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君
【關鍵詞】 高中;生物;實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070—01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的實驗科學。在高中生物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多觀察, 才能牢固地掌握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態和分類等基本概念。對生命活動等基本原理都必須通過實驗,才能真正理解。因此, 我們必須加強生物實驗教學, 重視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一、多觀察
讓學生多觀察,以明確儀器的原理和藥品的特性,這是培養學生使用它們的能力的基礎。例如,學生在對低倍鏡和高倍鏡的選擇上,經常不能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和觀察目的進行合理的選擇。總是一上來就用高倍鏡,認為高倍鏡總比低倍鏡觀察清楚。這種盲目性,是由于學生不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鏡放大倍數大,分辨高,但所看到的實際面積小,即視野小。而且倍數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鏡適宜觀察局部和細節。低倍鏡所看到的面積大,適宜觀察材料的整體結構,以及尋找觀察目標。只要學生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確選用低、高倍鏡。由低倍鏡換高倍鏡時,如果圖像不太清晰,只需調節細準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圖像了。至此學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確使用高倍鏡。另外,如果鏡中有污染的花斑或異物,就會影響對微細結構的觀察,清除花斑或異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個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應確定污染物在目鏡、物鏡還是裝片(或切片)上。因此,應讓學生了解目鏡在鏡筒上可用手做圓周轉動,裝片(或切片)在載物臺上可用手向任意一個方向移動或用移動器上下左右移動,如污染物在裝片(或切片)上,移動裝片(切片),污染物則隨之移動而反方向移動,否則,污染物就在物鏡上。在清除直鏡筒的顯微鏡目鏡和物鏡上的污染物時,還應讓學生了解先后順序,應先摘下物鏡,然后再摘下目鏡,試擦完畢裝上時,則應先裝目鏡后裝物鏡,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因摘裝目鏡時與鏡筒摩擦下來的塵渣沿鏡筒落入物鏡的內部。總而言之,教師要善于把實驗儀器及藥品性質、使用原理講清,這對提高學生使用它們的能力大有好處。
二、勤思考
一個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是設計人員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往往是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復摸索才形成的。所以,在實驗中,不能單純地用實驗指導進行“按方抓藥”出現結果就行了。而是要指導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一個處理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系,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研究事物的方法。如,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制備濾紙條時,應讓學生了解將濾紙剪成長10厘米是因為胡蘿卜素在紙條上擴散的距離約為9厘米左右;寬1厘米是利于劃出齊而均勻的濾液細線,去兩角為了使層析液在紙條上擴散速度均衡,后兩者都是為了擴散出四條平行的色帶。在距去兩角的一端1厘米處用鉛筆畫一橫線,目的是為劃濾液細線提供參照線,并且防止層析時在盛有3毫升層析液的燒杯(100毫升)中,濾液細線被層析液浸沒。因此,在實驗中,應根據學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難易程度,由教師講清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既知道實驗應怎么做,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三、重過程
在實驗中,經常存在著只注重實驗結果的記錄,而輕視對實驗過程中間出現某些現象的記錄,這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觀察植物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在顯微鏡的某個視野中,要讓學生了解為什么看到的細胞多數為間期的細胞。在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要讓學生了解液泡的體積大小、顏色變化如何。在實驗中,因某種原因,個別學生的實驗結果不明顯或失敗,教師應指導學生查找原因。如,葉綠體中色素提取和分離的實驗結果是四條色素帶,部分或全部不明顯,教師可提示:是否丙酮用量過多,濾液太稀;是否用的新鮮葉,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葉;劃濾液細線時是否重復的次數少了一些;層析時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是否被層析液浸沒過。在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有的學生很快就觀察到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有的學生雖然在步驟方法上都按要求進行了,但沒有發現質壁分離現象,教師應啟發學生尋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質層細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釋而造成濃度不夠?
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使他們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掌握學習生物學的方法和能力,為他們能不斷獲取新的生物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