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杰
藝術的本質無外乎人性和情感。人性和情感的力量是藝術的源泉,反過來,藝術又讓我們更懂得人性和情感。
德國最偉大的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1471—1528)有一幅名作《祈禱之手》。這幅小小的作品有著令每一位觀者感動的力量。
有研究認為可以從人的手看出人的職業。丟勒這幅畫中的手可能會讓手型研究者困惑,粗看是一雙關節變形、青筋凸顯、皮膚粗糙的重體力勞動者的手;但細看卻發現其手指纖長,尤其指端、指甲的形狀非常秀氣,像是藝術家。
這確實是世界美術史上一雙令人無比感動的手。那是丟勒的哥哥阿爾伯特·丟勒的手。
阿爾布雷特·丟勒和他的這位哥哥從小都極具繪畫天賦,但由于家庭貧寒,無法供養哥倆都去學習藝術。哥哥阿爾伯特·丟勒建議,不如用投幣決出一位去紐倫堡藝術學院學習,另一位則去礦井打工賺錢并供養去學習者的費用。前者學成后再賺錢供后者接著去學習繪畫。結果弟弟阿爾布雷特·丟勒贏得了去學習的機會。4年后,弟弟學成回來,表示要幫助哥哥也去紐倫堡藝術學院讀書。哥哥卻傷心出示一雙因為在礦井勞動而變形的手,這雙手再也無法拿起畫筆了。
有一天,阿爾布雷特·丟勒看到哥哥合攏雙手在虔誠地祈禱:“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愿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于我弟弟亞爾伯?!彼谑钱嬒铝诉@雙手。
丟勒的傳世之作數以千計,但這雙手打動了最多的心。知道了這幅畫背后的故事后,我也更理解阿爾布雷特·丟勒在藝術創作上非凡努力之力量源泉。阿爾布雷特·丟勒是德國最偉大的畫家,被恩格斯視為歐洲文藝復興這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的“巨人”之一,他通過自己的作品將人文主義的光芒傳播到當時在歐洲相對落后的德國。
有時候,我們要理解一個藝術家,不妨走進他所在時代的環境中,甚至走進他的親情、友情中領悟。
記得數年前,陳逸飛胞弟陳逸鳴在和我聊天時不經意地說:“我阿哥走了,我畫畫必須賣力點。”當時聽到他這話,我心里不由想起丟勒兄弟的故事。
朋友圈里都知道陳逸飛、陳逸鳴兄弟感情深厚。長兄如父,陳逸飛就是一直這樣關愛著弟弟逸鳴,而且還是弟弟畫畫的啟蒙老師。他出國一年不到,就把弟弟也帶出去學習,并承擔了學習和生活的費用。陳逸鳴也在他哥哥最需要他的時候,放棄自己在美國已開展得相當好的事業,立即回到上海,協助哥哥的“大視覺”事業……
不管有多少學術角度或體系來研究藝術,藝術的本質無外乎人性和情感。所以我選擇通過同胞兄弟之情這個故事來感受一個特殊歷史時代的藝術現象。若論現當代美術中具有國際影響的畫家兄弟,則自然會提及陳逸飛、陳逸鳴了。
所以,當有關方面在討論陳逸飛逝世12周年做點什么活動時,我決定策劃一個陳逸飛、陳逸鳴兄弟畫展。其實這不是個標準的畫展,而是通過幾張小照片、幾幅小速寫、幾頁日記、一本舊護照等等,來感受這對同胞兄弟的藝術人生中親情的力量;也同時讓人們通過這對兄弟所經歷的新中國初期、文革、改革開放、出國潮、海歸等跌宕起伏的歷史階段,感受這半個多世紀來中國藝術獨特的環境,以及在這樣環境中誕生的藝術奇跡。
尤其欣慰的是,陳逸飛離去12年后,在他開拓的藝術田野上,陳逸鳴接著栽種出絢爛的藝術之花,并有新的拓展。這是親情的力量,也是藝術的力量。
(圖片提供:上海信托·外灘111藝術空間)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