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到:“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社區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社區配套幼兒園更是我國幼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也明確指出:“把小區配套幼兒園一律辦成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園。”然而,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社區配套幼兒園的文化建設明顯存在家庭、幼兒園、社區脫鉤的問題。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得以產生與發展,“和”意為和諧、和平、祥和;“合”意為結合、融合、合作,“和合”二字的結合,蘊含“多個獨立的要素在沖突和融合過程中逐漸兼容,共存并處”的理念。幼兒園作為幼兒家庭和幼兒生活社區的樞紐,三個要素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尤其是作為小區配套幼兒園,家、園、社區三者的聯系非常緊密,交流的機會也非常多,同時也不可避免會產生一定的沖突矛盾,因此,在社區配套幼兒園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創造“家、園、社區”三位融合的教育文化環境就顯得尤其重要。
基于對“和合文化”的理解和幼兒園的實際情況,我們重新定義了我們幼兒園的“和合文化”,“和”指和諧、和樂、和睦;“合”指合心、合力、合作。其中“和合”包括多方面的聯系,幼兒園與社區之間、幼兒園與家庭之間、家庭與社區之間、領導與領導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兒童之間等等,這多方面下的“和合”形成一股“和合”之力,產生“1+1+1>3”的化學作用,有力地推動社區配套幼兒園的教育文化建設。
一、社區加強建設,提供社區配套幼兒園優質的共存環境
社區加強自身建設,既是優化和整合已有的教育資源,還是為配套幼兒園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早在建園初期,幼兒園與社區的關系并不密切,甚至遭到排斥與抗拒。社區質疑幼兒園教育,抗拒與幼兒園有任何合作,兩者的關系不“和”,力量不“合”。在“和合文化”理念指引下,我們逐步改善兩者的關系,從質疑到信任,從抗拒到合作,共同塑造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我們將社區打造獨立性與開放性并存的教育生態環境、重視社區教育和文化生活等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壯大教育志愿服務團隊三個方面作為落腳點,展開社區建設,提供社區配套幼兒園優質的共存環境。
1. 打造獨立性與開放性并存的教育生態環境
社區通過合理規劃,為社區配套幼兒園打造優質的教育生態環境。首先,社區應按照規范標準建設獨立的園舍辦學空間,選取適宜的地理位置,園舍布局合理。其次,社區應積極規劃、搭建開放性的教育資源,配套一定的文娛場所(健身場館、圖書館等)、綠化帶等。最后,配套幼兒園與屬地周邊的教育資源(幼兒中心、托管所、學校、教育機構等)形成核心輻射帶,擴大幼兒教育的空間,打造開放、接納、共融的教育生態環境。社區加強教育生態環境建設,不僅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居民,進一步改善社區環境,還優化整合了社區的教育資源,為社區配套幼兒園營造優質的發展環境。
2. 重視社區教育和文化生活等精神文明建設
社區是幼兒生存和成長的地方,它的精神面貌對幼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街道、社區應與配套幼兒園緊密聯系,為保障園區安全,監管食品安全,結對幫扶困難家庭,殘障兒童教育提供支持和幫助。其次,社區定期發放宣傳材料、利用幼兒園教育資源定期舉辦“育兒講座”、開辦“社區教育公益課堂”等。這些活動能有效地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較好地指導家長掌握育兒方法、幫助家長了解親子教育的意義。最后,社區與配套幼兒園合作互動,舉辦“六一藝術表演展”“社區敬老服務日”“社區手工義賣活動”“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等多樣化的特色文化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文化生活,滿足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還為幼兒提供了文明生活的土壤。
3. 壯大教育志愿服務團隊
社區配套幼兒園作為社區教育的重要成員,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園的教育。一方面,社區以幼兒園的教師團隊作為基礎,努力面向社區居民進行教育志愿服務團隊的招募,另一方面,社區可以招募家長作為志愿者。對于含有配套幼兒園的社區而言,幼兒家長占社區居民的比例較大。幼兒家長往往以志愿者的身份積極為幼兒園服務,提供活動策劃、團隊組織、資源補給等服務。這些家長志愿者來自不同的職業崗位(如警察、醫生、教師等),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他們也逐漸成為教育志愿服務團隊的中堅力量。社區建立和壯大教育志愿服務團隊,不僅深入挖掘社區的教育人才資源,實現社區教育人才資源的儲備,還在社區中樹立家、園、社區共育的觀念,營造和諧、向上的幼兒教育氛圍。
二、社區配套幼兒園主動建設,創建“家、園、社區”交流平臺
社區配套幼兒園作為“家、園、社區”三位共融共育的中心,對促進社區、家庭的交流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促進家、園、社區的和諧,形成和樂、和睦的氛圍,達到合心、合力、合作的目標,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家、園、社區交流平臺。社區配套幼兒園主動落實教育文化建設,爭取多途徑、多手段創建“家、園、社區”交流平臺,具體可以從選擇多樣化的交流切合點,豐富家、園、社區交流的路徑以及制定簡單有效的交流保障制度三個方面來實現。
1. 選擇多樣化的交流切合點
社區配套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建設、課程活動、教學科研等均是家、園、社區交流的切入點。一方面,配套幼兒園可以邀請家長進園。家長利用空閑時間,共同參與課室主題墻的布置,參與美工區的勞作活動;家長根據自身專業背景的優勢,可以把專業宣傳帶進幼兒園課堂,如用電安全、運動安全、衛生習慣養成等;甚至是嘗試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促進幼兒園教師的成長。另一方面,幼兒園可以結合課程活動,邀請社區綠化維護人員進行園區生物角的種植方法分享,或者科普社區綠化帶的植物。這些延伸性很強的交流內容,為家、園、社區合力開展文化建設,提供豐富多樣的切入點。
2. 豐富家、園、社區交流的路徑endprint
社區配套幼兒園借助信息化手段、特色課程、家長委員會、實踐活動等途徑,為家、園、社區合力開展文化建設提供更多交流的可能。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家、園、社區信息互動不僅可以采用家園合作創辦園刊,開設幼兒園網站等,還可以借助移動技術,運營微信公眾號,介紹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定時更新幼兒成長動態,推送家、園、社區的活動信息。
3. 制定簡單有效的交流保障制度
一方面,社區配套幼兒園可以借助節日、特色活動為契機,與家長、社區一起參與計劃的討論與制定。例如在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里,針對節日特色組織傳統文化活動,邀請家長、社區共同參與,多提建議,合力策劃、布置和組織。另一方面,幼兒園增設與家庭、社區之間的交流記錄冊,增設意見信箱,方便及時地溝通,構建和諧、和樂、和睦的氛圍,家、園、社區合心合力,共同合作為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家庭參與建設,促進家、園、社區共融共育
家庭教育是幼兒成長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幼兒園與社區聯系的重要紐帶。有些家長也許會質疑幼兒園教育的專業、抗拒新教育思想、固化自己的舊傳統思維,因此,讓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文化建設,支持社區文化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家、園、社區的三位融合。
1. 借助社區文化活動,創設家、園、社區合作機會
幼兒園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定期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家長講座、育兒經驗交流活動等,創設家、園、社區合作機會,提升家長自身教育水平。社區與幼兒園合作互動,舉辦“育兒知識競賽”“育兒教育沙龍”等活動,不僅使提高了家長自身育兒能力,更新育兒觀念,還能更好地改善幼兒家庭教育,實現家、園、社區合力營造良好文化環境的目標。
2. 借助家長委員力量,引領家長、社區信任幼兒園
家長委員是家庭、幼兒園、社區共融共育的橋梁,是幼兒園開展工作最得力助手。著力發揮家長委員主動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點帶面引領家長、社區信任幼兒園。如主動做好家長、社區的解釋工作,主動按本班家長的特長、專長分工分派任務,主動組織家庭小組活動,主動提供資源為幼兒園和社區服務,協助組織家庭教育網絡論壇,協助創建班刊園刊。
3. 借助幼兒園的親子教學活動,拉近家、園、社區距離
通過形式多樣的親子教學活動,如“親子制作”“親子游園”“親子讀報”“親子表演”“親子探索”等,不僅有效發揮幼兒園自身環境的教育功能,還能促進家、園、社區共育,增強家長對幼兒成長的參與度。借助“主題評價表”“幼兒成長檔案”“家園園地”等手段,幼兒園與家長、社區保持交流互動,及時了解幼兒的成長變化和發展動態。
責任編輯 黃博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