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在與西方的美聲唱法互相交流之中得到了不少啟發。正是兩種唱法的相互滲透,提高了中國民族聲樂的科學性,使中國的民族聲樂能夠在歌唱者的最佳生理狀態和良好音色之間找到平衡,充分調動起歌唱者各項身體機能,以提高演唱效果,在具體的聽覺感官上,完善中國民族聲樂的藝術體驗。也就是說,美聲唱法的到來,使得中國民族聲樂得以百花齊放。
關鍵詞:美聲 民族聲樂 運用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包括民歌、說唱、戲曲。藝術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涵蓋范圍廣泛。這些傳統的民族聲樂文化,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體系。但是,隨著美聲唱法的到來,民族聲樂自身的發音方式和衡量聲樂演唱者水平等方面都顯出了一些差距。所以,把美聲唱法融入民族聲樂文化之中就變得十分重要。如何保持在民族聲樂文化的基礎之上,加入美聲唱法,使兩者能有機結合,讓美聲唱法得以在民族聲樂中充分運用就變得十分重要。
一、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運用的必要性
把美聲唱法運用到民族聲樂訓練之中,首先應當選取美聲唱法的優勢。美聲唱法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它的演唱發聲方式十分科學,與民族唱法截然不同。由此可以提升民族音樂演唱水準,但前提是學習西方的美聲唱法必須堅持本民族聲樂文化中獨有的文化特色。在客觀上,東西方文化存在著差別,存在著不同的審美,人的身體結構上也有不同。若要使美聲唱法能夠在中國的民族聲樂中落地生根,就必須在民族聲樂中尋找到能與美聲唱法充分結合的內容與部分,以嫁接的方式嫁接到民族聲樂之中。由此,才能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下,將美聲唱法充分發展,進而創造出新的藝術表現手段與風格。這種新的藝術手段和風格才是美聲唱法能夠運用到民族聲樂之中的核心所在。
對于聲樂相關的工作者來說,自身不僅肩負著傳承中國民族文化的任務,也承擔著培養音樂人才的責任。所以,如何在具體的聲樂教學中,創造出符合大眾審美、能夠充分表達中國傳統音樂價值的民族化音樂就變得十分重要。而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相互融合的新藝術形式,能夠讓中國的民族聲樂在世界民族聲樂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見,美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美聲唱法在民族音樂中的具體運用
(一)控制氣息
美聲唱法在具體運用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氣息的調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導學生進行歌唱之前往往要進行練聲。在練聲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深呼吸來保證自身節奏的穩定,達到靈活控制氣息的目的。通過均衡的方式,使美聲唱法能夠實現情感表達與轉化。學生結合不同歌曲的特點,學會了靈活控制與調節氣息,能更好地表達作品情感。 所以,能夠良好地控制氣息成為美聲唱法在民族音樂中運用的關鍵點。
(二)訓練咬字
美聲唱法說到底是舶來品。對于中國人來說,美聲唱法并不是最適合的唱法。最適合演唱美聲的應當是意大利語,中文這種對吐字要求字正腔圓的文字,演唱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要在一個共鳴位置,以音樂的形式流暢地表現出這些文字,需要長時間地艱苦努力與訓練。總的來說,美聲唱法需要不斷進行總結,不斷趨向于民族化。在具體的吐字方面要進行改變,使其適應漢語的吐字要求,同時也要消除美聲唱法唱中國作品的生澀,保證中國作品能夠達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三)激發共鳴
在美聲唱法的具體運用中,會激發人的頭、口、胸、腹等各個腔體的共鳴。而傳統的民族聲樂表演,偏向于單一共鳴,表現力比較單薄。一個整體共鳴體和一個單一共鳴體之間進行對比,差別是巨大的。整體的共鳴體可以使人更好地控制音區的音色,順利地將氣息用于保持演唱的節奏。當美聲傳入中國之后,這種科學的演唱方式成為民族聲樂發展的一種優勢。演唱者通過多個腔體共鳴,來改變演唱者的發聲狀態,使演唱者的聲音通透而自然,穩定在整個演唱節奏之中。聲音在整個音區之間流動時,也變得更加自然和通暢。由此才能夠將演唱者自身所具備的氣息進行充分、集中的使用,更好地表現中國傳統民歌中的高音和韻味,使聽者和歌唱者都能夠在音樂的海洋之中得到快樂。
(四)把握風格
藝術風格對于藝術作品來說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從宏觀上講,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都有著不同流派的藝術作品。對于聲樂演唱來說,演唱風格是指演唱者對演唱作品所表達出的韻味和個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凡是涉及不同語言風格、曲樂作品時,一定有學生對作品差異性把握的過程。作品內容、創作意圖、創作背景都要有很好的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風格,進行作品的闡釋和表達。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之間有著極大的生活風格差異。歌曲風格也是如此,江南歌曲輕柔秀麗、高原歌曲粗獷高亢、草原歌曲奔放悠長。不同區域的歌曲風格,只有從根本上把握,才能顯出不同歌曲的藝術特色與魅力。所以,把美聲唱法運用到民族聲樂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借鑒不同的歌唱家對作品風格的理解。只有掌握和運用不同的方法之后,學生才能夠充分地把握歌曲風格。
(五)民族情感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與個性鮮明的歷史。同樣,許多民族歌曲取材于這種鮮明的生活之中。所以,這些歌曲唱起來別有一番情感。比如東北二人轉有著東北人豪邁爽快、熱情的特色;陜北的民歌有著陜北人民樸實、勤勞的特點。同樣,不同的歌曲也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方法。也正是這些豐富的作品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成為我國音樂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礎。在美聲唱法引入之后,民族聲樂借鑒了美聲所帶來的科學發聲方式和演唱方法。這使得民族音樂能夠呈現出原先自身所不具備的、先進的表現形式,也有利于民族情感與民族藝術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推進。對于傳統的民歌來說,多樣化的藝術發展形勢、現代化的科學訓練和系統訓練也變得更加緊密,更有利于表達作者和演唱者的民族情感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韻味。
(六)協調統一
演唱與表演,對于一個歌唱家來說是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的。在聲樂演唱中,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面部的表情,表演者可以更好地傳達歌曲所帶來的震撼;通過肢體動作,演唱者能更好地表達音樂自身所帶來的情感變化。所以,對于演唱民族作品的歌唱者來說,戲曲表演動作或者民族舞都可以充分地表現出民族聲樂作品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引入了美聲唱法,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摒棄中華民族所獨有的表演形式,而是要在體現民族化的表演形式中做到協調與統一,想要做好這一部分,必須通過長期的積累,把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的文學、宗教、歷史各個方面的知識作為文化功底,保證自己能夠在演唱過程中,有深度、有內容地進行表演。也就是說,對于一個歌唱者而言,既要有扎實的音樂基礎,內心也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整個演唱協調統一,為整體演唱增光添彩。
三、結語
美聲唱法自從引入我國之后,對于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是這樣的背景下,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對于民族音樂的影響,就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美聲唱法在幾百年之中所總結出來的聲部劃分、歌唱構造和訓練方式等,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積極地將民族音樂自身的優勢與美聲唱法的優點相融合,努力編創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音樂體系和理論構造,才能使得民族聲樂進一步弘揚與繁榮。
參考文獻:
[1]劉愛珍.試論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民族化的運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4).
[2]劉和.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比較研究[J].音樂時空,2015(04).
[3]張爽.淺析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創新和改革[J].黃河之聲,2017(09).
(作者簡介:常曉虹,女,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