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華
數學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理性思考能力。教師應該對小學生數學學習中常見的不良習慣進行準確觀察分析,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糾正錯誤,養成科學的解題習慣。
一、小學生數學學習中常見的不良習慣
1. 缺乏數學理論思考
一些小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時,不會科學運用數學思維,學生不能運用教師教授的數學理論和規則進行實際運用。例如,學生計算69+1660÷(55+45×8)時,小學生憑感覺聯想到題中55和45的特殊性,因此運用了湊整法,先將兩者相加得出100,當然導致結果錯誤。其實在講授四則運算時,教師已經將計算法則說得非常透徹,學生也背得熟練,可是真正做題時卻將其忘在腦后。很顯然,這里學生并非因為馬虎,而是思考方向不正確,根源是思維方面存在缺乏數學理論思考的不良習慣。當出現湊整這樣的較熟悉的數學情境時,小學生經常忽視具體環節上的數學理論而導致整個試題的失誤。
2. 思維懶惰和松懈
小學生思維出現惰性較為普遍,因為受年齡限制,學習自覺性不強,自我約束力差,聽課、參與課堂活動、做作業時主要依賴教師的布置和強制,往往急于求成。遇到有些難度的問題,學生愿意求助于其他同學的提示和教師的點撥,注重答案是否正確、作業是否完成,卻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主動學習的意識,缺乏深入思考數學理論的精神。小學生思維懶惰的不良習慣,很大程度是應試教育的副產品,因為傳統教學中,小學教師為提升考試成績,不相信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數學課堂上以教師講授和灌輸為主,不放心將課堂歸還給學生,沒耐心和信心開發小學生的數學潛能,直接把答案和過程教給學生,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嚴重依賴,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鍛煉。
二、小學生數學思維常見不良習慣的解決策略
1. 審題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認真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和關鍵,看題和讀題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分清哪些是必要條件以及條件和問題的關系,讓學生自己在腦海梳理出一個結構,為解題做足準備。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有不同要求,高年級可要求讀題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題目讀順,低年級可用手指逐字指著讀,養成指讀兩三遍的習慣。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仔細讀題,了解題意,然后分析題目結構,梳理清思路,在這個基礎上再解題。在做一些計算題目時,要求學生不要馬上整體計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簡便計算,低年級的數學題大多都是以圖畫和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的,要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進行圖文結合觀察,不忽略任何有效隱形條件。
2. 解題方法,優化解題過程
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總覺得事倍功半,在題海中翻騰卻還不會掌舵,原因在于學生大都在解題時往往滿足于做出題(重結果),而對于自己是否掌握了有效方法從不考慮(輕過程),作業中的缺點頻頻,如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等,這種現象表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所以一方面,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用積極心態分析自己錯題,并回憶自己的解題過程,找出問題根源;另一方面,在學生出現解題方式陳舊單一時,引導學生學會變換角度看問題,創新思維,尋找最優方法。如一題多解,一種解法會對應一個學過的知識點,這樣一來可以復習知識,二來掌握不同解法,事半功倍;同時每一種解法又能解很多道題,然后學生可以自己對比,選擇一個較為簡便合理的解法,再把題目的每一種解法和結論加深拓展,既可看到知識點的相互關系,又可以訓練自己對知識點是否能夠靈活運用,為我所用,還可以梳理出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從左到右、從右到左、中間會師、轉化條件等,善于總結,掌握規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導我們去解決碰到的這類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對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尤其重要。
3. 解題結果,剖析錯誤原因
要使學生保證做題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就要堅持做到查漏補缺。小學生在解題時,出錯頻頻,大都由于審題不準,概念不清,忽視隱形條件,在相似情形下造成思維定勢,產生各種錯誤在所難免,即學生解題不能保證一次性正確和完善。學生必須做到在解題后反思和評價解題過程,驗證結論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可一些同學把作業當成任務,解完題目萬事大吉,頭也不回,無謂對錯,很多謬誤由此產生。所以再遇到相同的問題,可能會在同一個地方絆倒,應該高度重視。解題之后,要不斷地探究問題的知識結構和系統性。把問題所蘊含孤立的知識“點”,擴展到系統的知識“面”。最重要要讓這種思想深入人心,使學生通過不斷地鞏固和拓展,學會梳理知識結構,養成課后反思和概括的習慣。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