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露露,朱孝秋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62)
對行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實施圍術期優質護理的效果考察
郝露露,朱孝秋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62)
目的:考察對進行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6年2月至10月期間在某院進行手術治療的81例大腸癌患者按入院時間的先后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1)。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治護結束后,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同時比較其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畢至腸功能恢復的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在進行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術畢至腸功能恢復的時間均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可顯著縮短其腸功能恢復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其康復。
大腸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并發癥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該病嚴重地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的方式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相關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對進行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可顯著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其康復。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本文對2016年2月至10月期間在某院進行手術治療的81例大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6年2月至10月期間在某院進行手術治療的81例大腸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1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介于56~79歲,平均年齡為(65.13±4.69)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齡介于55~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78±4.1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常規的健康宣教、切口護理、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及病房環境管理等。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進行術前護理 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收集其一般資料及病歷,根據其具體情況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以保證圍手術期護理的連續性。護理人員應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根據其性格、職業及受教育的程度,向其講解與其病情相關的知識、手術的優點及安全性,并向其介紹手術成功的案例,以幫助其疏導負面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減輕其對手術的恐懼感[3]。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護理人員應調節好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準備好手術所需的藥品和器械。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要向其介紹手術室內的情況、手術醫生、麻醉醫生等相關的工作人員,告知其在進行麻醉和手術的過程中需要配合、注意的事項,并幫助其擺好體位。
1.2.2 進行術中護理 在患者開始手術后,護理人員應輔助手術醫生完成各項操作,并注意保持動作的嫻熟、輕柔,避免發出過大的響聲,以免影響患者。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在患者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配合醫生為其留置引流管、關閉手術切口,并清點手術用品。
1.2.3 進行術后護理 在患者返回病房后,護理人員應幫助其采取合適的體位休息,并確認其手術創口無滲液和流血,其引流管密閉、穩固、通暢。護理人員在為患者更換引流管時,必須嚴格進行無菌操作,以防其發生感染。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病房的巡查,并密切監測、記錄其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和心電圖的變化情況[5]。護理人員應定期為患者進行手術切口消毒,并更換其切口的敷料。護理人員應尊重患者表達、釋放術后疼痛的權利,并對其進行安慰。對于疼痛難忍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遵醫囑為其使用鎮靜、止痛的藥物。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術后及早下床活動、及早飲水和進食,以便促進腸功能的恢復。另外,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縮肛鍛煉,以促進其排便反射的恢復。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同時比較其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畢至腸功能恢復的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的調查項目包括生活能力、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每項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提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護理前后其生活質量的評分、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術畢至腸功能恢復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均高于護理前,而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 ( 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對比 ( 分,±s)
組別 例數 時間 生活能力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觀察組 40 護理前 56.89±3.15 61.62±3.41 64.25±3.34護理后 88.91±5.83 86.72±5.31 87.12±5.14對照組 41 護理前 57.27±3.24 61.43±3.53 63.91±3.51護理后 71.51±54.3 74.85±5.32 73.52±5.24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術畢至腸功能恢復的時間均更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及住院時間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00%(2/40),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9.51%(8/41),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有調查資料顯示,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工作及學習壓力的增加、生活環境的惡化等都是大腸癌的重要誘發因素,也是導致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2]。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已經證實,對大腸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實施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對于改善其預后、促進其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進行的人性化、多元化的護理[3]。該護理方式可有效地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該護理方式要求護理人員充分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盡可能地減少護理工作中的缺陷,改善患者緊張和恐慌的心理狀態,以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促進其早日康復[4-5]。
在本次研究中,某院對接受手術治療的81例大腸癌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進行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畢至腸鳴音恢復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術畢至腸功能恢復的時間均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進行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實施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可顯著縮短其腸功能恢復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其康復。
[1] 曹其彬,胡三元.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15(8):615-618.
[2] 曹廣,陶振洲,伍冀湘.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在大腸癌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及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33(1):59-61.
[3] 張龍秋,張秋生,盛赟.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泌尿外科病人圍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5,7(15):872-875.
[4] 徐敏,徐靜.對結直腸癌手術病人開展舒適護理效果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8):1323-1324.
[5] 盧靜,張鵬年,孫琳.快速康復外科新理念在結腸癌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 5A):1225-1226.
R473.73
B
2095-7629-(2017)17-0264-02
郝露露,女,漢族,1989年10月出生,護師,安徽宿州人,學歷為本科,研究方向為臨床護理,工作單位為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無錫市第四人民醫院)腹腔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