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外匯總局在2009年7月13日頒布的《關于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境內依法具有吸收存款且具有辦理結算等業務經營資格的中外資銀行均可為合法在境外注冊成立的機構開設境內非居民外匯賬戶。可以說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業務基本全面放開,未獲得離岸銀行業務牌照的銀行可以開展法人機構的離岸業務,只是形式上由離岸賬戶(OSA)變成了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NRA)。由于銀行內部系統開發、操作規程制定及營銷調研等方面的諸多限制,此業務在國內商業銀行尚未真正普及展開。由于《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這份文件中并未明確商業銀行是否可以經營資產類業務,所以商業銀行也不愿輕易開展資產類業務經營。
自2002年6月恢復開辦離岸銀行業務以來,以交通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為主的幾家銀行的離岸銀行業務規模快速增長,總資產、負債、貸款或是中間結算業務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尤其是2009年是世界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一年,四家銀行的離岸銀行資產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從2008年底的53.2億美元迅速增加到86.3億美元,2009年增長率為62%。我國離岸銀行業務已經初步成熟,具有一定的抵抗不利金融環境的能力。
【關鍵詞】離岸銀行 信貸 風險控制
一、業務特點
(一)離岸銀行業務的管理方式
各銀行設立專門的離岸銀行業務部門,設立獨立的外匯賬戶并配有專業人員實行獨立核算,使用業務專用憑證和業務印章,一般賬務處理采用借貸記賬法或外匯分賬制,在單獨賬簿中編制財務報表以及統計報表,于年終進行并表。對于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來講,實行內外分離型的離岸金融市場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可以有效防止其對國內經濟、金融的沖擊和負面影響。
(二)完善的規章制度以控制信貸風險
在防范控制風險方面,各家銀行均按照外匯管理局的要求采取多種措施:一是健全離岸信貸內控制度,除原有內部的內控制度以外,還修訂了《離岸貸款風險管理規定》、《離岸會計人員對融資、授信業務的再復核的管理規定》、《離岸貸款法律監控辦法》等制度規章;二是從信貸結構、程序規范入手,各行以離岸審貸委員會為主體,落實審貸分離的基本原則;三是信貸過程中嚴控風險,重點考量抵押物足值情況和增加擔保,嚴格控制信貸總量,同時控制單筆貸款金額;四是通過重組、清收等方式,收回逾期貸款,降低不良率。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深圳市各行定期匯報“離岸不良貸款統計表”和“離岸大額貸款統計表”,對范圍內的離岸資產質量進行跟蹤監測。
(三)業務市場主要主要集中在港澳臺地區
我國銀行對離岸市場不熟悉,而以傳統優勢的存貸和國際結算等業務方式介入離岸金融業務。以設立在香港都的代表處為中心進行客戶聯系、對外宣傳,市場調研。在離岸業務市場拓展方面,利用毗鄰香港的優勢,全力開拓香港市場業務,因此,香港市場的客戶量和資金量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四)遠距離服務模式
由于離岸金融業務的服務是在國內,而客戶卻是國際性的,因此解決客戶服務,并保證業務的法律手續完備有效、控制經營風險這個矛盾是一個大問題。招商銀行離岸部制定出了一套單據傳遞、密押編制、核押等辦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風險。
(五)采用多種方式籌集資金
在吸收存款方面,各行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除傳統的存款形式,還運用大額存單等多種攬儲工具在國際市場上直接籌措資金;不僅吸收間歇性資金、閑置資金,還努力爭取大量沉淀資金,海外上市公司資金也作為攬儲重點領域。此外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以同業拆借作為資金補充。
二、業務問題及解決對策
(一)經營風險
離岸銀行業務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資金來源和運用的國際化,面臨的風險更大。
離岸業務面臨更為嚴峻的信用風險,因為離岸注冊地法律隸屬英美法系,要求嚴格保密股東和董事等公司信息,香港、百慕大、開曼、BVI都不要求公開披露公司實際擁有人;公司注冊簡單,可以沒有實體辦公場所,離岸業務服務的對象分布在世界各地,信息不對稱會使銀行難以深入、全面、迅速、準確地把握開戶對象的成立背景、經營過程的信用表現及資信狀況等,使銀行經營業務監管成本增加,風險加大。很多國際投機游資就是利用離岸金融的保密性特征進行運作,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前泰國外債中有超過一半的比例是由曼谷國際銀行設施(BIBF)借到的,這些資金大部分又用到了房地產業,催生房地產泡沫,直到房地產泡沫破滅,國際游資瞬間撤走,留下巨額呆壞賬給當地金融機構,東南亞各國多年的經濟努力付之東流。
對于信用風險的控制,國內離岸銀行應當以審慎的態度,對客戶進行細致調查,詳細了解客戶的主營業務、資本屬性、行業類型、業務發展目標、海外經營性質、實際經營所在地、未來業務發展計劃、主要資金來源國家以及主要業務需求等背景情況。
離岸金融市場的保密性對于吸引客戶來說無疑是一種優勢,但是為了控制風險,上述做法仍是值得提倡的,保密性是一些離岸金融市場的主要競爭優勢,但不表明高透明度的離岸金融市場就無法生存,以開曼群島為例,這里是90%世界對沖基金的發源地,但在《開曼群島金融服務協會備忘錄》中,仍然強調該地是高度透明的管轄區,多年來為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數據,在開曼群島金融管理局(CIMA)的網站上也可以獲得大量的關于行業規模、性質、地理來源等數據。可以說無論離岸金融市場抑或離岸銀行對客戶細致的調查也都是出于對客戶的負責。
離岸金融作為金融創新,是以全球為市場,自由化程度較高,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具有的市場風險更加明顯。由于離岸銀行業務經營的是可以在境外自由兌換的貨幣,離岸銀行業務的外匯存貸利率可以參照國際相關市場利率,所以比較容易受國際金融市場及國際游資投機活動的沖擊,其經營風險相對國內市場要大很多。市場風向作為外部因素,控制起來難度較大,各離岸銀行應當對國際金融形勢有著很好的把握,掌握利率匯率變動信息,如果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時,應當完善應急機制,保證離岸銀行的穩定。endprint
銀行的操作風險突出,銀行的規章制度不規范及銀行業務人員的風險意識淡薄都將引發更嚴重的銀行風險。各家銀行的離岸業務由總行直接經營,但是離岸客戶卻較為分散,業務經營的集中性與客戶所在地域的分散性使得了離岸業務必須依托分支機構對所在地的離岸客戶進行本地化服務以提高效率與服務質量。由于離岸業務整個信貸流程中可能會涉及總、分、支行等多個環節,總行無法實時監測分支行業務服務是否規范,如分支行管理、操作不當可能導致發生較大風險。
針對上述情況,離岸銀行應當積極建立完善的離岸銀行業電子信息系統,將業務處理信息化、智能化,減少人工操作失誤帶來的風險。嚴格遵守“印鑒密押管理,開戶董事會授權,分支行面簽”制度,降低客戶業務準入中發生的操作風險,同時需建立稽核部門對前臺營銷部門的內部審計、后臺會計部門對前臺營銷部門的會計監督、合規部門對前臺營銷部門的合規檢查、風險管理部對前臺營銷部門的授權審批等部門間內控監督機制,對整體業務進行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監督,將前臺部門的操作風險降到最低。
(二)業務品種單一
我國離岸銀行業務雖然表面上看品種繁多,但是實際上大同小異,主要以傳統的存、貸、國際結算為主,并不涉及目前離岸金融中心發達的間接融資業務,如股權、債券融資等,這使得客戶在選擇上有局限性,不利于我國離岸銀行在國際上競爭。
業務產品單一主要原因是銀行離岸負債業務資金來源單一,規模偏小,吸收資金嚴重不足,這些制約了離岸銀行業務的發展。負債業務總量偏小由于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的原因,在開展離岸銀行業務時不得不持有大量頭寸來保證流動性,資產業務也由于短期貸款投放難度較大而只能局限于債券投資或銀團貸款,因此影響了貸款發展。市場缺乏規模效應、境外同業拆借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致使銀行資金來源不足,難以維持離岸銀行業務中長期資產業務大規模發展。資金來源及期限不匹配、運用結構不協調,經營過程中流動性問題較突出,限制了銀行的產品創新和業務的發展。
隨著離岸市場競爭加劇,我國離岸市場的管制逐漸放寬等外部條件的改變,相信國內離岸銀行會積極開發新的離岸金融產品,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從本質上來說,離在岸業務聯動過程就是金融創新的過程。通過離、在岸聯動,獲得新的客戶、進行產品新的組合、增強風險控制能力,促進了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管理模式、業務流程再造等一系列創新,加強商業銀行內部化優勢,促進離岸業務的發展、實現離在岸聯動效應。可以與證券、保險、期貨等不同金融行業展開合作,共同開發出如離岸金融衍生品、離岸信托、離岸私人銀行、離岸資產證券化等等,這不僅可以改變銀行產品單一的現狀,同時也滿足客戶的需要,提供更多規避風險、資產保值的手段。
(三)盈利水平低
離岸銀行業務因其業務屬性有著獨特優勢:運營成本相對較低、吸收離岸存款免交存款準備金;優惠稅收政策、盈利空間相對比較高、存貸利差大。在外匯管制嚴格的境內,離岸賬戶資金進出自由的政策對各離岸公司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些優勢是可以增強銀行的競爭優勢的,從理論來說離岸銀行業務的盈利水平應該更高。但是事實卻相反,國內銀行離岸業務利潤總量都比較低,雖然在存款、國際結算業務上獲得了跨越式增長,但是利潤并沒有同比例提高。
我國離岸銀行受到國內出口企業的影響,客戶主要集中貿易中間商,業務種類單一,僅僅把離岸銀行作為轉單平臺,業務為簡單的款項匯入匯出,不需要增值高的離岸金融服務。因此,解決盈利問題首要解決客戶拓展問題,銀行要加大業務宣傳力度,在電視、報紙和戶外廣告多宣傳推廣該業務。同時還可以聯合高新開發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型離岸客戶推介活動,為優質國有企業、海外上市公司、民營企業、外貿公司介紹離岸業務產品及金融服務方案,發掘客戶資源,拓展市場。積極參加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樹立良好的銀行品牌形象,尤其是有針對性的客戶挖掘,從而改善國內離岸銀行的客戶結構,提高利潤。
作者簡介:尹樂(1987-),男,山西太原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金融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