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霞
【關鍵詞】 農村;中學;美術教學;資源;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122—01
在美術教學中,教材無疑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載體,但絕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筆者認為,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為開展美術提供了條件,這是城市學校所不具備的獨特條件,教師要巧妙利用周圍蘊藏著的豐富的課程資源,讓農村的美術教學也能呈現出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狀態。
一、巧妙運用校內美術資源
現在的農村中學雖然學校規模不大,但校園環境非常漂亮。花草樹木繁多,柏樹俯仰生姿,楊柳垂釣,野花搖曳風姿,校園周邊的莊稼地、遠山都是美術教學的絕好資源,如若閑置,實在可惜。筆者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二課“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時,就讓校園里的幾棵松樹、柏樹“有了用武之地”。筆者先帶領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不同形狀、枝葉的生長方向以及色彩的變化,并要求他們說說對松柏的印象。接著,出示松柏的國畫作品,讓學生比較畫作與實體兩者的區別。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一致覺得現實中的松柏色彩更鮮艷,形象更生動,但國畫中的松柏顯得更有精神,意境更美。由此,教師就可以明確,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畫樹追求一種象征意義和意境的表達。在活動中,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實踐性強。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中國畫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這就為接下來的臨摹繪畫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開發校園周邊環境資源
城市有城市的繁華熱鬧,農村有農村的幽雅恬靜。藍天白云、山川河流、紅花綠葉、空中的鳥、天上的彩虹等等,這些事物為農村的孩子發現美、欣賞美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筆者在上八年級《多彩的風景》一課時,要求學生感受大自然豐富的色彩之美,初步了解自然色彩形成的原因和規律;學習寫真繪畫中色彩運用的基本方法,需掌握一定的色彩工具性能與調和技巧;在臨摹或寫生色彩練習中體現一定的色彩空間關系。這節課的首要任務就是觀察自然色彩,尤其是色彩的變化,而學校后面的一大片玉米地和鐵路上疾馳的列車就是最佳的觀察對象。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來到廣闊的田野地開設寫生課。筆者先引導學生細致觀察自然色彩,并有感情地描述色彩景物及自己的感受。在描述過程中啟發學生討論諸如光源、物體和環境之間的色彩關系。因為是身臨其境,所以學生的體驗是直觀的,這就為理解繪畫色彩、學習景物寫生作了很好的鋪墊。
筆者所在學校周圍有村莊、宅院、水庫,這些也是可以利用的美術教學資源。可帶領學生走進去,慢慢地觀察,細細地品味,把這些富有鄉土特色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同時感受到自己家鄉的無窮魅力。這正體現了美術新課程的理念,是對學生美育的最佳天然土壤。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五課《陶藝創作》一課,需要學生創作小型泥塑。城市里的學生會用一大堆五顏六色的橡皮泥來創作,色彩多、方便,卻缺少了一種泥塑作品應該有的淳樸自然之美。而在農村,泥土是最容易得到的資源。所以,巧妙利用泥土,也能讓美術課堂精彩活潑。筆者先帶領學生去挖泥巴,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雖然本地的泥土粘性不高,但還是提醒學生要選擇容易塑型的泥土。不一會兒,每個學生手里就有了一大團的泥土。學生通過搓、捏、接、貼等方式大膽地表現器物的造型。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們手中的器物造型獨特,有些已然裂開,但絲毫不影響學生們的熱情,美術課呈現出一片美麗生動的景象。
三、巧用地域特點開發美術資源
教師要對地域資源進行整理分析,創新利用,從地域素材中挖掘出豐富的教學內容。農村最獨特的風景就是一片片莊稼地,地里豐富的五谷雜糧是農民的食糧,也是農村美術教學最好的美術資源。在教學中,我特意結合本地特點上了一節《裝飾》課,其實主要是以粘貼為主。筆者先讓學生將準備好的材料拿出來,有玉米、麥子、南瓜籽、葵花籽、大豆、黃豆等,品種繁多。然后將全班分成六個小組進行比賽,看哪一個小組完成得更好、更快。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其中有一個組完成得非常好,被評為“心靈手巧組”,最后將所有作品布置到墻上裝飾教室。此活動訓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體現了小組的合作精神,學生看著自己創作的各種各樣的作品,臉上寫滿了自豪。這節課告訴我們生活中的美要不斷發現,不斷創造。只要努力,就會實現。美術課再一次呈現出美麗生動的景象。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