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丹玫
“五書”習字以《同步字帖》為練習材料,將課后寫字作業變為課堂作業。顧名思義,“五書”指的是:每節語文課課前預留五分鐘的書寫時間,以五行生字(詞)作為書寫數量的下限,運用五組書寫教學的策略,達成五個書寫作業的目標。
一、“五書”習字的策略
1. “3+2”課前寫字策略
眾所周知,寫字練習要想有成效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長期堅持。于是,筆者嘗試采用化零為整的方法,利用每節課的課前三分鐘(預備鈴響起后的課前準備時間)和開課的兩分鐘,組織練習寫字。每節課都定時定量,穩扎穩打,保證有五分鐘習字時間。一開始,師生一起對照著田字格的范字去觀察、描摹,必要時即場范寫一個,再選出一兩個學生的字來點評。五分鐘時間,只能寫七八個字。慢慢地,學生學會了快速觀察田字格里的范字,不需要教師逐字講解,寫字速度有所提高,五分鐘之內能寫六至八行字。
2. 分次練習與訂正策略
教師在設計堂上寫字作業時,運用 “2+1+1”練習策略。《字帖》中,每個生字后附一個描紅格和三個田字格。教師布置學生第一次描一個,寫一個,下一節課再寫第二個生字。剩下一個生字格就在復習本單元內容準備測驗前完成。實踐證明,分步完成寫字內容比一次性完成效果要好,更有助于學生識記字詞。
除了堂上的練習作業之外,有效訂正也是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措施。堂上寫字作業的訂正也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每節課先改前面的錯字,一字寫一個,第二天再一字改一個……如此類推,一個字一共訂正3至5次(數量由學生自行決定),也就是每個字的訂正都需要分幾節課完成,勢必橫跨了幾天,學生在這幾天之內都會與這個字照面。
3. “個別指導+共性分析”策略
在學生習字時,教師要加強巡視,同時進行診斷性批閱和指導性批閱。如在教學十一冊《山中訪友》一課時,教師巡視發現一行中有三個學生書寫“軀”字時,“身”字的一撇穿了頭,便立刻對全班同學進行書寫提示:“當‘身成為偏旁的時候,就會變得謙虛,收起穿頭撇,騰出位置給右邊的‘區字。”在教師的提示下,寫錯的學生都改正過來了。
4. “保底不封頂”限量策略 與“1生1字1表揚”評價策略
每個學生寫字的水平有差異,寫字速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和學生一起商議采用“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的策略,定出寫字的最低下限:每次不少于五行,寫得快的學生可以多寫一些——寫完“我會寫”部分,接著寫“詞語卡片”和“詩詞美文欣賞”;寫得慢的,就認認真真地寫好這五行字。
在隨批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多以鼓勵為主,努力做到說批閱的每個學生最少有一個字是受到肯定的。寫得好的作品,教師會復印出來,粘貼在學習園地上,或者即堂用投影展示給大家看,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五書”習字的成效
經過兩年的實踐,我發現本班學生的書寫水平和生字詞掌握情況有了較明顯的進步。
1. 化零為整,變“廢”為寶。“‘3+2課前寫字策略”充分利用了課前準備的時間,變“廢”為寶;同時練字又有助于學生平靜內心,準備上課,可謂一舉兩得。由于每節課寫字時間不長,學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習字的效果好。正由于耗時不多,利于長期堅持,形成常規,滴水穿石,繩鋸木斷,一段時間下來,效果便非常明顯。此外,借助集體和榜樣的力量,學生會更主動認真地投入練習。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既減少了寫字的數量、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又大大提升了練字的質量。
2. 循環反復,強化鞏固。運用“‘2+1+1練字策略”和“‘1+1+1訂正策略”,符合學生的學習記憶規律。引導學生連續幾天進行練習與復習鞏固,將短時記憶轉化成中長時記憶,生字的掌握情況會更加牢固,重復出錯率大大減少。
3. 關注過程,反饋及時。堂上完成生字作業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個別指導+共性分析策略”使寫字作業的效果更顯著,針對性更強,操作起來也更方便。每節課重點巡視一兩行的孩子,既關注到個人,又照顧了全體,指導和評價更及時到位,同時也更能發揮寫字作業的效用。
4. 分層保質,鼓勵為主。“保底不封頂”限量策略能關注個體差異,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產生滿足感。而“‘1生1字1表揚評價策略”則讓每位學生都有獲得贊揚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寫字帶來的喜悅,從而對比較枯燥的寫字作業產生興趣。
責任編輯 王思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