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盛
【關鍵詞】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敢說;想說;會說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092—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師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要選擇直觀、形象的內容,生動活潑的教法,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地投入到口語交際訓練中去,積極地觀察、思考、想象。這樣他的語言才會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才會如雨后春筍,擁有生命的精彩與活力。
一、敢說:營造氛圍,保護學生交際意識
1. “聽”。從接手新生的第一天起,從早到晚,筆者都“泡”在教室里,聽著那些小嘴唧唧喳喳說東道西,也陪著他們談天說地。有的學生想告訴我一些自己認為有趣的新聞,我會認真聽;有的學生向我告狀,我會幫他解決問題;有的學生犯了錯誤,我會給他機會說出這樣做的理由。這些看起來很簡單又毫無章法,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們會很自然、很輕松地與老師、與同學交流,課下如此,課堂上的發言也就踴躍多了。
2. “贊”。學生不敢說大多是因為怕:怕說得不好別人嘲笑,怕說錯了受到責備。教師應該理解和尊重學生思維與語言的表達方式,要正視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一次語文課,請學生用“藍”組詞,雨涵很大方地站起來說:“竹籃!”我說:“不對”。學生一臉的失望,我接著說:“但是我要代表全班同學謝謝你!”這時全體學生都是一個表情——疑惑。我笑著說:“因為你發現了一枚藏匿得很隱秘的地雷!”接著,我就引導學生對比“藍”與“籃”在字形上的區別。雖然錯了,但合情又合理的表揚給了學生信心,他不會因種種擔心而不敢與人交流。
二、想說:立足課堂,訓練學生語言能力
1. 合理利用教材,尋找源泉。教材為口語交際訓練提供了很多素材,合理到位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其訓練效果是可喜的。如,在學習《北京》一課之前,筆者給學生留了一項作業:可以用任何方式去了解北京。課堂交流時,學生們的發言爭先恐后。
2. 依托課堂教學,強化實踐。聽話與說話同等重要,學生在動態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活動中才能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如,在一次口語交際課上,筆者出示說話主題:“有益的小動物”,要求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有益的動物,并說明理由。筆者讓學生先做準備,可以討論,切磋研究,集思廣益。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學生們三個一群,兩個一伙,討論得非常熱烈。在組織全班交流時,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就這樣,學生們在雙向互動的口語交際實踐中得到了聽說的訓練。
3. 根據年齡特點,示范指導。低年級學生初練口語,有時不知怎么說,有時不知從哪兒說,往往語無倫次,口語表達能力較弱,同時也欠缺良好的交際態度和聽說習慣。此時,教師的示范引領與方法指導很重要。如,在上《秋天》一課時,筆者首先給出一個示范句:“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枝頭掛滿了果子,田里的莊稼都是沉甸甸的。”根據這樣的句式,學生們很快描繪出了他們眼中的秋天。
三、會說:拓展空間,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l. 橫向拓展——擴大交際范圍。口語交際是一種能力,處處都有訓練的素材。說話訓練不僅局限于口語交際的課堂上,在課外也有廣闊的天地。所以,筆者注意挖掘一切資源,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有效訓練。比如學拼音時,課本上有一些有趣的插圖,筆者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開始,學生能說一句話:“我看到了一個小朋友。”漸漸地,他們會加上一點修飾詞語,再繼續,學生們能夠加上評論,如:“一只驕傲的大公雞在捉一只花蝴蝶。大公雞呀大公雞,你那不是白費勁嗎?”筆者還利用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如故事會、小演講、小調查、游戲等等,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縱向發掘——每個學生都是天才。在筆者的一步步引導下,學生們不斷地送給我驚喜。在指導《找春天》一課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句式:“春天來了,風兒暖了。春天來了——”學生們說道:“春天來了,花兒笑了。春天來了,柳枝綠了。春天來了,小雨飄了。春天來了,鳥兒唱了。春天來了,冰雪化了……”最后,全班學生一致同意給這首小詩命名為《春天來了》。這是一首多么美的小詩啊,它出自一群6歲學生之口!
有人說: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意義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意義在于創新。能和學生一起飛,是作為師者的我此生無悔的追求!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