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紅霞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8—0057—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但是閱讀教學沒有被一些學校和教師引起足夠的重視,閱讀教學的作用也沒有發(fā)揮出來。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中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
1. 閱讀教學步驟的碎片化。閱讀教學應該是對一篇美文進行全面的閱讀欣賞,應該是教師帶領學生去品味作者的語言、文字、情感、情懷、韻味,但是現在的閱讀教學卻把碎片化的分析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肢解了一篇篇優(yōu)美的文字,失去了對作品語境、情感韻味、語言文字的品味。這樣的閱讀教學制約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削弱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2. 閱讀教學方式方法形式化。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成為常態(tài)化,且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過分使用多媒體并把多媒體作為評價課堂教學優(yōu)劣的一條標準,會使課堂教學流于形式化,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感覺上課像在看電影,從而失去了對文學作品的想象和理解,束縛了鮮活的思想。所以,過多使用多媒體不利于閱讀教學,會使閱讀教學流于形式。
3. 閱讀教學過于標準化。閱讀教學應該是一種藝術享受過程,要讓學生理解作品反映的語境韻味和思想情懷,但是一部分教師在有關程式化的規(guī)定和標準化評判機制下,對教學設計和教案撰寫過于規(guī)范,忽視了課堂的真實、復雜性與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本質上是教師仍在因循傳統(tǒng)的方式方法,在課堂上還是一統(tǒng)學生思維,沒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空間,不利于閱讀教學成效,更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是不符合新課改要求的。
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思考
1. 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思考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要通過鼓勵學生全面了解與作品情境相關的知識,同時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再現情境,有效補充學生原有經驗中的不足,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契訶夫《變色龍》一文,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變色龍這種動物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會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色,否則學生就不可能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積累的好習慣。教學過程也是知識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沒有知識的積累,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詞語,還要指導學生積累課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摘抄、記錄是閱讀積累的一種有效方法,養(yǎng)成做筆記的好習慣,會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的有效性。養(yǎng)成良好的記錄習慣,對于掌握豐富的知識,學好語文有很大的幫助。
3. 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思維。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情境,作者在文學作品中都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可以讓讀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去理解作品要表達的內容??梢赃@么說,一篇文學作品,有多少個讀者,就有多少種不同的理解,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填補文學作品“空白點”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填充這些“空白點”。因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獲得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體驗。
4.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閱讀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所以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參與到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共同確立目標,共同探討問題。閱讀教學的目標達成了,課程要求的重點、難點、疑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5. 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對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加以研究,及時改進和提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教學的成效如何,要通過學生對課程要求所掌握的知識內容來體現。所以對教學模式的改進,就要求教師與學生座談或個別交談,征求學生對閱讀教學的意見或建議,聽取他們對發(fā)揮教學有效性的要求,了解他們的理解難點和困惑,然后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和反思,再設計、制定改進教學的計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持之以恒地與時俱進。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