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姜,張玉澤,管曉寧,汪 軍,楊建平
(東華大學 a.紡織學院,b.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上海 201620)
基于CAD技術的“機織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王 姜a,張玉澤a,管曉寧a,汪 軍a,楊建平b
(東華大學 a.紡織學院,b.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上海 201620)
針對機織設備眾多、機構復雜、不易于理解且體積重量龐大等不利于本科生實踐操作的問題,提出了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構建虛擬環境的教學改革方案。結合“機織學”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以標準織機GA611型有梭織機為例,選用不易實際操作或者無法直接實際觀察到的機構構建虛擬環境進行機械原理及重要概念講解,將課本的敘述性語言以及平面簡易圖示立體化。虛擬環境的建立不僅全方位便捷地對機械設備進行剖析,輔助學生對機織專業的深入了解,亦可加強其軟件操作技能,建立良好的空間思維。而對部分教師和本科生進行的初步調研分析也表明了虛擬環境授課能有效提高學習積極性,進一步開展有很好的可行性。
機織實驗;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 虛擬環境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已成為本科教育的主題。大學期間需要學習的內容日益增多,更新速度迅速,只有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高質量的教學效果[1-4]。而實驗室的建設無疑可以充分輔助文化課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相關專業素質[5-6]。自學校開設紡織工程專業起,“機織學”便是紡織工程學科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7]。由于機織專業有很強的實踐性,故為配合“機織學”課程的教學,“機織實驗”課程的開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通過對“機織實驗”課程的開展,更有效地配合“機織學”課程的進度以達到學生對基礎理論更深入認識,一直是“機織實驗”課程的初衷。因此,為了對各種機織專業相關的機械機構形成更直觀的印象,確保學生對機織方向有更大的興趣,本文提出了應用CAD技術構建虛擬環境的教學改革方案。
“機織學”是紡織工程學科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因其工藝流程長,工藝設備數目眾多且機構復雜,故“機織學”的相關教學工作相對較為困難[8-10]。針對上述問題,學校開設“機織學”以及“機織實驗”兩門課程,“機織學”課程集中于《機織學》教材的講解,而“機織實驗”課程針對機織機械結構重點解析。
為保證學生在理解機織機械的一些復雜機構的清晰直觀感受,親自動手實踐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機織機械體積大、重量重的特點又限制了學生動手操作,故如何更清晰、更快速地讓學生掌握機織機械的機構原理,是實驗室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校“機織學”課程的教學主要有準備部分和織造部分,如圖1所示[11-12]。

圖1 課程分類及重點
準備部分主要包裹絡筒、整經、漿紗、穿結經、定捻卷緯以及并捻工序,其中整經過程中的分批整經和分條整經應用廣泛,但其概念十分抽象,而現階段并沒有足夠的實驗設備以供參考,故學生無法對其概念理解透徹。織造部分主要有開口運動、引緯運動、打緯運動以及卷取送經運動。其中引緯運動類型繁多,實驗室同樣沒有足夠的設備以供教學使用。
準備部分和織造部分的教學涉及到的設備超過10種,單單重要織機的種類就有5種之多,涉及到的專業概念有數百個之眾,僅通過書本上的概念講解和平面示意圖,不足以建立學生良好的機織專業相關體系,甚至會有枯燥乏味之感。縱使“機織實驗”課程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機織學”課程的書本概念講解的抽象感,但對大型的織造設備,特別的大型的織機,例如有梭織機、劍桿織機以及噴水織機等仍然不能深入地進行剖析和研究。
針對無法在真實的織造機械上進行實踐操作的弊端,故尋求以虛擬技術替代。虛擬仿真技術已經在各種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13-16]。現階段,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可供選擇的CAD建模軟件眾多,其整體建模過程并無很大的技術難點,但由于織機機構及輔助零部件眾多,故建模過程比較繁瑣,耗時費力。現階段,基于CAD技術的本科教學改革初步推廣階段可以挑選比較主要的織機織造過程的相關主體框架零部件進行建模嘗試,而暫且延后一些相關的輔助零部件建模,先給予學生織機主體運動過程認識,以普及基礎機構為主,其后再逐步補充細小零部件的相關配合建模。
在CAD軟件的選擇方面,比較了多種不同的建模軟件,最終選擇了達索公司SolidWorks為主要課程設計軟件。SolidWorks有很好的用戶基礎,其技術創新符合CAD技術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此外,其友好的交互界面使得其不僅在工業工程方面有這大范圍的應用,在本科生的教學方面經常選用其作為CAD技術普及之用,故 構建“機織實驗”課程虛擬環境的建模軟件選用SolidWorks,圖2所示為SolidWorks軟件的主界面。

圖2 SolidWorks軟件主界面圖示
機織專業涉及的機械設備眾多,CAD模型建立的設計原則采用“由主到次,由簡到繁”。所謂“由主到次”是指最先建立的機械模型根據課程的重點與否進行選擇,例如機織專業最主要的是對五大運動的理解,故對5個運動的各個機構的模型建立應該最先設計。所謂的“由簡到繁”指的是一種織機的設計先把握其大體的框架結構,而由于一些次要的零部件過于繁多且相對重要性略低,在不影響正常的機械框架介紹的前提下可以在初期階段省略,以后逐漸補全。
初步將首次建模的機械定為織造部分的GA611型有梭織機,GA611型有梭織機作為中國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定型的織機,在中國紡織現代化進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現階段,GA611型織機雖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因其可以較清晰地觀察到各機構的運動機理,機構間的配合過程,以及織造的整個過程,其一直作為“機織學”教材的基礎內容。機織實驗課程的教學也對此類織機有所涉及,在理解了GA611型有梭織機所有機構運動的基礎上,再進行新型織機的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劍桿織機的結構與GA611型織機的主要區別在于引緯機構,對GA611型織機進行部分改造即可實現劍桿織機的虛擬環境教學。此外,準備部分的絡筒、整經以及漿紗等過程中所包含的機械相對于織造部分簡單許多,也更易于理解,故準備部分的相關機械設備建模設計放到最后進行。
織機模型建立完畢后,學生便可在平臺進行模擬試驗,結合機織實驗課程上對真實織機的介紹,自己動手在虛擬環境中拆裝機械,觀察機械的機構配合,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輔助零件自行設計,這不僅可以做到對機織專業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鍛煉學生運用CAD軟件的能力,培養其3D立體思維,有助于建立很好的空間想象力,對其以后相關的課程學習大有助益。
3.1虛擬環境的初步構建
選取引緯運動的主體部分作為虛擬環境教學的示例。梭子是最早用來進行織造的傳統引緯介質,其在現階段企業中的應用已經逐步減少,然而在一些特種織物的織造中,例如管狀織物的制造中是不可取代的引緯介質。圖3所示為有梭織機引緯機構中的梭箱與梭子的配合關系示意圖。

圖3 有梭織機中的梭子和梭箱1-梭箱蓋板,2-梭箱前板,3-梭箱底板,4-梭箱背板,5-制梭鐵,6-梭子
梭箱蓋板、梭箱底板、梭箱前板和梭箱背板共同組成梭箱,用于梭子的臨時儲存,制梭鐵安裝于梭箱背板處,用于控制梭子的進入速度。通過在此虛擬的環境中,可以對梭箱和梭子進行全方位的剖析拆解及重新組裝配合,不僅可以確定各裝置之間的位置尺寸,還可以更好地了解有梭織機的引緯運動過程,同時在建立梭箱和梭子模型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梭箱和梭子結構的認識,促使其產生對有梭織機中的其他零部件了解的積極性。此外,在模型的建立和配合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這對以后的工程學習和研究受益良多。
選取在織機上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四連桿打緯機構(見圖4)作為另一個虛擬環境教學示例。

圖4 有梭織機中的打緯機構1-皮帶盤,2-曲軸,3-牽手,4-搖軸,5-筘帽,6-鋼筘,7-筘座,8-筘座腳,9-曲軸牽手連接處
在圖4中,曲軸與搖軸連接在機架上,其可以轉動但不能水平移動,鋼筘安裝在筘座上,鋼筘頂端有筘帽,筘座和筘帽都固定在筘座腳上。曲軸、牽手、筘座腳以及曲軸和搖軸的連線構成了四連桿機構,曲軸轉動的過程會推動筘座前后運動,完成打緯過程。而有梭織機的曲軸轉動過程分為四個主要時間點,其實進行織造工藝參數的調節的重要依據,主要通過曲軸牽手連接處上曲軸的朝向進行判斷,如圖5所示。

圖5 曲軸的運動過程
曲軸的特定朝向位置決定了此時織機的動作,曲軸的位置形態按箭頭方向依次分別命名為上心、前心、下心和后心。通過在虛擬環境中轉動織機的主轉軸可清晰地觀察到曲軸的不同位置變化,并且可直觀地感受到織機任意時刻的動作,對于學生了解織造過程,理解織機工藝參數的調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與機織專業相關的機械設備中,類似的裝置以及相關裝置的配合關系眾多,平面圖示以及文字的描述很難有效地傳達機械的整體形態和實際工作過程,而借助于虛擬環境中的3D動畫模擬過程可以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對輔助“機織實驗”課程的教學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2虛擬環境授課的評價
在“機織實驗”課程未最終決定采用此教學改革方法之前,先通過對學生初步抽樣調查來獲取此改革方法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的依據主要是依據學生對虛擬環境的感興趣程度進行主觀判斷。
初步對隨機選擇的學生進行SolidWorks的基本操作培訓后,發現在較短的時間內便可以掌握部分簡單的操作,對此軟件都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并對此形式的教學方式表示認同,部分學生已經開始SolidWorks的自學,以期望更快地掌握機織專業的相關機械設備。
經虛擬環境授課的初步試用,對紡織工程專業的老師及本科生進行虛擬環境授課可行性采樣分析,樣本總量確定15人。經初步對虛擬環境的講解,令其與傳統授課情況對比后,進行主觀評判,匯總情況為:3名教師認為虛擬環境授課較傳統授課方式優勢很大,2名教師認為有一定優勢;6名學生認為優勢很大,2名學生認為有一定優勢,只有2名學生認為無明顯優勢。可見此虛擬環境授課較傳統授課方式有較大的優勢,而構建虛擬環境授課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本文主要通過應用CAD 技術來構建虛擬環境以改善傳統的機織實驗課程中無法進行機織設備實踐操作的弊端。在CAD技術的選取中,采用了較為常用的SolidWorks軟件作為主要建模軟件,此軟件界面友好,易于上手,并以GA611型有梭織機為例,初步進行了主要機構的模型建立。在此期間充分采納了多個有豐富機織專業教學經驗的老師和部分本科生的建議,使得對進一步的推廣教學有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對此教學方法的可行性進行了主觀分析和采樣調研,確保了此次引入CAD技術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對機織專業的興趣,加強學生對機織設備的深入了解。
[1] 吳曉蓓.《中國制造2025》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5(8):9-11.
[2] 陳秉巖,朱昌平,鄭忠梅.團隊培養本科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實踐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2):158-162.
[3] 應惠娟,姬登祥,楊阿三,等.立足工程實踐教學 突出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2):143-146.
[4] 王啟立,李小川,竇東陽,等.面向工程教育的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體系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2):178-181.
[5] 王敬志,張 碧,周 磊,等.突出文化育人功能 推進實驗室文化見識[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4):407-409.
[6] 石 瑛,吳其光.實驗室文化的內涵及其構建[J].教育探索,2010(11):81-82.
[7] 毛成棟.機織學課程內容體系建設與實施[J].遼寧絲綢,2009(3):324-326.
[8] 毛成棟.《機織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絲綢,2010(4):38-39.
[9] 李麗君.搞好課程分析推進課程建設——《機織工藝學》課程分析實踐[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97-99.
[10] 王 坤.微課在“機織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紡織服裝教育,2016,31(5):392-394.
[11] 朱蘇康,高衛東.機織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155.
[12] 朱蘇康.《機織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紡織教育,2004(6):29-31.
[13] 杜鵬飛,陳世嵬.虛擬仿真應用到力學類基礎課程的的研究和實踐[J].科教導刊,2016(4):58-59.
[14] 周 爍,陳靜榮,汪俊熙,等.某型航空發動機裝配過程虛擬仿真應用[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16,45(2):55-59.
[15] 蔡衛國.虛擬仿真技術在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76-78.
[16] 曹旭妍.基于VERICUT的雙主軸車削加工中心虛擬仿真應用研究[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6(4):16-18.
辦好期刊,用好期刊,提升理念,《實驗室研究與探索》助你推進實驗室的創新與發展。
ExplorationofTeachingReformforWeavingExperimentCourseBasedonCADTechnology
WANGJianga,ZHANGYuzea,GUANXiaoninga,WANGJuna,YANGJianpingb
(a.College of Textile, b.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mp; Technology,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Woven experiment” is one of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aspects of textile engineering in Donghua University,it has been an essential experiment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orientation of “weaving experiment”, it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nstructing virtual environment by using CAD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to practice on weaving equipment for various kinds, complicated structure, abstract to understand and bulky weight.Combined with the difficult knowledge points in “weaving” course and based on the standard GA611 shuttle loom, it chooses the mechanism which is not easy to practice and difficult to observe to establish the virtual environment.The narrative language can be told through the three-dimensional effe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not only can analyze the mechanical equipment to give student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conveniently, but can strengthen students’s oft ware operation skills and establish a good space thinking.By an initial survey some teachers and under graduate sprais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teaching.
weaving experiment; CAD technology; virtual environment

TS 105.1
A
1006-7167(2017)10-0227-04
2017-02-28
王 姜(1990-),男,山東煙臺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機織以及紡紗領域,機器學習在紡織中的應用。Tel.:18818235803;E-mail:wangjiang@dhu.edu.cn
張玉澤(1988-),男,山東濱州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紡紗以及紡織機械自動化。Tel.:18817330602;E-mail:zhangyuze@dhu.edu.cn