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各行各業都在廣泛地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走上創新發展的新道路。高校作為培養國家人才的搖籃,德育工作也急需借助于互聯網這一技術工具,改變教育管理理念,尋求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與創新。本文基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結合高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分析德育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適應時代背景的德育發展新思路,促進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打造“智慧校園”。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德育 教育管理 智慧校園
在人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互聯網這一技術工具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互聯網+”這一新興熱詞,為各行各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工作就是以人為本,加大力度做好人的工作。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天堂,做好祖國下一代接班人的德育工作,是工作的重點。作為主抓德育工作的教師,應該時刻從黨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格外關心下一代人的成長與成才,促進人的科學發展。在高校教育中,傳統的德育工作都是以教師為主體,主要靠教師課堂說教為主要途徑,不接地氣,學生感受到的往往是空話、套話,并不能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產生共鳴。這樣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致使學生思想消極,不求上進;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缺乏拼搏精神和進取意識;缺乏有志青年應有的蓬勃朝氣,讓人深感擔憂。因此,如何將德育理念融入學生的生活,使這種教育理念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成為各高校德育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最初萌芽于經濟領域,主要在經濟結構與生產要素當中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及集成作用,互聯網猶如點石成金的魔棒一樣,世界所有的傳統產業都將被互聯網所改變。“互聯網+德育”不僅使互聯網這一技術工具充分運用到德育教學與指導過程中,而且借助于互聯網,可以實現德育教育線上與線下的互聯,使高校的德育教育真正從理論走向實踐。雖然互聯網的運用會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得到創新和發展,但也要注意到,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平臺,學生在進行網絡自我教化的同時,免不了會受到消極信息的影響。同時,網絡的運用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因此,高校在互聯網德育工作中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面臨的挑戰
1.傳統德育內容面臨信息多樣的沖擊
信息產業是互聯網的核心產業,互聯網具有信息多樣化、傳播隱蔽性的特點,雖然互聯網中的信息極易取得與交換,但它卻沒有屏蔽不良信息的功能。傳統的德育教育都是通過外在的道德規范不斷內化于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這些道德規范和原則在網上都能找到相關的樣本。當學生在網絡中尋找德育養成范本和案例信息時,由于學生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較差,極易受到網絡中暴力、黃色等不良信息的干擾,而且,學生也很容易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及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因此,互聯網雖然拓寬了德育教育信息的來源渠道,但卻容易使學生受不良信息的影響。
2.傳統德育方式面臨信息爆炸的挑戰
傳統的德育教育大多以教師說教為主,這種教育傳遞的知識量有限,學生在老師反復的說教過程中達不到對既定目標的認可。而網絡以爆炸的模式傳遞信息,多種多樣的知識匯總在一起,學生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大量的德育信息資源,甚至超過教師所掌握的信息資源。面臨不斷更新的德育信息資源,傳統德育教育方式由于受空間、時間等相關因素的限制而缺乏時效性,導致教育的滯后。因此,教師如何將傳授給學生的內容及時更新,跟上時代主流的德育價值理念成為考驗德育教師的難題。
(二)“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德育提供的機遇
“互聯網+”時代雖然給傳統的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為高校德育教育方式的改革及德育教師教育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
1.“互聯網+”為德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技術工具
德育教師在講授課程之前可以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搜集整理學生最關注、最熱衷的道德問題,然后積極尋找學生喜聞樂見且形象生動的案例資源,使其在案例講解的過程中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盡量豐富授課方式,可以借助教學軟件、教學視頻等資源,增強教學手段的生動性。課后,搭建網絡平臺,形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多項交流,使學習延續到課下。同時,教師在互動中得到了學生的反饋,有利于教學能力的提高。因此,“互聯網+”的發展為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技術工具,拓寬了信息的來源渠道,豐富了課堂內容,避免了傳統德育教學內容有限且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氛圍,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教學效果。
2.“互聯網+”有利于促進德育教育的改革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德育教育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的培養。“互聯網+德育”理念的提出創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生態,使學生的德育教育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校內延伸到了校外,由國內延伸到了國外,網絡全天候貫通、全世界漫游的特點成為高校加強和改進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力推手。“互聯網+”為高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資源,使學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全程在網絡的背景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科育人的改革目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互聯網+”增強了德育教師提高專業素養的意識
傳統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對德育教師在知識量上有要求,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還需要教師持續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因此,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運用,還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用智慧去開拓,用毅力去創新。
三、德育教育發展新思路
(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網絡應用
基于學校校園網絡平臺,在主頁專門設置德育教育板塊,并在其中設置一些窗口。如影視專欄,建立一整套比較完備的優秀視頻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熱點聚焦專欄,傳遞國內外近期發生的最新消息,對學生進行時事政治教育。
(二)增強學生網絡免疫力
在網絡日益普及的當今社會,犯罪犯子也開始借助網絡實施犯罪行為。所以,學校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應把網絡防騙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讓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提高警惕,嚴防網絡騙局,也要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害,明辨是非、去粗取精。
(三)搭建家、校網絡互動平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覷。搭建家、校網絡互動平臺,實現家長與教師的無縫對接,雙方共同對孩子進行網絡德育教育,嚴格限制學生不良網絡行為的發生。這種雙管齊下的教育模式必然會增進學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總之,“互聯網+”以其特有的優勢正在沖擊著高校的德育教育,德育工作者只有因勢利導,充分適應這一新形勢,才能創造更為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德育環境。但“互聯網+”是一個良莠不齊的舞臺,對每名同學的德育成長影響也是有限度的,德行的養成少不了道德情感的激發,離不開學生的現實生活,德行的養成是道德磨礪、體驗與感悟的結晶。
參考文獻:
[1]吳小英.微時代視閾中高校網絡德育困境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
[2]蔡偉.“ 互聯網 +”時代的教育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5.
(作者簡介:郭金玲,女,碩士,江西服裝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財務教育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