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南通瑞慈醫院手術室,江蘇 南通 226010)
對行23 G 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效果探討
吳 丹
(南通瑞慈醫院手術室,江蘇 南通 226010)
目的:探討對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南通瑞慈醫院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1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54例)和常規組(45例)。在圍手術期內,對常規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對試驗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視力改善率、術后眼部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最佳矯正視力。結果:試驗組患者的視力改善率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術后眼部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與常規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中最佳矯正視力>0.2的患者占比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臨床效果理想,能夠改善其視力,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強化式護理;視力改善
玻璃體切割術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眼科治療手術之一。近年來,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該術式具有創傷小、手術用時短、術中無需對鞏膜進行縫合、術后患者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用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黃斑裂孔、黃斑前膜、眼外傷性玻璃體積血、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眼部疾病均可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2]。有研究指出,對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效果良好。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效果,筆者對在南通瑞慈醫院接受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124例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南通瑞慈醫院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1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124例患者中有男56例,女68例;其中有右眼發病的患者61例,左眼發病的患者63例;其中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的患者有4例,為局部麻醉的患者有83例,為局部麻醉+強化麻醉的患者有37例;其年齡介于12歲至76歲之間,平均年齡(42.85±3.52)歲;其手術的用時為30~145 min,平均手術用時(82.85±5.67)min;其中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52例,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患者23例,黃斑裂孔患者21例,玻璃體混濁患者9例,眼球穿通傷患者16例,外傷性晶狀體脫位患者3例。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這124例患者分為試驗組(54例)和常規組(4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麻醉方式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為這兩組患者均采用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1)切開眼瞼后,在距角膜緣3.5~4 mm的鞏膜上,使用23 G套管穿刺刀進行鞏膜穿刺,使穿刺部位形成玻璃體切割通道。2)進行視網膜鋪平治療或玻璃體切割治療。完成治療后,將玻切頭、導光纖維和注液管拔出。在顯微鏡的引導下,使用齒鑷將23 G套管穿刺刀的外套取出。3)使用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點。使用酒精棉球對眼瞼部位進行擦拭消毒。在結膜囊內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在術后,對術眼進行遮蓋。
在圍手術期內,對常規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協助其進行術前準備、對其進行并發癥護理等。對試驗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護理方法如下。
1.3.1 進行手術室環境及手術設備的準備 在術前,護理人員在術者左腳的位置放置顯微鏡腳踏,在術者右腳的位置放置玻璃體切割機腳踏,然后在兩個腳踏中間的位置放置激光腳踏[3]。正確連接手術設備的電源線及管路接頭,檢查術中需要用到的醫療器械是否能夠正常運轉,檢查氮氣系統的氣密性,調節顯微鏡的聚焦、放大倍數及亮度。將手術室內的溫度、濕度及燈光亮度調節至適宜范圍,將眼部照明區的燈光亮度調節為中等亮度[4]。
1.3.2 進行術中所用藥品的準備 在術中,需要對患者進行眼內灌注,因此應提前將灌注液配制好。配制方法是:將0.4 ml的鹽酸腎上腺素加入至500 ml的必施平衡鹽灌注液中,充分搖勻后備用[5]。對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應為其配制特殊的眼內灌注液。配制方法是:將4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和0.4 ml的鹽酸腎上腺素加入至500 ml的乳酸鈉林格液中,充分搖勻后備用。患者在術中可能用到的藥品還包括阿托品眼膏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6]。
1.3.3 進行術前護理 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可能會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為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并采用與其聊天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使其能夠保持放松的心理狀態。在手術開始前,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并再次核對其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床號、疾病類型、病史、過敏史、手術方式等)。確認無誤后,為患者連接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設備,記錄其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對患者的眼部進行常規消毒,為其鋪置無菌巾,然后使用濃度為0.1%的妥布霉素溶液對其結膜囊進行沖洗。在術中,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手術醫生匯報。
1.3.4 進行術中護理配合 在術中,護理人員應及時、準確無誤地將角尺、23 G套管穿刺刀等手術器械傳遞給手術醫生,并協助其對患者進行眼內灌注。
1.3.5 進行術后護理 在完成手術后,護理人員應及時清洗術中使用的器械(尤其是仔細清洗眼內鑷及眼內剪),并將器械上殘留的角膜組織、血跡徹底清除。對醫療器械管件的光纖部分進行收納和整理,避免磕碰管件光纖的頭端。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玻璃體切割機、冷凍機、顯微鏡、固體綠激光治療儀等手術設備的操作及維護方法。在上述設備出現故障時,應及時上報維修部門進行處理,以排除故障。在手術結束后,將23 G玻切套包放入醫療廢物垃圾桶,并將顯微鏡上的硅油徹底清除。為患者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必要時可遵醫囑應用阿托品眼膏對其進行治療。對患者的術眼進行包扎后,將其送回病房,并告知其家屬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6]。
視力改善的情況。在術后,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高于術前則為視力改善。2)眼部感染、繼發性眼底出血、玻璃體腔透亮及視網膜脫落等術后眼部并發癥的發生情況。3)最佳矯正視力。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并記錄其最佳矯正視力。
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視力改善率和術后眼部并發癥的發生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試驗組患者中有54例患者的視力有所改善,其視力改善率為87.10%;常規組患者中有45例患者的視力有所改善,其視力改善率為72.58%。試驗組患者的視力改善率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4.0582,χ2=0.0439)。
在術后,試驗組患者未發生眼部并發癥,常規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眼部感染,有2例患者發生繼發性眼底出血。常規組患者術后眼部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06%。試驗組患者術后眼部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4.0582,χ2=0.0224)。
在術前,兩組患者中最佳矯正視力>0.2的患者占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兩組患者中最佳矯正視力>0.2的患者占比均較術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與常規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中最佳矯正視力>0.2的患者占比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最佳矯正視力的比較[n(%)]
玻璃體切割術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眼科治療手術之一。相關的研究資料顯示,用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治療黃斑裂孔、黃斑前膜、眼外傷性玻璃體積血、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眼部疾病均可取得十分顯著的效果。有研究指出,對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臨床效果良好。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南通瑞慈醫院接受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124例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23 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的患者實施強化式護理的臨床效果理想,能夠改善其視力,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張向榮,李翠霞,楊小華,等.23 G玻璃體切割術的護理配合[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3(3):281.
[2]陳聰,陳彩芬,陳芳,等.手術室提高微創玻璃體手術連臺效率的管理實踐[J].護理學報,2016,23(20):16-19.
[3]Yin Jianhua, Gao Junxia,.23 G and other minimally invasive vit 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 of vitre ous hemorrhage nursing care [J]. Chinese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2015,25(9):254-255.
[4]買玉潔,魯方方.23 G 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黃斑裂孔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4):126-127.
[5]褚海琳,任永霞.微創玻璃體切除術對手術切口的影響及護理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6,34(1):81-83.
[6]王楠.25G微創玻切術聯合Resight非接觸廣角鏡治療黃斑前膜的手術配合[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z1):71-72.
R473
B
2095-7629-(2017)19-0244-03
吳丹,女,1988年2月出生,籍貫:江蘇如皋,南通瑞慈醫院手術室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眼科玻璃體切割手術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