、布置作業及在APP上完成作業,說明學生對線上教學的潛在需求較大。
通過對大學生使用學習類APP的時間長短及分布時間段整合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使用時間在1小時以下占74%。使用時間在1~2小時和2~5小時之間的均為13%,5小時以上的幾乎沒有。大多數大學生花在學習類APP的時間與花在手機APP的時間相比微乎其微,使用的效率自然也不會高。這一結論在調查使用學習類APP的時間段時也得到了印證:平時經常使用學習的占21%,考試前或者考證前的占57%,老師提醒才用的占22%。自主使用學習類APP地比重很小,大多數是在被動情況下才會使用,這說明大學生目前無法正確高效的利用APP來提高自己。其次我們也對大學生手機中學習類APP的數量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習類APP數量3個以下占39%,3`5個占39%,5~8個占19%,8個以上占3%,其中5個以下的學習類APP占據了較大比重,這個比重看似和社交類APP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結合大學生在學習類APP的使用時間以及對學習類APP的使用時間段上來看,學習類APP在APP大軍中并不是很受大學生的青睞。但是這是因為大學生還沒有正確地認識學習類APP對自己學習上的幫助,這就需要學校和老師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引導,利用學習類APP讓大學生了解自己可以從APP上獲得更多與自己的學業相關的知識,了解APP學習與課堂教學的不同點,發現APP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夠讓學習類APP與學習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一)大學生使用手機APP的時間段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的影響分析
大學生使用手機APP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20:00~01:00之間,此類行為容易導致學生睡眠不足,課堂學習效率低,嚴重影響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另外從部分學生課堂表現反饋的信息看,手機成為課堂“亮點”已經是一種極為普遍情況,大部分學生和教師也都心照不宣地選擇接受現狀,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教師通常不會出言制止。少部分有禁止課堂使用手機要求的教師,面對人數眾多的課堂“低頭族”屢禁不止的情況時也會選擇妥協。學生低下的自控力和教師的無能為力使得課堂淪為重災區,形成低自控力學生不愿學——教師積極性降低——愿意學的學生學不到足夠知識的惡性循環,影響教學效果。
(二)社交類APP對獨立學院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分析
現代社會中社交網絡發展十分迅猛,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幾乎成為了大學生手機APP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來看這些社交工具的流行的確給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帶來了便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調查數據顯示,81%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并不在意打開一個APP原因,社交類APP在學生生活中早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有如附骨之蛆消耗著學生的空余時光,使大學生能夠使用的時間趨于碎片化,真正沉淀用于學習研究的時間越來越少。同樣,社交類APP的頻繁使用,必然會導致的問題就是面對面的交流變少、社交能力下降,成為不折不扣的社交低能兒,給學生畢業工作融入社會增加了空前的難度。
(三)學習類APP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的影響分析
針對學習類APP,我們發現大學生手機中像“百詞斬”,“扇貝單詞”這種有效幫助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類APP使用率達到了36%,與其他學習軟件使用情況相比占比較高,學生表示這類APP能夠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單詞學習更易接受。雖然如此但是大學生使用學習類APP的時間依然不多,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手機APP,尤其是學習類APP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模式多元化的重點。
(一)學校層面
從學校方面看,學校需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只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孵化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外,在大學生入學之際學校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專業介紹及本專業未來就業去向等會議,幫助大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從根本上使其明白學習的必要性。在“說服”類努力無效情況下,學校應采取必要強制手段,健全校規中關于課堂使用手機的相關規定,加強對課堂平時分扣減的貫徹力度。學校應該積極舉辦各種辯論賽、演講等活動,尤其是針對大一新生,在他們剛離開高中,還沒有很大程度地依賴手機APP帶來的那種假象的社交滿足感時,讓他們積極投身與現實社交中,與人交流,辯論,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既能夠讓大學生更多地接觸身邊的人,也能夠提升大學生自身的能力。
(二)教師層面
從教師方面看,讓學生告別手機吸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課堂更具魅力,而這一點需要每一位教師的辛勤努力,認真備課上課,傳道授業的同時寓教于樂。另外,教師可以在結合課堂與手機APP上做出一些新嘗試,引導學生了解手機APP正確用途,比如上課時拋出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利用手機APP去查詢答案,從而調動大學生使用手機APP學習的積極性。此外,老師也可以在課時足夠的情況下,準備一些與課堂有關的素材,讓大學生針對這些素材在課下做一些準備,并在下次上課時在講臺上陳述自己的觀點給其他同學聽。
(三)學生層面
從學生方面看,學生由于身份職能限制,對于處于平等地位的同學更應采取說服的方法規范其行為。對于富有正義感,希望在此類問題中做出努力的學生,可以集合成立相關部門、社團,并定期舉辦宣傳教育類活動,學校應給予鼓勵和支持。另外,學生該從自身做起,樹立遠大目標,杜絕課堂低頭族,合理安排休閑學習時間,以此輻射周邊,在其他同學中起到“正”的引導作用。
本文通過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對手機APP的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總結了手機APP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消極影響,最后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提出完善對策,以期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手機APP合理有效的部分,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形式。
[1]趙欣玢,趙蓉.社交與學習:手機APP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現狀及需求分析-以武漢市大學生為例[A].2015.
[2]廖圣清,易紅發.大學生APP使用狀況調查——基于上海的實證研究[A].2016.
[3]金星彤,石雨涵.高校校園“拇指文化”影響情況分析—基于全國50所高校大學生APP使用情況調查[A].2015.
[4]廖環聰.我國大學生手機APP使用現狀調查.2015.
[5]肖元濤,張磊磊,黃煒.手機APP對大學生日常行為影響的調查研究——以江蘇大學為例[A].2014.
G641
A
1008-4428(2017)03-106-03
大學生創新基金(2016029YB)。
喬凡,女,江蘇宿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曹艷秋,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河海大學商學院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
朱曉敏,女,江蘇泰興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